二 不斷改進
「日新又新」不是不要創新、變革,而是通過日積月累不斷改變實現進步,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研究海爾,有種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海爾在產品、企業文化上總是在不斷變化。十幾年時間,公司的名稱從青島電器廠、青島電冰箱廠、利勃海爾,再改名為海爾。有許多媒體朋友對我說,海爾每年都要在主要產品上出新點子,變新花樣,甚至「創造」出空調「光觸媒」之類的新名詞,取悅消費者。在海爾歷史上也有突變。如歷史上的兩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與破舊觀念,建立全新的質量意識;二是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張瑞敏正是通過這兩件不同的事件,促進企業改變,並通過不斷改變,達到企業變革的目的的。萬向企業也是如此。從最開始修理拖拉機,到生產汽車萬向節,經歷了大約二十年時間。改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革命,一種是改良。革命和改良都是一種創新。企業需要不斷改變,這樣它才有活力。一個能不斷奉獻新意的人會覺得自己充滿活力和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對一個企業來說也同樣如此。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有活力,而改變可以說是企業充滿活力的靈魂。在中國,傳統中的老字號(所謂「百年老店」)之所以缺乏市場競爭力,剔除政治和社會的因素之外,「不改變」是他們的死結。不改變,是不會「日新又新」的,如,幾百年不變的所謂「古方」(同仁堂),不變的製鞋、制襪(內聯陞)等等。2003年6月,有三百年歷史的著名老店「王麻子剪刀」黯然地宣布破產。對此,我既不感到奇怪,也不感到惋惜:社會已經到了今天,「王麻子剪刀」如果沒有新的產品奉獻給消費者,還有什麼存在的理由?看看遍布市場甚至地攤的真假瑞士軍刀和各種家用廚房套刀,就不難理解「王麻子剪刀」的破產了。2000年,我在美國正趕上美國總統大選,作為民主黨代表的柯林頓總統使美國有連續十年的經濟增長,從我們的政治觀上講,民主黨候選人、副總統戈爾當然應該當選。但美國人不這樣看,一位美國朋友對我說,不能總是一家干,要換換試試。結果也證明,2001年上台的是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這就是美國的政治,在變化中求得進步。在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中,企業是不會有前途的,而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變和進步,是企業經營的必勝之路。福特汽車公司於1913年創造並首先採用流水線作業,使大批量生產得以實現,生產成本大大下降。由於「T」型車的生產和熱銷,使它一躍成為汽車工業的世界巨頭。但是,福特第一次敗走麥城也在這裡。在福特位居汽車工業的龍頭老大地位時,它的對手們(29家汽車公司)聯合起來向它展開進攻。它們在內部推行專業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時,採用了多品牌、多品種的產品特色化策略,先後推出多款車型。但亨利?福特根本不以為然,每次通用汽車公司推出一個新型號,福特就以降價來應對。從1920~1924年,共降價八次,長期的降價經營使福特公司利潤率已經很低,在繼續降價餘地很小的情況下,T型福特車走到了盡頭,進入長期虧損的階段。眼看著通用汽車一點一點地蠶食福特的汽車市場,福特公司內許多人都非常著急,希望亨利?福特能夠及時調整策略,按顧客需求改進生產,重新設計產品,但是這些合理建議都遭到老福特的拒絕。實際上,按當時福特汽車公司的雄厚基礎,要回應通用等競爭者的挑戰並非難事,只需在生產流程、組織設計、產品觀念做相應的調整,就可以繼續保持老大的地位。但是,這對於把流水線視為最高理想境界的亨利?福特來說,是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亨利?福特的理念是在產品的製造環節上追求最高效率,面對出現的多樣化問題,他只寄希望在現在固定的框架下去解決。為此,福特拒絕了一切試圖改善T型車的建議。此後近三十年中,任何對福特車型提改革建議的人都在福特石牆一樣的頑固面前碰了壁。其結果是福特車的銷售額不斷下降,福特帝國不斷崩塌,有才華的人們紛紛離去。到1946年,福特公司的虧損已達到每月1000萬美元。麥當勞在經營方式上的改變,是由公司創始人克羅克於20世紀50年代起推廣標準的快餐服務開始的。這改變了幾代人的飲食文化,引導了餐飲業的革命。微軟公司在產品開發上持續改變,不斷推出的「視窗」系列電腦軟體,變革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成為通往「未來之路」上的領先快車,也賺取著巨額利潤。「日新又新」是在企業經營上的適應。我們總在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產品也沒有永遠的市場,正是這「兩個沒有」,才迫使企業不斷改變、不斷進步。寶潔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800消費者免費服務電話」的消費產品公司。寶潔公司回復顧客的每一個電話,並把每個月的電話內容記錄下來,以便於提到會議上去講。知其詳情的人指出,該公司改良產品的構想,主要源於這個「800消費者免費服務電話」。同樣,凡是能改變已有資源創造財富的潛力的行為就是創新行為。我長期工作在COSCO,這是一家從事國際運輸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世界海運是個已經發展了五百年、比較成熟的行業,如果沒有新的技術注入,由於公路、航空運輸的發展,這個行業肯定要逐步走向萎縮。上個世紀中期,美國人發明了集裝箱運輸。集裝箱運輸就是將卡車車身從輪子上卸下來,放置於貨運輪船上,其實,這個點子並沒有多少新的技術含量在裡面。這個「創新」——集裝箱——根本不是脫胎於科技,而只是根源於一種將「貨運輪船」視為物料裝卸設備而非「船」的新概念,這個要領意味著真正重要的是使在港口停泊的時間儘可能縮短。但是這個貌似平凡的創新卻使遠洋貨船的效率提高了四倍,並因此拯救了海運業。沒有它,世界貿易近四十年來的巨幅增長——在任何主要經濟活動中都創下了最快的增長記錄——就不可能發生。在19世紀初期,市場上有許多收割機,但由於農民沒有能力購買,這些農業機械很難銷售。於是,聯合收割機發明者麥克科密克(CyrusMcCormick)創造了分期付款制度。這種方式使得農民能夠以未來的收入來購買收割機,而不是僅僅靠過去菲薄的儲蓄——於是,一夜之間,農民就有了購買農機具的能力。分期付款制改變了經濟活動的方式,任何領域只需引進分期付款制,它就能將經濟從供應驅動型轉變為需求驅動型,而無論該領域的生產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