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與榮・下卷・第六章(1)

衰與榮・下卷・第六章(1)

吳鳳珠追悼會於下午三時在心理研究所的小禮堂舉行。完全按照現時追悼會的標準程序。會場布置得肅穆莊嚴,正中懸挂著吳鳳珠的大幅遺像,遺像下安放著吳鳳珠的骨灰盒,兩旁擺著一些鮮花及松柏枝。范書鴻率子女范丹妮、范丹林獻的花圈擺在骨灰盒前,會場兩側擺滿了花圈。心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岳楷誠,新調來的副書記肖德一,研究所全體人員,吳鳳珠生前好友,親戚、老同事,共二百多人出席了追悼會。大多數人來自北京,少數人是從外地趕來的。法籍華人學者鄧秋白夫婦,還有幾個在國外的老朋友,發來了唁電——這來自海外的弔唁,使追悼會提高了規格。為了使追悼會更隆重些,范書鴻一家這些天來一直在四處奔忙。地點,規模,能來的人數,花圈數,會場的布置,哀樂,黑紗,鮮花,松柏,都是他們所操心的。一次又一次和心理研究所交涉,自己也動用各種力量、手段、聯繫,往各處發信、發電報,廣為通告。孟立才也來了:「需要我幫什麼忙?」范書鴻沒拒絕。是誠意,該接受。看著今天來了這麼多人,送了這麼多花圈,海外唁電也終於收到了,他感到安慰。黨委副書記肖德一挺直了很高的身體,宣布追悼會開始。哀樂,肅立,默哀,沉痛悼念。接著,儀錶堂堂的書記岳楷誠用手梳理了一下油亮精緻的中背頭,走到麥克風前,沉痛地致悼詞。……已是下午兩點多了,追悼會就快開始了,范書鴻站在禮堂門口迎接著各方來人。有許多是老同事老關係了,雖然大都在北京工作,居然一二十年沒見過面了。天下的事情就是這樣,似乎都沒顧上。年齡相近,資歷相仿,關係深久,誰都能想像出別人的現狀吧,及至見面,才發現境遇迥然,天壤之別。都有了陌生感。這一位,在國防科委任著很高的職務,坐著豪華的進口小轎車來了。車身鋥亮,一派瀟洒,車穩穩地停住,前面車門裡迅疾幹練地下來一個年輕的警衛,敏捷地拉開後門,從裡面走出了他。很健康,很樸素。與范書鴻相視了一下,相互認出。他上來一把握住范書鴻的手:「書鴻,……望節哀。」范書鴻希望今天多來幾輛這樣的高級轎車,顯出悼念的隆重吧。這一位老同學,是在一個工廠里當總工程師。二十年前就是部里的總工程師,二十年後竟到一個工廠當工程師了。這曲線讓人有很多想像。他坐一輛吉普車來了,不知是前兩天下雨跑哪兒了,車身上滿是泥漿,停在幾輛小轎車旁,顯出寒傖來。又來了幾個,走著來的,滿臉汗水,都是擠公共汽車的吧。這位,叫陸世琦,戴著副舊式黃框眼鏡,眼鏡腿上裹著白膠布,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下了車,佝僂著身子推著,滿臉溝溝壑壑,四處張望著。見著范書鴻了,兩人相認出來了,說的話卻是:「這車子放在哪兒?」就放這路邊吧。「沒支架。」那靠那邊牆上吧。「沒鎖不要緊吧?」然後,才上來握手慰問。他一直在學校當老師。又有一位,坐著輪椅被女兒推來了。范書鴻連忙迎上:你還來了?「該來啊。」都看到別人老了,又看到地位的差別,親密中有尷尬。劣境者有劣境者的尷尬,優越者有優越者的尷尬……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新中國第一代女心理學家吳鳳珠同志。吳鳳珠同志是四川重慶人……出生年月日。家庭。少年時代。青年時代。追求科學文明、社會進步,出國赴歐洲留學。熱愛祖國,毅然返回新中國,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來的工作。吳鳳珠的生平是簡扼而又詳盡的,評價是周到而又褒揚的,岳楷誠的聲音是極其哀痛的。(女秘書姚鳴鳴不滿地發著牢騷:「這悼詞怎麼寫啊?這種官樣文章真難寫死了。」岳楷誠在辦公室踱了踱,站住:「這有什麼難寫的?給你,參考著寫。」他找出一張報紙,那上面登著對一個追悼會的報道和悼詞全文。姚鳴鳴拿過報紙掃了一下,不耐煩地說道:「也是『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對吳鳳珠能用『無比沉痛』嗎?人家——」她一指報紙,「是國家級的。」「把『無比』去了,就寫『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嗯,不好,還是加上『無比』吧。這不是原則問題。一個普通同志的逝世,無比沉痛也是可以的。」「對她的評價呢?」「評價當然要盡量高一些,人死了嘛。不要寫得那麼具體,原則地寫寫,那不更好寫?」「明天下午三點開追悼會,全所人都得去?我不想去了。」「那你明天可以請假嘛。」「那明天下午四點的電影呢,你不陪我去看了?」岳楷誠看著這個小模小樣的女秘書,走近安撫著她肩膀:「我準時去,絕不遲到一分鐘,追悼會頂多半小時就開完了。」)悼念吳鳳珠同志,我們要學習她崇高的愛國精神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吳鳳珠同志一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新中國的事業充滿了感情和責任心。幾十年來,她始終兢兢業業,努力工作,對我國的心理學發展作出了她特有的貢獻。(「就用『特有的貢獻』吧,這樣最恰當。說重大貢獻和卓越貢獻,都不符合事實,容易造成矛盾。說『一定的貢獻』似乎評價又太低了,太冷淡了。啊?」他對姚鳴鳴說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衰與榮・下卷・第六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