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歷史怎樣走進生活--《芙蓉國》的故事

一種歷史怎樣走進生活--《芙蓉國》的故事

作者:米沙應當承認生活是不完善的,那麼從生活延伸而來的歷史同樣也是不完善的。一種歷史走進生活的方式,不是讓歷史變成我們今天社會人們所想像的歷史,如果是那樣,歷史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歷史也不會為人們如此激情地回憶。一種歷史之所以能夠走進人們的生活,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現實中存在著空缺,而這種歷史讓空缺變得異常的鮮明。缺乏血肉生命體驗的歷史是虛假的歷史,而人為的給一種歷史進行填充或者是修改,藉此讓歷史更符合於現代人的接受心理,這無疑是對歷史的另一種偽造和裝飾。辛克的《芙蓉國》之所以能夠走入人們的閱讀視野,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擇取的歷史時間的特殊性:1966-1976。面對這樣一段歷史,越來越多的人將是**地走近它。所謂**,是因為它的閱讀者不再是歷史的親歷者。閱讀歷史,並非因為我們是它的歷經者,並非因為歷經才會對此有真實的情感,同樣認識判斷歷史的價值不應當以對歷史的依戀情感為基礎。作家辛克首先是作為親歷者走進歷史時間中的,他的書寫無疑帶有一種記憶的沉重感。愛倫堡在《人·歲月·生活》中寫道:「誰記得一切,誰就感到沉重」。如果我們為了讓記憶歷史時感到輕易而去變動或者遺忘歷史的話,那麼這種記憶還有意義嗎?走進去,就必須面對歷史帶來的沉重的疑問。「究竟誰在歷史中被犧牲?」作家在敘述的初始就將這一問題提出。他把筆觸的重心放置在青年的身上。正當青春的青年學生,犧牲與他們而言似乎離得很遠,他們似乎更關注自己的勝利和勝利后的榮耀。可歷史恰恰同他們做著一場相反的遊戲。作家辛克以虛構人物盧小龍的生死作為那個歷史時代所有青年命運一個凝縮的側面。這也是我閱讀文本時懷有的最深刻的心理情結。在小說的歷史敘述中,充滿了種種的死亡,我無法將它從自己的心中擺脫掉,無論是歷史中的死亡,還是那些隱匿的死亡。尤其是那些年輕個體生命在激情澎湃的情感流中躁動不安、甚而瘋狂的衝撞行為,最終失卻了生命。但歷史似乎很輕易的將種種的死亡淡漠掉了。該誰犧牲,那麼誰就該去犧牲。這是歷史曾經所做的解釋,但是它是否正確,只有歷史中被犧牲的生命最有資格對此作出評判,可被犧牲的生命是沉默無言的。但是在歷史中難道沒有人真正詢問「為什麼犧牲?為什麼他們就應當犧牲?」沒有任何人能夠隨意的決定他者是否該犧牲,而歷史恰恰演繹了這樣一種輕易決定他者犧牲的過程。很顯然作家將人物盧小龍作為自己歷史演繹的主要載體,作家把一種變得冰冷的歷史,重新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年輕生命中浮現,跟隨著他的生命發展的全部線索,將潛藏在歷史中間的人的精神脈絡線索顯現出來。因此,人物盧小龍不僅是作為歷史人物而存在於作家的敘述中,而且他是作為歷史的牽引者而存在於作家的敘述中。盧小龍,從歷史的一個邊緣人物、旁觀者,轉而成為歷史的參與者,進而一度成為歷史的中心人物,在他希望最後一次嘗試成為歷史的先鋒人物時,而他的生命就在此刻被歷史終結了,更有意味的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也隨同他的死亡而終結。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自己對先鋒的解釋,甚至在同一歷史時間中對先鋒的理解也是複雜的。在那樣一個歷史年代中,每一個年輕人想在歷史涌動的最前意識潮流中尋找著自己認定的先鋒方向,為這樣一種先鋒意識迷醉,並為之做著最極端的行動努力。盧小龍成為這樣一種歷史情緒的最徹底的實踐者和呈現者。某種意義上而言,如果沒有盧小龍這樣徹底的歷史實踐者,我們是無法透視出歷史的本真的,儘管我們必須同時承受這種徹底實踐而必然招致的歷史性悲劇。盧小龍集聚了那個年代青年人的希望與憧憬、友情與情愛和全部的悲劇性。他們原本普通,但歷史閃耀的光輝促發他們忘卻了自己的年輕,忘卻了自己年少本有的純真,本有的善良和愛,本有的無拘自由,他們過早地走進了本不屬於他們的歷史中心,在那裡進行一場歷史的演出。現在我們同樣不能夠拒絕這場歷史演出,因為他們的確將自己人生最寶貴的時光、情感乃至生命交付進去。與盧小龍相對的是沈麗,她曾經同那個年代所有涌動而起的年輕人一樣,處於歷史的中央,但是從她內心而言,她始終讓自己處於歷史中心的邊緣地帶,她感受過處於中心地帶的緊張、拘束的感覺,她真正需要的是真實的婚姻,歷史的極端浪漫逐漸在從她的心裡退卻。這正是她與盧小龍分離的原因。作家在對沈麗的敘述中始終將她與「無名指」的寓意故事聯繫在一起,她始終認為自己最喜歡「無名指」,「無名指最溫柔,最美麗,最隱約,最有一種讓她幽幽憧憬的力量」,代表著婚姻。沒有沈麗這樣的隱約在歷史中溫情的聲音的對應,我們同樣不能夠完整地理解歷史。沈麗是那歷史時代一條美麗的弧線,而盧小龍則是一條剛直的直線,他們有并行,有膠合,但是永遠不能夠徹底地合為一體,雖然他們始終把對方想像成自己最終的歸宿。歷史的軌跡似乎也如同個體在歷史中的成長軌跡一樣,搖曳不定,婉轉巡迴。《芙蓉國》的敘述語言不同於通常的歷史小說,它通過諸多虛擬人物充滿個體的歷史生**驗,將那段特殊歷史時間內的重要事件節點連接起來。通常的歷史文本中所承載的主要是歷史事件,是那些早已被定性的歷史現象,而這裡歷史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大事件大人物全然是溶解其中。因為人們真正關注的歷史,是每一個人在歷史中全部真實的體驗,是生命細微的充滿著人性情感的感觸。同樣是愛倫堡的話,「任何一本書都是自白,而寫回憶的書籍--這更是一種不願以虛構人物的影子來掩蓋自己的自白。」《芙蓉國》作為那段獨特歷史年代的敘述文本,它的獨特性在於作家敘述,將虛構的歷史個體同本真的歷史人物如此接近的膠合在一起。歷史的演義性和小說的虛擬性以及歷史大事記感是一同進入讀者閱讀視野的。我們**著走進這段歷史,歷史將給我們穿上怎樣的外衣,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靈是如何承載這段歷史的。[原載於《中華讀書報》2000年4月12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展現改革時期社會百態的經典作品:衰與榮(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一種歷史怎樣走進生活--《芙蓉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