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飛翔的猜想
最初是在「文化研究網」BBS上斷斷續續讀到蘇三關於三星堆的帖子,當時並未特別在意。在網上,每天都會有許多新鮮的發明、高深的理論、憤激的評說、虛構的消息,它們有的真誠、嚴肅、先鋒、前衛,有的隨意、漫漶、虛假,甚至胡言亂語,有的深刻犀利,思慮高遠,堪為醒世箴言,但大多數毋庸諱言是垃圾製品,貓三狗四、渾不吝,傳播無效信息。
網上有真言,待尋已無蹤。
網路自是一個世界。
然而讀著讀著我便被它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等待下一個「快帖」,想一睹「三星堆」之「究竟」????後來我便得知,蘇三的「三星堆」已被一家大出版社看中,並馬上要出版了,作者囑我寫一篇序。我愕然。我對歷史學、人類起源、民族起源一竅不通。但蘇三說,你是搞文化研究的,希望能從文化角度說些什麼。我答應了,因為敬重蘇三的勇氣和她傑出的工作。
我能做些什麼呢?我首先為蘇三的「壯舉」命名:
飛翔的猜想:三星堆—閃米特—紅海文明起源假說
我跟蘇三素未謀面。她是我們「文化研究網」的忠實讀者、作者,尤其是文化研究網BBS的版主和主要撰稿人,她是一個真正的網路人、新媒介人。她的這部著作就是在文化研究網首發的。作為原髮網主編,我為文化研究網有這樣的原創作品而感到十分自豪。
胡適提倡做學問要「大膽想象,小心求證」,蘇三的想象可謂大膽,而且豈止於大膽,簡直是驚世駭俗、石破天驚,甚而不無荒唐臆斷之處。蘇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三星堆文明絕非內生,它屬於外來文明,其來源是「西方」。更具體而言,這個文明的創造者主體為紅海沿岸古閃族人,以及沿途的伊朗人和印度人。
他們來華的路線不是北方的絲綢之路,最有可能選取的是南絲綢海路。
三星堆閃族人的遷徙有可能是一次性完成,也可能是數次積累。
遷徙的時間大約發生在4000年之前,最遲不會超過2400年前。
中國的龍、鳳崇拜可能來源於這個外來文化,「三皇五帝」也與其有關。
這個外來文明獨立特徵的逐漸衰亡恰好在中國文字出現前後,所以在中國現有的史料中看不到對於他們根源的準確記載也是合理的。
蘇三的結論,很有些專斷,但有意味。我想蘇三的意義在於飛翔的猜想,在於將文學性置於歷史之中。蘇三說:
沒有想象力的科學工作者肯定不是個合格的科學家,過分嚴謹實際上就是平庸死板,它不會給任何問題的解決留下合理的出口,只能在原地打轉,只要思想不開放,我們幾千年也走不出一個誤區小圈圈。需要怎樣的想象力來理解中國人的一貫保守倒是更需要一些想象力,常規在保守而平庸的中國人這裡已經不夠用了,此實為真正地保守「魯風」真傳。重新翻開中國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場思想與學術的革命,也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心胸與自信心問題,然後才是文獻與考古的技術問題。
但是不。蘇三的求證又十分謹慎。
科學是講求事實的;科學是不帶成見的;科學是不分國界的;科學也是無情的。科學能幫助我們找到最初的家園。找「老家」尋親對於現代人可能並無多大實質意義,但是起碼這很有趣,這個意義本身對於我個人已經足夠了。
蘇三還特別講求邏輯,時時在考驗讀者的邏輯能力。
我現在已經意識到,讀我這本書不是在考驗讀者的歷史常識,而是在挑戰讀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大膽想象的勇氣。整個三星堆揭秘實際上越來越像是一場邏輯遊戲。
蘇三是學英語的,後來又學日語和經濟學,曾在大學教英語,現在成了真正的網路人。她不是專家,但她的敏捷、飛翔的思維,令人嘆服。所謂「心游萬仞,精騖八極」是也。蘇三這本書涉及眾多學科:文化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人種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考古學、地方志、生物學????她的語言學的「由此及彼」,她的考古學的「沿波討源」,她的人類學的「以斑窺豹」,她的文學性的「探幽發微」,她的歷史學的「暗度陳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她的家世背景、故鄉生活、親人朋友,也都信手拈來,以為佐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她的猜想,似乎不是學術,卻又依乎學術、超乎學術;她不是專家,卻又能為專家之不能為。她的論證也許不夠精確,立論也有牽強附會之處,但她的猜想打開了另一扇通向人類文明發祥的大門,開闢了探索民族起源、文化融通的另一通道。
蘇三的假說是一種文化的闡釋。歷史的典籍、紙上的材料是過去考據學的根基,清代的「樸學」在這方面曾獲得空前絕後的成就。近代考古學地下發掘所提供的新材料新證據為古史研究提供了第二重證據。其後,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以一種新的全球眼光,從各個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角度對過去的歷史重新進行闡釋,形成了更為複雜深入的多重證據的研究方法。而其中文化的闡釋使我們對歷史、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起源有了更為切近真實的認識。
我堅信,多樣性恰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多樣性的背後是對話、交流、溶浸和融合。
迄今為止的關於人類文明起源和民族文化起源的假設或假說都沒有窮盡人類對它的認識,一切過往的假說都將等待新的證明與闡釋。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將攜文明與文化在探尋的長路上永世奔行。
蘇三可以如此旁搜遠紹,博通「四海」,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網路。
是互聯網如此迅速快捷方便地給她也給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富巨量的資料、信息,互聯網正迅速改變著我們的學術研究(包括資料收集、立論方式、研究方法、觀點論證等)。甚至蘇三可以如此快捷富於激情地完成這部准學術的著作,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BBS上一幫網友的理解、支持和對下一篇的殷切期待。蘇三說,我寫得太累了,要歇一陣再寫,但架不住網友的煽動、鼓噪、催促。顯然,這是寫小說的方式,作者在這裡完成了一次想象力的凌空翱翔和虛構力的完滿建構。
網路為王的時代來臨了。
我想在這裡說:乘著這樣的追風神駿,21世紀的新一代學人將有何等廣闊的天地供你馳騁?
金元浦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11/10於海淀三燈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