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回歸線"現象
歷史學上早有所謂的全球"北回歸線文明圈"說,大意是早期全球的文明發達地區都處在北緯°左右的區域,而中國卻獨立其外[1]。《辭海》解釋回歸線:①地球上赤道之北和南各°的兩個赤緯圈(即太陽所能到達的兩個極限位置)。夏至日太陽到達北回歸線后即轉向南去;冬至日太陽到達南回歸線后即轉向北去。②地球上北、南緯各°的兩個緯度圈,是地球上熱帶的北、南兩個界線。假如我們把春秋戰國之前的三星堆文明加以對照,可以令人吃驚地看到,包括三星堆在內的整個長江流域恰好在北回歸線上!而最接近北回歸線的地方實際上在今天的廣東省廣州市,古代這附近曾經叫"番禺"和"南海"。筆者認為"北回歸線文明圈"不是偶然的,它說明了從"文明子宮"出來的文明人無論遷徙到哪裡,都願意回到他們習慣的家園,而只在回歸線附近徘徊與發展。這既是他們天文與曆法知識發達的一種表現,到哪裡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家園"--北回歸線,同時也說明了他們知識的相對局限:只有在這個方位他們才能方便地掌握祖先已經積累的有關潮汐、日月以及季節的規律等知識--這是他們無論從事農耕還是漁獵生產、甚至開展軍事與政治活動的重大文明資源,也是他們願意始終圍繞著北回歸線生活的重要原因。至於適應氣候影響,恐怕還是次要的。但是假如本來就在回歸線之外土生土長的居民,比如中國北方原住民,就沒有必要一定要到回歸線這裡來。同時,由於他們掌握了大量北方高緯度地區的生活經驗,再與南方交流了天文地理的"高科技"知識信息之後,在哪裡生存恐怕都不再重要了。這時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實際上就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人類在有關天文曆法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哪裡生存從這個時候開始不再成為大問題。美洲的移民一直多生活在"北回歸線",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文明北移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中國願住民的文明發展要比美洲的原住民優越得多,也發達的多。還有一個原因是與時間有關,科技發達之後人類終於可以離開回歸線自由發展了。中國北方也才從東周開始強盛起來。以上幾者皆有不可分割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