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爭(2)
3月23日,哈維爾·索拉那決定不再推遲,隨即下令北約軍隊第二天發動進攻。幾小時后,在高度緊張的氣氛下,貝爾格萊德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進入緊急狀態。而門的內哥羅(黑山)決定疏遠塞爾維亞。俄羅斯聯邦總理葉夫尼根·普里馬科夫正在前往華盛頓與柯林頓會晤的途中,得此消息后,命令飛機掉轉方向,飛回莫斯科。很明顯,美國在北約具有決定權。1999年3月24日,當地時間19時20分,從義大利基地起飛的美國B-52s和在亞得里亞海域的美國巡洋艦同時發射了第一批巡航導彈,目標為南斯拉夫聯邦的十大主要城市,包括貝爾格萊德、普里斯蒂納(Pristina)和波德戈里察(Podgorica),當然也不會放過科索沃和蒙特哥羅。飛機場、雷達站、軍營和電信塔都是摧毀的目標,造成許多平民傷亡,因為轟炸時間正好是在人們工作結束下班回家的時候。當被告知此轟炸事件后,葉利欽總統和柯林頓總統通了20分鐘的電話。但是,葉利欽除了以官方表明反對之外,別無他策,因為兩位領導人早已表明了他們的立場。葉利欽挽回其面子的惟一措施就是要求緊急召開聯合國安理會,並且撤回駐南聯邦歐洲安全合作組代表團中的俄方代表。第二天,也就是3月25日,轟炸變得更加兇猛。北約部隊在技術和軍事上佔有明顯的優勢。試圖反擊的塞族的米格飛機大部分在起飛前就被炸毀了。那些從僅有的幾個飛機場起飛的飛機也被無情地擊落了。貝爾格萊德政府撤到了一個安全的地下碉堡,並且無奈地宣布斷絕和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的外交關係,但奇怪的是卻隻字未提義大利,北約B-52s轟炸機就是從義大利威尼托的北約阿維亞諾空軍基地起飛的。南斯拉夫從鄰國義大利進口的原材料和糧食對其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南斯拉夫是不會反對義大利的。當貝爾格萊德政府號召軍隊和人們奮勇反抗時,北約繼續散布消息,宣稱塞族士兵在科索沃地區慘無人道地殘殺平民。但是當衝突幾乎結束時,未有跡象表明發生過大規模的殘殺群眾事件。科索沃的阿族人因害怕繼續留在科索沃可能會遭到塞族人的報復性襲擊,大部分已逃往阿爾巴尼亞,這一點事後得到證實。貝爾格萊德建議在美國傳統節日復活節期間停火,但柯林頓總統拒絕了。鑒於南聯邦的形勢和急劇擴大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米洛舍維奇別無選擇,只好妥協。先前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已派他的外交官簡斯·路易斯·托倫前往貝爾格萊德,促使米洛舍維奇妥協,但未起作用。4月2日,也就是復活節的前兩天,北約空襲貝爾格萊德的國會和政府大樓。擊毀了內務部和武裝力量總司令部。各部部長和將軍或安全撤入地下碉堡或遠在他們的鄉村別墅,沒有任何傷亡。4月2日空襲后,新一輪的狂轟濫炸接踵而至,就連平民也不放過。在未來的幾天中,橋樑、隧道和鐵路都被炸毀;4月12日一顆導彈在比斯特里察(Bistrica)擊中了一列由貝爾格萊德通往薩洛尼卡的火車,數十人喪生。幾天以後,滿載科索沃阿族難民的火車在科索沃加克維亞(Djacovia)被摧毀,造成70人死亡。事後,北約深表「歉意」和「遺憾」。新的導彈電子跟蹤系統顯然是把這兩列客車誤認為是軍事運輸車。戰爭一度證明為新的軍事科技提供了試驗、檢測和提高實效性的機會。在這一事例當中,打的是一場e戰爭,e指的是電子。不幸的是,另一種解釋是「失誤」。當阿萊克希納茨(Aleksinac)鎮被擊中(60間房子被摧毀,數十人遇難)時,軍事總指揮談論的是「失誤」。1999年5月8日轟炸中國駐南聯邦大使館(4人遇難,包括2名記者,20名受傷)也被認為是一種「失誤」。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轟炸中國大使館是阻止中國向受到打擊的塞族人提供任何援助的一種手段。4月,巡航導彈鎖定並擊中塞爾維亞電視大樓,「因為它是宣傳和鎮壓的工具」。這時,鮑里斯·葉利欽突然醒悟並威脅道:「美國佬,小心點,你們正冒險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幸運的是,在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美國和歐洲,他的話都被解釋成是酒後胡言。4月13日,維斯利·克拉克將軍又要了300架轟炸機。4月16日,美國召集了3.3萬名後備軍,為可能在塞爾維亞發生的陸地戰做準備。19日,柯林頓和葉利欽通了一小時的電話,但沒有任何結果。軍事上,北約不斷施加壓力。美國的一架阿帕奇直升機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著陸后,發生了一些重要情況。在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邊境,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正規軍開始了第一場戰鬥。戰鬥持續了7小時,雙方傷亡慘重。衝突有不斷擴大的危險。針對這一情況,北約向歐盟提出申請,批准限制用油,並加強了對貝爾格萊德的轟炸。建築物不斷被毀:首先是米洛舍維奇政黨總部所在的貝爾格萊德摩天大樓,然後是總理的家(襲擊時是空的),塞爾維亞的廣播電視大樓(當時正播放對米洛舍維奇的採訪)。這次特殊的打擊使30名新聞記者和技術人員喪生,20人受傷。4月23日和24日北約的空襲,破壞了多瑙河上的所有橋樑和塞爾維亞的電站。塞爾維亞的水電系統也遭到破壞。最後,因多瑙河上的橋樑被毀,塞爾維亞被實實在在地分成兩部分,沒有通路。現在可以看出,塞爾維亞的決心開始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