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
GANDHI
我覺得這個影片過多表現的是政治,而不是甘地本人的內心世界。
在中央電視台6頻道上我全程觀看了長達3個小時的《甘地》。這是一部出品於1982年的電影詩史,該片獲得多項世界大獎,主演也得到世界的認同。
我想無論是誰看任何作品都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偏見,我也一樣。我在幾個月前剛剛讀完《甘地自傳》,對甘地的內心和私人生活有一定的了解,無論如何那是甘地的自傳,是甘地自己親自寫下來的,所以我認為那是了解甘地最好的讀本。該片單從電影藝術和電影技術而言很好,但是我個人不太喜歡。
我覺得這個影片過多表現的是政治,而不是甘地本人的內心世界。其實從這個影片我們可以完整地了解今天為什麼會有獨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國家,但是對於甘地為什麼會成為甘地卻未必有答案。假如這不能說是個失敗,起碼也不算成功,因為畢竟片名叫《甘地》,而不是「甘地的政治活動」。
我承認甘地是個政治人物,但甘地更是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他類似苦行僧的生活是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價值的,但看來導演放棄了這一切。或許是因為導演是個英國人的緣故吧,他更願意從政治方面來看為什麼印度從英國剝離開來。
演員也因為此片獲得世界聲譽,但是我一點也不喜歡其在該片中的表演,他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他的眼睛過於喜悅調侃,真正的甘地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始終注意到這個演員的眼睛遊離於甘地的內心世界之外。
現在殖民地是個大話題,在中國尤其如此,還有西化與本土化問題。《甘地》這個影片給我們許多啟示。甘地一直致力於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但是英國人剛剛撤離印度就陷入一片混亂。在印度歷史上發生的最嚴重的兩件事情都在推翻殖民統治之後:一,印度分裂為兩個國家巴基斯坦和印度;二,聖雄甘地被民族極端分子槍殺。
走到生命盡頭的甘地是非常痛苦的。我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後悔過把英國殖民者趕出印度,但是看到民族內部矛盾激化到祖國被分裂自己被暗殺,而人民依然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時,假如甘地可以重新來過一生,不知道他會繼續選擇一生與英國人抗爭呢還是選擇預先改造印度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