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單車》
BEIJINGBICYCLE
曾獲38屆金馬獎華語片6項大獎,導演王小帥,周迅在其中扮演一位始終沒有說過話的配角。
又名《北京單車》,曾獲38屆金馬獎華語片6項大獎,導演王小帥,周迅在其中扮演一位始終沒有說過話的配角。
你聽說過快遞公司嗎?我是從3年前開始熟悉這個行當的,我們公司幾乎每天都有快遞公司的人來往,不是EMS,不是DHL,是10塊錢一趟隨時送到的那種城市裡的快遞。每次在電梯里看到一些民工模樣的人堂而皇之地進出豪華的飯店或高級寫字間,他們身上毫不掩飾地散發著男人身上特有的體臭,講究的女孩子在他們過往的時候幾乎要掩著鼻子走路,夏天他們的衣服幾乎都點綴著鹽花,多半這樣的人都是快遞公司的員工們。幾乎無一例外他們都是外地民工。這個工作太苦太累,城裡人不會幹。我曾經有一個疑問是他們為什麼不經常洗澡呢?後來我認識了一位老鄉,他就是開快遞公司的,他說他們公司的20多個孩子們住在一個100多平米的大間里,但他們賺的還不少呢,一個月多的可以拿一千多元。我已經想讓幾個喊著「不怕苦不怕累」的遠親到他這裡來干快遞。他們為什麼總是帶著一身鹽花是因為他們不停騎車不停出汗。
十七歲應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但是在影片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十七歲人的焦躁和辛酸。看過很久也難以釋懷。它陳述了一種生活狀態,既是年輕人的,也是城裡孩子與外來民工的生活差別。
影片的視角和敘述方式很獨特,不是中國人常見的,專業的電影人應該在專業角度會對它有更多的說法。我只是覺得它很特別。除了節奏慢有些讓我不耐煩外,整體感覺很好。
這個電影屬於目前流行的寫實一族,戲劇性不強,可了勁兒地白描,這派最突出的特點在中國就是說方言,這個電影也說一點。很多地方它與《尋槍》很接近,尤其是自行車與手槍之於主人公的意義幾乎一模一樣:命根子!丟了就一定要尋找回來。主人公他就那麼地軸:不找到他丟的東西就是不回頭,似乎這東西才是他的命,生命本身在追尋他物中已經被掩蓋和異化。就兩個電影中的這個統一性,我想是生活的重壓造成了這個局面,還是中國人普遍地不善於客觀適度地關照自我生命造成的?我困惑。
劇情的幾段波折都會讓觀眾為主人公揪心,也有幾筆淡淡的黑色幽默。總的來說導演通過電影直逼社會的矛盾;但白描的手法又留下了客觀的體味,並且加深了電影的思想深度。
最讓我感動的一筆在結尾部分:生死搏鬥後主人公「貴」扛著自己那輛基本已經報廢的單車走在人流奔涌的大街,他成為我們身邊的一個普通人。類似的場景可能我們見過很多回,但誰會多看這個人一眼!由具體殘酷的故事到我們熟視無睹的大街場景的轉換,這個鏡頭的猛然改變帶來了哲學深度的收穫:每一個普通現象後面都可能隱藏著特殊的故事與意義,從而傳達了這個電影深層的人文關懷。這個畫面給我帶來了心靈的震撼,處理非常大氣。
該片很值得一看,但是需要耐心。
其中的演員都不錯。我最喜歡的是那個其貌不揚買二手車的中學生,他把人物的個性展示得很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