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場的古典精神
崑曲數百年來經過無數文學家、音樂家以及表演者案頭場上的試驗磨合,已經提煉出一套精確嚴謹的舞台表演美學,以抽象、寫意、抒情、詩化為其特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發展成一種極為豐富成熟而又婉轉優雅的戲曲。如何把這項有著濃厚美學底蘊的古典戲曲搬上現代舞台,而不傷害到其細緻精巧的表演風格,實在是一大挑戰。二十一世紀觀眾的審美觀,畢竟迥異於明清時代,這次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我們一方面盡量保持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但我們也適當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這項古典劇種,使其既適應現代觀眾的視覺要求,亦遵從崑曲的古典精神。我們集合了台灣一流的創意設計家,共襄盛舉,一同投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王童(美術總監、服裝設計)、林克華(舞台、燈光設計)、吳素君(舞蹈指導)、董陽孜(書法藝術)。連劇中杜麗娘那幅寫真,我也邀請畫家朋友奚淞繪製了一幅粉彩美人圖,在舞台上亮相。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可以說是集合了許多文化人智慧的結果。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由「蘇州崑劇院」的演員擔綱,也具有特殊意義。蘇州是千年古都,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扮演著「江南文化」的重鎮,文風鼎盛,人才薈萃。明清時期,一度是全國崑曲中心,崑曲發軔於蘇州鄰近同屬於吳語系的崑山絕非偶然,吳儂軟語,也就決定了崑曲委婉綺麗的風格。柳暗花明、曲徑通幽的蘇州園林藝術,巧奪天工、色彩精艷的蘇州刺繡,吳門四大家清麗淡雅的畫風,其實與崑曲都屬於同一文化傳統,也都是「江南文化」的精髓。近年來,蘇州市有意恢復崑曲過去在蘇州輝煌的歷史,將蘇州重新建立成為崑曲中心。由蘇州子弟同心協力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這出三天連台大戲,將很可能成為蘇州復興崑曲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