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世界帝國

第一個世界帝國

羅馬的標誌是一隻母狼,身下有兩個男孩在吸吮它的乳汁。這幅圖象源於一個傳說:據說羅馬是公元前753年由孿生兄弟羅慕洛斯和勒莫建立的,他們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隻母狼哺育下長大。實際上,羅馬的形成並沒有多少傳奇。人們現在估計,早在公元前800年,就有農民、牧民和漁民生活在台伯河沿岸山丘上的小村落中。從這個小小的開始,在後來的300年中,發展成為一個富裕的大城市,它和整個北部義大利一樣處於埃特魯斯坎人(義大利的第一個文明民族)的統治下。大約在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開始反抗埃特魯斯坎人的統治,並推翻了殘暴的國王。和雅典人一樣,羅馬人也不再願意受一個國王的統治;但另一方面,他們覺得民主制度也並不符合他們的奮鬥目標。於是,他們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他們選舉了一個城市政府,為首的是兩名執政官。執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兩人中任何一人沒有另一人的同意都不能單獨決策。這種制度旨在防止一個人的權力過於強大。但真正的權利卻在參議院手中,這是一種會議形式,其中的終身製成員均是來自富有家庭(Patrizier)中的男子,普通人民的男子(Plebejer),雖然也可以在全會上發言,共同決定法律,選舉市政府,但在羅馬並不是所有的表決權都是等值的。一個十分煩瑣的表決制度,保證了富有的羅馬人永遠佔有多數,所有決議都是在他們的意志下做出的。羅馬的「respublica」(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實際是為富人服務的富人的事業。由於Plebejer長此下去越來越不滿意,因此經常出現衝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雖然得到了多一些的權利,但根本的力量對比卻沒有改變。儘管如此,Plebejer仍然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估計,這是羅馬的先進的法律起了作用,這是公元前450年在十二塊石板上公布的法律。它保護市民不受**的侵犯,保障他們的法律安全。不經過正式法律的程序,沒有罪證,任何人都不受懲罰。這在今天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當時來說卻是一場革命。羅馬的法律制度後來成了世界各國法律效仿的榜樣。羅馬的新主人,很快就不能容忍他們只是很多城市中的一個。羅馬必須成為義大利的第一大城。這個目標,他們想藉助強大的軍隊得以實現。一個戰爭接著一個戰爭,使羅馬的統治地域不斷擴大,到公元前270年,幾乎統治了整個義大利,人口達三百萬。一般情況下,被征服的城市,在內部仍然保持獨立,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得以保持,包括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只需要向羅馬交納賦稅,在戰爭時期提供兵源。通過這種「鬆散的關係」,羅馬避免了武裝反抗的發生。而且,人們在羅馬的法律和高效的管理體制下,生活也比過去得到很多改善。羅馬統治了義大利的南端之後,又開始進攻西西里。這樣就發生了和北非的迦太基人的衝突。迦太基在當時是西部地中海地區最大的航海和貿易強國。公元前264年,開始了一連串的損失慘重的戰爭,其中包括所謂的「布匿戰爭」,公元前146年,這場戰爭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迦太基的徹底毀滅。原來屬於迦太基控制的西西里和其他地區(如沙丁、科西加、西班牙和部分北非),都變成了羅馬的省份。但羅馬仍不肯罷手。他們還想把希臘和地中海東部各國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而且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實現了這個目標。從此,他們稱地中海為「MareNostrum」(我們的海)。從羅馬的征戰中獲利最多的是Patrizier。他們分配戰利品,他們獲得戰俘,作為奴隸為他們勞動或出售。羅馬歷史學家薩盧斯特批評Patrizier「貪婪無度」,說:「人人都在拿、抓和奪取一切他們需要的東西。」富人越來越富,而Plebejer卻兩手空空,或者像農民那樣越來越窮,儘管他們經受了戰爭的主要負擔。他們被迫連續出征作戰,無數的人在戰爭中生病、受傷、殘廢,甚至再也不能返回家園。莊園荒廢或者債台高築,土地被大地主廉價收購。即使在停戰期間返鄉的農民可以經營他們的莊園,但也無法與大地主競爭。大莊園使用奴隸經營,成本越來越便宜,致使農民無法出售自己的產品,因而越來越貧窮。很多人遷移到城市,希望在那裡有一個更好的生活。但手藝人和大工場,寧肯使用無償的奴隸為他們勞動,也不願雇傭他們。作為沒有工作的無產者—「proletarii」—,這些原來的農民每日為了簡單的生存而奮鬥,最終變成了歷史上第一批城市無產階級。這種發展,甚至一部分Patrizier都覺得不合適。這其中就有主張限制個人土地佔有和財產的格拉古兄弟,他們要求進行土地改革,以便讓貧窮的農民及其家庭重新獲得生存的機會。但參議員們卻反對進行改革。他們認為格拉古兄弟是危害國家制度的煽動民意分子。提比里烏斯·格拉古於公元前133年在市民會議上發言時,竟被毆打至死,同時被打死的還有300名他的支持者。十二年以後,他的弟弟蓋尤斯也不得不死去,同時還有他的3000個支持者也被處死。參議院無法制止羅馬的市民分成了兩派。後來的七十年裡,暴力和內戰成了政治生活的常事。歷史學家薩盧斯特有這樣的記載:「一切都變成了兩派;共和國在兩派之間走向沒落。」在一次這樣的內戰中,於公元前45年,戰績顯赫的統帥尤利烏斯·愷撒脫穎而出。參議院任命他為執政官,任期十年,後來變成了終身職務。從形式上看,羅馬一直還是一個共和國,但實際上,愷撒已經成為惟一的統治者—當然不是很長,因為一年之後他就在一次會議上被參議員們謀殺。為了確定愷撒的接班人和未來的政治體制,又進行了多年的鬥爭。最後,愷撒的養子屋大維佔據了優勢,於公元前27年被參議院任命為「國家第一公民」。人們賦予他「大將軍」(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的頭銜和「奧古斯都」(至尊者)的榮譽稱號。此外他又是愷撒名字的繼承人。愷撒這個名字後來演變成為「皇帝」的代號。奧古斯都從愷撒的命運中接受了教訓。他不是鋒芒畢露地顯示自己的權勢,而是安撫參議院和市民會議,讓他們相信仍然在操縱羅馬的命運,共和國仍在正常運行。但他是羅馬軍隊的主帥和國庫的主管,任何人都無法違反他的意志行事。羅馬的「respublica」變成了君主國家,一切權力最終操縱在皇帝的手中。奧古斯都在他漫長的執政時期里,不僅在政治上利用這個權力,而且也在文化領域有所作為。他特別關注文學,把詩人召進宮中,為他創造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在韋季爾、賀拉斯和奧維德的參與下,羅馬的文學在公元一世紀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個時期優秀的哲學家是塞涅卡,在史學領域,是歷史學家李維烏斯和塔西佗,在很長時期里為主宰力量。公元120年,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了極限。地中海沿岸所有國家,加上高盧(後來的法國)、日爾曼,直到萊茵河,以及大部分不列顛,巴爾幹以及黑海和小亞西亞,均屬羅馬所有。聰明的皇帝知道,只用武力是不能統治這個巨大的國家的。因此,各個不同的民族繼續允許保留他們的風俗習慣。但羅馬的法律和錢幣適用整個帝國,並要求所有的人都崇拜羅馬的神靈,當然最後一點最難加以控制。兩個官方語言是拉丁文和希臘文,通行整個帝國。這樣很有利於貿易。此外,羅馬很早就重視修築道路,以便於其軍隊的快速運動。這個道路網也為通商帶來了繁榮。同樣為經濟發展有利的,還有船運和港口,在和平時期得進一步擴建。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事實確是如此。羅馬的各個省份從被佔領中獲得了很多好處,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城市被新建和擴建,市中心大多為一個周圍建有房屋的大廣場,供召開政治會議或司法審判使用。手工作坊、商店、旅館和公共浴池,都成了城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某些房屋和輸水管道,一直保留到今天,向人們展示了羅馬建築藝術的輝煌。有權勢的人和富人都住在豪華裝修的大別墅中,均同公共的上下水道相連,甚至有自己的浴室和地面取暖設施;他們讓奴隸為自己服務,充分享受生活。但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東西卻少得可憐。農民、工人和他們的妻子必須從事繁重的勞動,也只能得到僅能糊口的報酬。在城市中,房租十分昂貴,很多家庭在大營房中租一間房子居住。儘管如此,大部分人總的說還是滿意的,在皇帝統治時期的前250年裡,沒有像前一個世紀那樣發生值得一提的騷亂、起義或內戰。由於奧古斯都之後的羅馬皇帝—除極個別外—都沒有發動遠征戰爭,所以人們幾乎在和平中生活了近200年的時間。和平時代的結束和羅馬帝國的沒落,是皇帝軟弱,內部困難和外部侵襲的結果。這其中也包括了產生於中東的耶穌基督的學說在地中海地區的傳播,並在羅馬統治地區贏得了越來越多的信徒。特別是對普通百姓,這個新的信仰是很有吸引力的,為他們的此生帶來了慰籍,為來生預示了更為美好的前景。但羅馬有自己的神靈,不想知道有什麼新的上帝,因此開始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公元284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把帝國劃分為四個宗教區域,任命四個主宰,以便於統治和防禦。但不久這四個主宰就開始相互爭鬥起來,導致整個帝國的力量大大削弱。直到君士坦丁大帝登基,才重新統一了四個區域。為了在帝國內建立穩定的局勢,他於公元313年宣布「宗教自由不受干涉」,並允許基督徒自由行使其宗教行為。君士坦丁大帝想讓基督教為己所用,但實際上基督教在他的保護下很快就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大教。君士坦丁大帝又做出了另一個後果深遠的決定:公元324年,他把拜占庭定為羅馬的首都,更名為君士坦丁堡。它位於戰略極其重要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形成了對東西方的鉗制。君士坦丁大帝讓人在首都修建豪華的建築和設施,使其成為羅馬統治制度同基督學說和希臘及東方文化相結合的體制。君士坦丁堡成了帝國最重要的城市,東部很快就在經濟和文化上超過了西部。帝國統一的紐帶就是基督教;皇帝成了基督教會的監護人。君士坦丁堡的最高主教「牧首」,處於皇帝政令之下,但羅馬的主教卻不願意。在信仰問題上他要求對教會和自己有終決權。他還指出,是耶穌基督的代表聖徒彼得建立了羅馬教會,並把羅馬的基督教領導權賦予了他的接班人。遠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的主教後來獲得了「教皇」的稱號,從此被承認是西方教會的最高領袖。羅馬不再是帝國的首都,作用也隨之消失之後,直接走上了基督教會首府的道路。帝國的東部又發展了自己的教會,即「希臘東正教」。它的領袖是皇帝,作為上帝的代表,在肖像上始終帶有光環。就像年輕的基督教被分裂一樣,羅馬帝國也於公元395年再次分裂。它的西部一再受到日爾曼部族的襲擊,力量日益削弱,崩潰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公元476年最後一個皇帝退位,西羅馬帝國從此消亡。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儘管不斷遭到外來的襲擊和削弱,卻仍然繼續存在了1000年。它的藝術家和學者保護了被西方逐漸遺忘了的古希臘文明遺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一口氣讀完世界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個世界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