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序:《SOHO小報》/潘石屹
SOHO小報的前身是現代城的客戶通訊,買了房子的客戶總是很關心他的房子的工程進展,我們每月用客戶通訊的方式,和這些客戶建立起了聯繫。辦一辦就落入了俗套,沒有任何新意,買房子的客戶也陸續地搬進了自己的新房子。一次我和一個客戶朋友吃飯,他說每次寄去的客戶通訊他都不打開信封直接扔到垃圾筒裡面,我聽了后心裡很不是滋味,就決定停辦客戶通訊,停了幾期,有許多客戶打電話問出什麼事了,為什麼不給他寄客戶通訊,看來還得辦下去。我們改了個主意,不要老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打轉轉,也不要老給自己的公司做廣告,也不要老是自己公司獎勵、提拔,領導的講話,受某某領導的接見,你自己覺得是大事,別人並不關心。恢復客戶通訊的時候,正好是2000年初,當時的背景做IT的人總認為網路可以改變整個世界,各行各業都在去迎合,都在想辦法與網路接軌,家電、出版,無一行業可以例外。房地產行業為了趕這個時髦,也提出來了許多說法,如智能化家居,寬頻入戶,翻開當時的報紙看那些房地產廣告,就一目了然了。我們在想,這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結合,網路時代和建築房地產行業的結合,也不是這樣簡單的一個寬頻入戶,因為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改變了我們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的房子應該跟著變,我們所建的房子的本質是空間,所改變的應該是空間。於是,我們就提出了SOHO的想法。當時在社會上一片批判聲,有一些媒體嘩眾取寵,有一些競爭對手惡意攻擊,為了讓我們自己的員工相信他,理解他,我們把公司的員工組織起來學習,把客戶通訊也改成了《SOHO小報》。《SOHO小報》就這樣誕生了,我的觀點一貫是知難行易,先要把問題想明白,才好去做,如果是問題想不明白,去做的話,是白浪費時間,所以《SOHO小報》更注重的是知,更注重的是思想的東西。它是完全非商業的,漸漸成了一個討論城市文化的平台。《SOHO小報》聯絡了許多中國當代有想法、有思想的人來寫文章,這裡每期都集中了一些有份量的思想和言論,使大家在熱熱鬧鬧的商業社會中能安靜下來,聽一聽真正有見地的的聲音。《SOHO小報》越辦越火,越來越受歡迎,每天我們都得到朋友寫來的信,打的電話,要求給他們寄,也經常能夠收到一些讀者朋友給我們寄來的小禮物、土特產。每收到這些禮物時,我們都很高興,我的助手許洋建議,是不是可以公開發行,我想我們還是應該把精力放在蓋房子上。《SOHO小報》控制在一定的發行量,不要做大,不要公開發行,因為目前雜誌的產權還不是非常的清楚,還是有法律風險的。所以許多寫信、打電話,發E—MAIL,要求寄小報的朋友一時難以滿足,今天我們出這本書,把一些優秀作家的好文章彙集起來,也是滿足大家要求的一個辦法。我本人的語文水平很差,上個月買了一個中學語文課本的光碟,聽上面朗誦古文,我才知道我小時候老師講古文都是用我們當地的土話,和普通話講的差距很大。我才知道我的語文水平也就是小學剛畢業的水平吧。自從開辦《SOHO小報》,每期許洋總是催我寫一小段文章,我的語文水平也有了提高。感謝《SOHO小報》對我的鞭策。感謝所有在《SOHO小報》中為我們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和文字的作家,學者和專業人士。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