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厭倦的都市批評/吳曉東
吳曉東,《三聯生活周刊》主筆1973年,建築師莫什·薩夫迪應當時的加拿大首相皮埃爾·艾略特·特魯迪歐邀請,參加了後者對中國的首次正式訪問,他們乘火車從蘇聯來到北京。莫什·薩夫迪二十多年後在他的著作中回憶說:「1973年對北京的初次訪問是令人驚喜的。那時候,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很少有依然如此毫不妥協地堅持繼承傳統與歷史的。我自己想到,中國特別是北京本身表現出未來都市發展的多麼好的機會啊。二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幾乎沒有什麼城市建設,因而有機會從西方的錯誤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很明顯,1999年對中國的再次訪問徹底摧毀了莫什·薩夫迪夢幻般的想法,他說:「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我幾乎是來到了另一個星球,又好像是相隔了幾代人之久。」和莫什·薩夫迪有同樣感觸的人不止一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當伊利諾大學的建築學者詹姆斯·渥非爾德來到處處大拆大建的上海時,在日記中寫下了他的感受:「上海以驚人的速度創造了一個電影《銀翼殺手》中那樣的超級都市,震撼了整個世界。如果速融咖啡(InstantCoffee)、速食麵(InstantNoodle)可以看作今天無力負擔烹煮的時間花費而採用的替代品(當然也部分犧牲了咖啡的醇香與湯麵的鮮美)。那麼,上海以那種在十年間完成西方城市一個世紀的建造任務所具有的「只爭朝夕」的魄力,提供給我們的也正是一種「快速城市化」(InstantUrbanization)。不論你是否喜歡快餐文化,當這樣一座城市不可思議地站在世人眼前,你能像放棄快餐,換一家地道餐館那樣有自己的選擇嗎?」(《怎樣的城市?——西方學者眼中的上海》李翔寧)因此,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在2002年的上海雙年展上毫不留情地批評說:「上海是一個在建築上膽怯的城市。」很難說磯崎新及其代表的很多人的批評沒有道理,問題是,除了讓我們感到疲倦無力和不知所措之外,這些我們已經從不同渠道以不同的方式聽過了無數次的批評到底有什麼意義?類似的批評和爭論曾經在牽涉到第三世界的很多領域展開,從選擇社會公正理想到環境保護等等不一而足,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偏執地堅持探詢這種批評的意義的話,最終可能會得到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結果。或許可以和中國城市發展狀況進行參照的一段歷史是,出於對都市生活的批評,新都市主義對郊區住宅理想有過精彩的描述:與史無前例的郊區擴張平行的是史無前例的美國中產階級的擴大。新中產階級們希望自己能獲得比城市工人階級更理想的生活條件,比如周圍有寬敞庭院的單一家庭獨立住宅。這些房屋起源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神話:房屋被看作搖籃,養育著正在出現的獨立的核心家庭。他們也被看作堡壘,把婦女、兒童與工業城市中的罪惡隔離開。這些住宅通過提供社交生活、私人生活和家務勞動等各自的特定場所,提供美化住宅和內部裝修等個人審美表現的機會,培養著整個家庭。房屋被住宅保護著,周圍還有寬敞的庭院,從而隔離了外部的污染,給人們提供了私密性的安全感。在中國,同樣有一個群體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但是在今天看來,新都市主義描述的理想即使不讓人感到噁心的話,至少也會覺得和夢囈一般無聊。對於已經充分都市化的人群來說,都市生活的迷人之處或許在於:能夠發現新奇的餐廳,能在早餐桌上讀到最好的報紙,每晚都有歌劇或音樂會可以選擇。當然,只要你能保持興趣,也可以去看足球比賽。但是,中國迎接都市化的過程是,從1982年到2000年,差不多兩億人充當了城市化的先鋒,而到2010年,數億人口將進入城市地區,其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勞動力成本依然很低;有50%的人口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更富,農村人口更窮;對人口自由流動的限制會受到更大壓力。而且,人口流動大潮絕對不意味著前途一片光明。正像經濟學者分析的那樣,如果管理不善或經濟增長長期停滯不前,中國很快就會發現各大城市出現大片的貧民窟,正如印度和拉丁美洲發生的情況一樣。如何為迅速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凈水、下水道、學校和醫院將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那些現在已有很大壓力的公共服務。公眾不會因為公眾服務的壓力而減少自己的要求,同樣,無建設的批評讓人厭倦,我們喜歡英國人肯尼斯·鮑威爾在《城市的演變》中所說的一個例子:「城市文化的革命也是對文化一詞自身定義的一次革命。荷蘭的城市格羅寧根準備建設一個新的、反映出一種逆反心理的博物館,鼓勵過路人穿過建築內的捷徑,或者進入裡面進行娛樂活動,或者接受一些教育。基本原理是:許多人對老式的博物館感到厭倦,但是或許對藝術、考古學或是古董存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只要將這些東西以一種新奇的方式來陳列,就能夠對人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樣的原理適用於中國人對都市生活的嚮往。莫什·薩夫迪曾經以近似教徒祈禱般的熱情與幻想描述他的夢想:新型城市的凌晨,在第一線曙光初現在區域住宅的窗前時,最後一盞熄滅的燈則是在線型中心,到處都閃爍著如同一條長長的美麗項鏈上的珠寶。看到莫什·薩夫迪的祈禱,想起某天深夜讀王曉波多年前為《三聯生活周刊》寫的一篇專欄:明知道要面對的是一個紛繁奇怪的世界,王曉波說:「孩子們,你們要為未來擔心啊」。那種悲天憫人的心懷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