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民眼中的城市/袁一泓

一個農民眼中的城市/袁一泓

袁一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我說"我是一個農民"的時候,一般人的反應是以為我是在開玩笑。事實上,我就是一個農民。我從農村出來(老爹還在農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方也是農村--如果站到屋頂向北望下去,天氣好的話,春天裡可以看到大片的菜地漸漸泛出綠意。很自然,我身上還殘留著許多揮之難去的農民所固有的習性。不幸的是,我的一個同舍師弟,博士、大學副教授兼"**派"代表作家,最近很不留情面地對我說,"你不僅是個農民,同時還是個小市民"。順便說一下,這位作家同學現居上海。一個住在北京的農民,不需要暫住證但對暫住證特別敏感,而"敏感"可能是小市民的特徵之一。兩年前的一個早上,我所在網站的一位同事打電話來,說他現在到了山東某地,是被警方遣送過去的。前一天晚上他還跟我一起加班呢。就在回家的路上,警察把他的暫住證、務工證撕了,當夜由汽車轉送火車,幸好手機沒被搜去還可打電話。兩個多月前,我把看到的一篇有關暫住證的文章(花400元將收容的"無證"弟弟贖回)轉貼到我們社區人氣很旺的網站上,班長說,大家都在講三個代表的時候貼這種文章不合適,給刪了。為什麼提起這些亂七八糟的事?這是因為我想說明,如果我沒考上大學,這些年多半是在南方某個門窗緊鎖、失火了都無路可逃的小廠打工,而且得要有暫住證、務工證,不自由;可是,無需暫住證住在城裡的人,也不自由--在BBS上轉個帖子都要被無情刪掉。從老區(農村!)考上大學,居然又到了首都北京(城市!)工作,多不容易啊。8、9年前,單位的一位大姐唏噓地跟我說。說句沒良心的話,我還真沒什麼感覺。譬如高考,那時壓根兒不知道這事兒對自己有多重要,感慨系之是後來的回望。再譬如,當年到偉大首都來找工作,農民嘛,照例要去一趟**廣場,學文的人,即使不像某位作家看到寬敞的長安街后眼淚滿眶恨不得撲在地上一樣,怎麼著也應該擠一點酸東西來表達吧,可站在廣場上提了半天的氣,就是擠不出興奮啊、激動啊之類的感覺來,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趕緊走人。做學生的時候,騎個破自行車,除了偶爾也在漂亮女孩後面偷偷跟蹤一段,就喜歡在南京的衚衕里奔突。原以為能更近距離地感受些風土人情,但南北朝形跡放浪的士子之風只是在故紙堆里出沒,明故宮很早只剩一片廢墟,倒是民國栽下的梧桐樹依舊威風八面——可惜聽說後來砍了不少。最記得這個城市背影的是城牆罷。和三兩好友下午在雞鳴寺飲茶,日落時踩著霞光下的明季城磚一路走到九華山,下山時差不多就有月輝灑落肩頭。這樣的情懷如今在北京城是找不著的。城裡不是沒有茶館,這裡可以下棋聊天、商務談判,但就是找不到品茗的感覺。也有很妙的飲茶去處,在幾十裡外的寺里,可是,擠公交車去,與情境不合,駕車去,太奢侈,都不是值得推薦的選擇。然而,舍此,北京城裡有幾個散步而去的煮茶佳處呢?北京當然也有衚衕和城牆。我在真正的北京衚衕里足足住了5年,那可是百分百的小衚衕、正宗的四合院,不過現在成了標準的大雜院。但我敢打賭,我的小市民習氣不是在大雜院染上的,因為這裡只剩"老北京"的腐爛酸臭味,讓人只想逃逸(總算逃出來了,雖然做回了農民)。不知道政府對北京4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衚衕里的腐爛酸臭味如何處置。再說起城牆,諾大北京城也就只剩德勝門了,每每摸一摸那厚厚的城牆就想起了1956年的梁思成,唯有愴然戚戚,哪有登臨之意(再說還真不值得登臨)?北京還是有值得登臨的城牆的,只是別選擇太熱鬧的所在。譬如,水關長城如何?提起水關長城,純粹是借這裡"長城腳下的公社"來說事。不管是出於何種動機,別墅原本是可以做成很私人化的傳世藝術品,甚至是藝術珍品。譬如美國現代建築大師賴特先生的流水別墅、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當代再狂妄的建築師對它們的存在也只有仰視的份兒。"長城腳下的公社"以及建外SOHO是不是值得傳世的藝術品,並不是由潘石屹自詡說了算,倒是老潘有幾次反覆提及的一句話讓我很在意:100年以後,哪一個建築可以說自己不落後?像某些媒體熱衷於評選年度"十大明星樓盤"一樣,我們不少城市也搞過"十大建築"或"新十大建築"的評選。作為始作俑者的北京"十大建築",即使其中有著掩抑不住的社會政治意味,但基本經得起50年的風雨評判。至於什麼"新十大建築"或"新新十大建築"之類,從時間的背後望去,實在乏善可陳。而"保護古都風貌"、"奪回古都風貌",除了留下幾十頂黃黃綠綠的帽子和亭子之外,就是罵聲和苦笑了。這是在北京,2002年商品房投入量達144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96萬平方米)的北京,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的建築是哪一座呢?讓我們心靈為之一動的建築又在哪裡呢?在青島,至今人們仍然認為這個城市最美的建築是100餘年前由德國人留下的;在武漢,在廣州,在上海,這裡的人們也以原外國租界留存下來的建築最為自豪。僅在2001年、2002年,中國城鎮就分別有7億平方米的商品房投入使用。中國擁有龐大的也許相當於整個歐洲的建設規模,然而,別說100年以後了,就是3年過去,還能以"不落後"自誇的建築又有幾何?2002年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都市營造"。我懷疑主辦者居心不良,分明是存心要讓中國建築師當著全亞洲人民出醜嘛,至少是要把他們給拉到燈光下來聚焦一下。中國城鎮每年7億平方米的建築,如果有1%的建築,像潘石屹宣稱的那樣,可以由建築師自主設計,就是700萬平方米,我們每年有哪怕是700萬平方米可以引以自豪的建築嗎?老實說,恐怕沒有。這也就是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看不起中國同行的原因之一,這種睥睨眼色,我在幾年前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建築師大會上已瞻仰過多次了。我是一個農民,看到的房子大都是我的農民兄弟建造的,譬如北京很多別墅就跟我在廣州農村看到的農民房子相差無幾。原先我以為建築師都應該是城裡人,是知識分子,至少比我們農民有水平、有遠見,更懂得藝術,但現在看來,未必。從中國現在的建築設計看,建築師99%是農民思維、農民水平。雖然建築師們總可以找出許多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但農民質樸的思維、活生生的現實讓我吃驚,給了你N次平方的機會,你都有N次理由做不出像樣的東西來?告訴你,我不相信。當然,有建築師會說,我們是在替開發商挨板子。聽西安一位頗為知名的青年建築師說過,提起以當地開發企業命名的"**大廈",他就有種羞愧感,根本不敢對外說是自己設計的,但那是開發商耳提面命的結果。無意中想起某大型國有開發企業印的一本售房宣傳小冊,上面居然有這樣一句話:"那些搞房地產的也真夠笨的,怎麼就弄不出一套像樣的房子呢?"我懷疑創作者公報私仇,吃了拿了開發商的還要罵開發商,不過也算是說了真話。我不得不引用兩年前自己寫的一句話來證明:"城裡的房子農民建,99%開發商要淘汰"。這道理現在仍然正確:龐大如北京房地產市場,不僅施工隊是農民,建築師像農民,開發商也像農民。寫到這裡,我也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欣慰感,一種"到家"的溫暖感,環伺左右,我們農民遍天下,至少已經從建築上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第一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報》文章選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一個農民眼中的城市/袁一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