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1)

九(1)

東林黨的遭遇典型地說明了「忠臣」是多麼荒謬的一個角色。有明一代是中國歷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代,也是忠臣輩出的一代。昏君與忠臣相輔相成,正如同陰與陽,高與下,黑與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忠臣們自幼飽讀聖賢之書,胸中羅列了許多「天理」,他們認為,世界就應該按照這些聖人總結出來的天理運轉,一絲一毫都不能錯誤。按照「天理」,皇帝是上天在人世間的代表,是天下眾人的表率,所謂「一人正而天下正」。皇帝應該具有最高的道德水準,並以此來感化天下萬民,正所謂「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他們認為,皇帝一舉一動都應該符合聖人之道,不能有七情六慾。然而,拿這些天理和皇帝的行為對照起來,他們經常發現皇帝令人失望。有明一代皇帝,因為太祖朱元璋血液中的卑劣因子,成材的太少。自成祖以下,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輩起,就一代不如一代。由於熱衷於宮闈秘戲,他們大多享年不永。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因為性病暴死;宣宗遊戲無度,死於三十八歲的盛年;英宗時太監王振專權,幾乎亡國;代宗懦弱自私,死時剛剛二十九歲;憲宗好方術,專寵方士和太監;武宗荒唐放縱,胡鬧了一輩子;世宗的年號嘉靖被海瑞解釋為「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穆宗縱慾過度,死時三十五歲;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三十年不上朝,大臣們都不知道他長得什麼樣兒;再下來,就是一月天子光宗和當今聖上天啟帝了。很顯然,這父子兩個也不是什麼出類拔萃之輩。因為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明朝的士人對四書五經背得最牢。他們抱了一腔悲憤拚死要把皇帝糾正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因為道德上的巨大優越感,有明一代,大臣和皇帝說話就特別不客氣,犯顏直諫的人也特別多。他們寫得高興了,甚至要在奏摺里對皇帝嬉怒笑罵,挖苦諷刺,然後得意洋洋地拿出來給大家看。海瑞對嘉靖帝直言不諱地說:「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也就是說,天下人已經很久以來不把你當回事了!武宗朝大臣指責武宗「自取覆亡為天下笑」。雒於仁則指責萬曆皇帝縱酒貪財好色尚氣。這些人都在史書上留下了令名。說來奇怪,忠臣們為了皇帝的利益,不惜性命,而皇帝們對這些忠臣則恨之入骨。因為在忠臣的筆下,他們原形畢露,龍袍掩蓋不了他們自身的庸劣,他們的自私、懶惰、愚蠢、委瑣纖毫畢現。在皇帝看來,忠臣們簡直像現代社會的狗仔隊,是天下最討厭的生物。皇帝在宮中喝了一回酒,騎了一回馬,第二天,立刻就有人上摺子,告誡他酒乃喪德之物,非天子之所宜用;告誡他千金之軀,不宜驅馳。哪怕這一段時間他到哪個妃子那兒去多了,過一段時間也會有人上書,隱隱約約地告誡他要節慾,告訴他「無貪一時枕席之歡,而忘保身之術」。與大臣們相比,皇帝們文化水準普遍不高,既然辯不過大臣,就動手。好在廷杖制度讓他們能合法地發泄心中的怨氣。所謂廷杖,就是皇帝看了哪個大臣不順眼,就推出午門之外,扒下褲子,打屁股。由於這種方式非常適用於發泄皇帝對忠臣們的深刻怨毒,所以皇帝們屢用不爽,有的時候,廷杖被當成了消滅那些討厭大臣的一種簡便方式,因為不用經過任何司法程序。有明一代死於廷杖的官員不可數計。偏偏忠臣對此毫無畏懼,甚至他們還渴望死亡,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在忠臣榜上得到最高的榮譽。他們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對皇帝也毫無怨言。楊漣被打得肌肉腐爛,筋骨暴露,自知必死,給皇帝上書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漣即身無完肉,屍供蛆蟻,原所甘心。」東林黨人就是這樣一群忠臣。他們反對魏忠賢,原因不在於魏忠賢的水平太低,也不在於政治見解的不同,而在於魏忠賢的身分。明朝祖制,太監不可干政。即使魏忠賢真的才略能經天緯地,也不能由他來代天理政。因此,在魏氏掌權之後,各種反對的奏疏就一上再上。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歷史的後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中國歷史的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