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 City wall

圍牆 City wall

2002年夏天的一個早上,陽光強烈地照在這面斑駁而蒼老的萊奧內圍牆上。如果從圍牆中間那個門洞走進去,我就走進了梵蒂岡。我對圍牆並不陌生。中國有無數條比它長得多也比它老得多的圍牆。記得博爾赫斯曾說,如果給菜圃或花築一道圍牆是常有的事,把一個帝國用城牆圍起來就不一般了。博爾赫斯還說,修築防禦工事是君主們常乾的事,始皇帝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行動的規模,那是一條長得沒有盡頭的城牆。博爾赫斯是阿根廷作家,他從沒來過中國,只在書里看見那條橫在中國北方的長城。長城投在地上的影子,卻一直延伸到這個偉大人物的心裡。它叫萊奧內圍牆。它的長度儘管不能與中國的長城相比,可同樣是防禦工事。只不過修築它的人不是中國皇帝,而是羅馬教皇。它包圍的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一座教堂。被萊奧內圍牆環繞著的梵蒂岡,過去曾經是歐洲的先知和聖人發表預言的地方之一。公元1世紀,薩拉切尼人侵襲羅馬,將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也洗劫一空。幾年後,羅馬教皇萊奧內決定修築這條圍牆,於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圍牆是一種抵擋。最開始抵擋的是搶劫,後來抵擋的則是歲月。漫長的歲月里,萊奧內圍牆始終保持著一種姿態,看守著牆裡的梵蒂岡,凝望著牆外的羅馬,以及比羅馬更遠的地方。可是,牆外那個古老而輝煌的羅馬,如今只剩下幾塊殘骸,而牆內的梵蒂岡依然燦爛。也許因為羅馬是物質的帝國,而梵蒂岡只是一個精神的府邸。梵蒂岡在圍牆的後面,它讓我感到遙遠。那裡不是小時候的家,沒有祖母講過的童話,也沒有自家的葡萄架和門前的那條小河。它不在我的生命里,只在我的想象里。它也不在我的思念里,而在我的夢裡。更主要的是,它在西方,而我在東方。記得在我有了一點漢語知識的時候,我知道了什麼叫西方。它是一個指示代詞,表達的是一個方位,西方的另一面是東方。在我學了一點地理知識的時候,知道了西方是由地球自轉和太陽公轉決定的,不論我站在哪裡,不論我的臉朝著哪個方向,西方就是西方,它永遠就固定在地球的西半部。在我懂得了一點政治常識之後,我明白了西方還有另一種解釋。當我弄懂了這種解釋,我就幾乎忘掉了指示代詞和自轉公轉,我對西方這個地方就有了一種本能的拒絕。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這個詞在我們的話語里已不多見,我們習慣地叫它歐洲。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那一道牆塌到了地面,不用翹起腳跟,彼此都可以坦然地相望了。萊奧內圍牆雖然還站在這裡,可我看出它已經成了擺設,像一個忠厚然而顫顫微微不中用的老僕,只是在守著最後的本分。歐洲的門敞開著。當那個穿著露背裝的西方女人走遠了以後,就有一個東方女人,從萊奧內圍牆右側的一孔門洞走了進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個女人眼裡的歐洲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個女人眼裡的歐洲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圍牆 City w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