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 Left bank

左岸 Left bank

左岸是一個方位名詞。這個名詞,只屬於塞納河。我在巴黎市區里轉的時候,塞納河像一根綢帶,始終牽扯著我的目光,拴絆著我的腳步。巴黎所有的景緻,幾乎都分佈在塞納河的兩岸。凡爾賽宮因為隔得遠了一點兒,路易十四差人挖了一條長長的河道,讓塞納河水七拐八拐地流到他的皇宮門前。巴黎因塞納河而生動。它給巴黎的繁華和喧鬧注入了多少香氛和彩霧,為巴黎的早晨和夜晚稀釋了多少化不開的濃稠。塞納河因巴黎而高貴。巴黎在岸上,映在水裡的是愛麗舍宮、盧浮宮、埃菲爾塔、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巴黎聖母院、協和廣場、巴黎歌劇院。它們像童話里的星星和鑽石,把塞納河的眼睛晃暈了。水流到這裡,彷彿走不動,也彷彿是不想離開。還沒去巴黎的時候,就知道塞納河有一個左岸。左岸在右岸的對岸,它是被貴族們遺棄的地方,當巴黎的貴族們離開左岸擠入右岸,左岸就成為另一種貴族的天地,他們是學者、詩人、藝術家。於是左岸與右岸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區分,左岸就有了右岸所沒有的東西。左岸的咖啡館、左岸的畫室、左岸的舊書攤、左岸的大學城、左岸的教堂、左岸的樹林,還有左岸的幽靜。這裡是聖日爾曼街的哲學家們口若懸河的地方,是薩特和波伏娃談情和寫作的地方,是索爾邦大學的青年學生用拉丁文用功苦讀的地方。藝術家們則喜歡坐在左岸的丁香樹下,支起畫架,將右岸的奢糜和污濁塗抹在畫布上。因為左岸的自由和包容,所有流浪到巴黎的藝術家都聚集在左岸,這裡一時間曾擠滿了衣裳奇特、鬍子怪異的人。他們佩戴著用紙和樹皮製作的領帶,將短褲套在上身當襯衫,用金錶換一雙破爛拖鞋,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大醉之後的一頓噴發,就有驚人的作品問世。這是左岸的奇迹,粗茶淡飯、破衣爛裳,成就左岸最輝煌的時代。左岸記得,畢加索初到巴黎的時候19歲,他還不知道左岸未來會成為藝術的中心。1900年,一幅畫還抵不過一杯啤酒、一杯熱咖啡或者一塊蒜蓉麵包。可是塞納河很快就熟悉了畢加索那矮胖的身材,炯炯有神的黑眼睛,長長的劉海,以及他那支短短的歐石南根煙斗中冒出的淡灰色煙霧。從美國來的鄧肯女士與其一群追隨者,則在左岸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翩翩起舞。在這裡,似乎每個人都能尋找到快樂,找到藝術的原創力。這當然是老一輩子的左岸。左岸與右岸有兩種不同的風情。右岸是成功者揮金如土的樂園,左岸是年輕人想入非非的溫床。許多人在左岸做夢,在右岸圓夢。許多人抵制右岸,嚮往左岸,是不想讓生命慵懶、壞掉,不想讓生活停滯、混亂。然而,在去巴黎之前,我看見了艾爾斯肯的《左岸之愛》,我才知道,自1960年前後的那一股世界性風潮也襲擊了左岸。這裡不再是想像中的凈土,也有不可思議的東西發生著。艾爾斯肯拿著相機,以一個充滿激情的觀察者身份,徘徊在左岸咖啡館一帶的夜生活里,抓拍那些在陰影中跳舞喝酒吸毒的年輕人。女孩子們把眼圈塗得很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老得多。男孩子們也在艾爾斯肯的左岸場景中生動出鏡,他們像一群無家可歸的被放逐者,在左岸的空氣里播散著汗臭和精液的味道。我承認,被艾爾斯肯捉住的,是上一輩子的左岸。那麼,這一輩子的左岸是什麼樣子?左岸對巴黎曾經有啟蒙的意義,當高大的埃菲爾塔在左岸豎起,巴黎一下子就從古典走進了現代。只是,現代來到巴黎的時候,左岸也改變了。岸上留下太多美麗而頹喪的記憶。我其實就是為了那些記憶,而來尋找這一輩子的左岸。這是一個白天。左岸的白天太寂靜了,位於第六區聖日爾曼大街的植物咖啡館尤其寂靜。羅蘭·巴特經常光顧這裡,在這裡構思他的自述,偶爾與他的男友會面。羅蘭·巴特也許是左岸最後一位大師級人物,多少有一點孤單和怪異。因為外面的光線太強,一個紳士樣的男人選擇了屋內這扇窗。看他的年齡和長相,肯定不是羅蘭·巴特。看他的氣質,也許是個戲劇家或詩人什麼的。這裡的確適合構思,也適合像薩特與波伏娃那樣的交談。不用擔心有人來打斷,來到左岸的人都愛說話,也樂意傾聽。我在門口找了一個位置坐下了。雖然沒有人說話,可我居然有一種傾聽的感覺。我聽見這間屋子裡有許多種聲音在發出,在交叉。雖聽不懂他們說什麼,卻非常熟悉裡面的內容。因為那些內容,我在書里讀過一百遍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個女人眼裡的歐洲細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個女人眼裡的歐洲細節
上一章下一章

左岸 Left b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