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居民和古代君主國(1)
東南亞大多數現代居民最初來自今日中國的地域,主要是中國南部,也許還有西藏,後來又有少數來自印度。這些遷徙開始於可能比新石器時代更早的數千年前。遷徙者可能與更早的東南亞居民或其他種族通婚,其中甚至包括來自更遙遠南方的矮黑人種和其他人種。但是,在人種淵源和文化特徵上,在菲律賓及新幾內亞以西的印度尼西亞與太平洋及澳大拉西亞澳大拉西亞,一個不甚明確的地理名詞。狹義指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其屬島;廣義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譯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後者包括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由此往東的南太平洋上眾多小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後者甚至曾經包括了夏威夷群島(到美國人及其文化深入該地區為止)。因此,作為一個文化地區,東南亞中止於印度尼西亞最東端的摩鹿加群島,儘管印度尼西亞於1950年代佔領新幾內亞西部作為其領土之一部。雖然學者們尚未弄清準確的來龍去脈,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與大陸相連的馬來半島,可能曾經有持續接踵而來的移民定居,它們被稱為馬來人,屬於共同的文化及語言體系。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馬來人的大多數操同一種但帶有地方差異的語言,而菲律賓的多種語言也全都屬於同一語系。從人種淵源及**特徵來看,所有這些馬來人總的說來都相似。馬來人也可能曾經是整個東南亞大陸區古代佔優勢的居民,但在後來從中國南部及西南部遷入並成為緬甸、泰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主要居民的各類人群排擠下向南遷移。我們無法確定馬來人的遷徙以及其後其他人群遷徙的年代,我們只知道兩者都開始於書面歷史記錄前很久,也在中華帝國形成之前。東南亞大陸區在很長時期內接受了來自北方的多批遷徙者,他們幾乎成了緬甸、泰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惟一居民,他們的語言都與漢語和西藏語有關,卻與馬來語或印度各語種無涉,儘管緬甸語和泰語使用引自印度的書寫符號。這些人的遷徙可能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就開始了,並以分批突髮式的多民族移民群的形式持續到公元13世紀。然而,也可能有些人在更早時期從東南亞大陸區向北移居到了中國。從文化和環境上講,直到第一位中國皇帝在公元前221年把中國目前疆土的大部分統一為一個單一國家之前,中國南部與相鄰東南亞的聯繫要比它與環境條件大不相同的中國北部的聯繫緊密得多。越南北部實際上曾經是一個包括中國東南部很大一片土地,而且在文化及語言上極不同於中國北部的古代君主國(見第5章)的一部分。雞、豬、水稻和水牛,從它們的東南亞大陸區發源地向北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南部,這一切,直到相當晚的時期,都發生在一個單一文化區的內部。總之,缺少來自南方的這些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個,中國的傳統農業是難以想像的;有些人和其他文化要素可能已經遷移到了北方。越南北部與中國東南部的相互接觸,通過河流和越過不高的山脈而容易實現。直到約公元3世紀時,這兩個地區在居民、語言和文化上沒有或很少區別。緬甸和泰國逐步由來自多山的中國南部稍微不同的人群定居,但跨越目前行政邊界的相互交往一直延續到不久前。前文已經指出,農業和青銅技術很早就在東南亞大陸區和毗鄰的中國南部得到發展,這一技術傳播到了整個目前成為印度尼西亞的地方,但我們沒有這一時期是否修建過真正城市的證據。書寫,這個我們所指文明的另一要素,也從約公元前2世紀開始,由印度傳播到除越南北部外的整個東南亞,這是更大規模佛教和印度教及印度文化其他要素向外傳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也藉助了貿易媒介(見第4章)。越南北部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保證了中國書寫方式和中國文化的很多方面在那裡佔優勢。到了真正有據可考的東南亞最早國家或王權時代,這些國家或王權已經徹底印度化,而越南北部則中國化了。但在基本社會文化方面,與文學、治國方略、上層階級藝術及天啟宗教天啟宗教,以神的啟示為信仰基礎的宗教(區別於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宗教)。——譯者的較高水平相比,東南亞卻保留了遠為古老而獨特的地區特質,包括婦女的較高地位、村莊組織模式、財產繼承方式、價值觀念、大眾藝術形式、民間宗教等等。最早有記載的東南亞王國看來主要以貿易而非農業立國。東南亞實際上是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橫跨亞洲內部主要海上貿易通道的一系列半島和一串串島嶼(多島海)。我們所知的本地區最古老國家大約於公元2世紀出現在今馬來半島狹窄腰部,即今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北部一帶,正是東西方海上貿易需要通過地峽搬運貨物的地方。(考古證據表明,一些更小的國家可能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形成。)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大河流域、平原和三角洲更富庶的農業資源托出了更強大的國家,其中包括在河內附近入海的紅河流域及三角洲建立的越南王國,及其他族群在今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安南沿海平原及湄公河三角洲建立的扶南王國和占婆王國(中國稱林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