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和日本(2)

朝鮮和日本(2)

約公元前500年的日本繩紋時代陶人。陶器仍然較粗糙,製作時不用陶輪。陶器上的印痕是用不同方式編結的草繩繞在未乾燥的粘土坯上然後燒制而成。類似的繩紋器皿在亞洲其他地方的新石器時代也有製作。(TheGrangerCollection,NewYork)到公元5世紀,出現了鐵刀劍和鐵盔甲,它們都與朝鮮的相似或雷同,在一些墓中發現的鑲寶石王冠及其他裝飾物亦無不如此。住所已經高出地面,農業因使用鐵工具而更高產,陶器也變得更硬,燒制更精細,與彌生時代早期陶容器及程式化粘土人形大不相同。現在可以把本州和九州兩島的居民合理地稱為日本人了,他們已經達到比他們早2000年的中國商王朝和早1000年的朝鮮的技術水平。日本仍然沒有書寫文化,我們也未能找到存在過真正城市或出現過真正國家的證據。日本最早的書面記事用的是漢語,編寫於公元3世紀,描述的是經由朝鮮的路線。這些記事說,日本人是農夫和漁民,生活在一個等級森嚴、安分守己的社會中——這似乎應該得到中國認可才行。全國被分成100個王國——也許稱為「氏族」更合理——每個王國有好幾千戶家庭。最早的日文書面記事是採用中國漢字的《古事記》和《日本史》,它們的記述年代分別始於相當晚的公元712年和公元720年。兩部記事都是虔誠而又常顯矛盾的神怪故事(尤其是古代的)與一些對較晚事件紀實性描述的混合物,而且兩者都細述了日本列島如何由神創造的故事。後來另一個神作為日本第一個天皇降臨塵世,據說他的孫子或曾孫於公元前660年在京都地區建立了日本國,不過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指出,日本人的主要祖先就是再過400年也還未到達日本!比較可信的是,到公元5世紀後期才出現了第一個真正的日本國,它的地域以京都-大阪為中心,古代氏族組織基礎逐漸讓位於它,儘管國家政權似乎仍然需要依靠家族關係,地理上也局限於奈良-京都-大阪地區的大和。「大和」就成了這個國家的名字,後來又成了全體日本人的總稱,日本人從此自稱大和民族。大和國的統治者一開始就叫做天皇,大概是模仿事事奉為楷模備受讚頌的中國制度沿用的皇帝。據稱,天皇是直接從太陽女神天照那裡降臨人間的,這又與以人為中心的中國世俗體系不同。《古事記》和《日本史》極富想像地將日本歷史向遠古延伸,為的是賦予日本文明一個像中國那樣的悠久傳統和由此而生的對它的尊敬。天皇既是世俗事務又是精神世界的統治者,他統轄對太陽女神和對自然力的禮拜。後來,對自然的崇拜演變為神道教,但它從來不是一個充分發展的宗教,也沒有形成有條理的哲學或道德準則。來自朝鮮的移民持續到公元9世紀。直到公元6世紀,日本人在朝鮮東南岸保留了一個據點,以幫助移民的轉運,同時也象徵著將兩國隔開的對馬海峽兩邊部族之間某種聯盟。在日本,大量朝鮮人居住在他們看來已經佔優勢、或至少在日本上流社會中相當顯赫的地方。在公元815年編寫的一部家譜記錄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日本貴族聲稱自己擁有象徵榮耀的朝鮮或中國家世。朝鮮不但更為先進,而且是獲得中國知識和技術之源。朝鮮人在日本不僅僅躋身貴族之列,他們也是熟練手工工匠、冶金專家和其他行業技術專家。對馬海峽兩岸居民不時發生的相互襲擊或侵犯持續了數百年,但到公元5世紀時,這種暴力相向歸於消失;留在日本的人開始從他們鄰近朝鮮的九州島原基地向北遷移,在本州主島建立了較大的居留地。如前所述,奈良-京都-大阪地區的大和平原核心地帶成了公元5世紀前大和國的誕生地;大和國當時關注的焦點是要在那裡維持大約1000年,儘管直到1868年才將首都遷到東京。這些新的外來者首次到達之後幾百年內,與當地各氏族原住民通婚,其中包括了當時可能佔據日本北方大部分地區的體格特徵大不相同的阿伊努人。在幾個世紀內,阿伊努人地域的前沿就在京都北邊不遠處,但他們逐步被同化,或被逼向北方遷移,目前聚居在最北邊的北海道島保留地,已經衰落成一個人數很少的少數民族。佛教似乎是在公元6世紀從朝鮮傳入日本,它進一步帶來了中華文化和朝鮮文化要素。但這種影響的速度和範圍,隨著中國唐王朝於公元618年崛起而大大加強。唐王朝模式新文化的繁榮強烈吸引了日本人。當時,日本人已經通過自身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水平,為從基本屬於氏族型的無文字階段進入中國式文明做了更多準備。從7世紀初開始,日本相繼派遣多批使節前往唐王朝的中國,坦率宣稱要帶回能夠學到的有關中國模式的一切,包括書寫和城市建設。於是,日本就在這一相當晚的時期進入了真正文明的歷史階段。這些都將在第8章介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亞洲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亞洲史
上一章下一章

朝鮮和日本(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