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朝(4)
從一座漢墓出土的浮雕陶瓦,通過雜耍藝人、舞者和樂師來表現喜慶場面。(WernerForman/ArtResource,NY)漢朝的統治由於太后之侄王莽發動宮廷政變、並在公元9~23年自立為帝而短暫中斷。作為信奉儒教的典型統治者,王莽試圖削弱重新抬頭的商人和豪強地主勢力,加強政府對經濟的控制,這一切都是力求重建孔聖人教導的平等主義。他的改革措施包括廢除逃稅日益嚴重的私產和土地國有化。這些政策嚴重冒犯了富人和權貴,王莽在得到遭受旱災引發的飢荒之苦的農民和商賈權貴雙重支持的赤眉起義軍的打擊下敗亡。土地佔有方式及其弊病是所有古代和中世紀帝國的難題,也一直是所有中國王朝的麻煩事。擁有土地意味著權力,長子繼承權的廢除並不總能防止豪強家族累積大量土地。大地主不但聚斂財富,而且以其增長的政治勢力威脅國家的無上權威。他們通常以權勢集團成員身份,通過官方或非官方的各種關係,在地方上巧妙施加政治影響,設法減少或避免對他們的土地徵收的國稅,或甚至完全從稅收花名冊上勾銷。這是大多數王朝遇到的大難題。耕種他們土地的佃農往往遭到殘酷剝削而被逼造反。政府中的改革分子不時試圖改正這些弊病,如王莽的流產變法及後來許多朝代的類似努力;但中央政權從來未能完全克服地主家族的勢力。公元25年,漢朝中興,新統治者出於同樣理由,仿效周朝建都於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而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的長安時期叫做西漢或前漢。連續幾位新統治者都是強有力和認真負責的皇帝,他們恢復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勢、繁榮和文化活力。教育、哲學和藝術再度興旺,上流社會過上了更富足、更講究和更高雅的生活。通過再次征伐,帝國全部邊疆地區重新實現了和平;公元97年,一支漢軍長途跋涉直達裏海。偵察員也派往更遠的西方,到達波斯灣或黑海才返回,又一次未能與當時同樣處於權力和征服頂峰的羅馬邂逅。公元89年,漢軍侵入蒙古,又一次擊敗匈奴,這可能是迫使匈奴人開始西遷並最終與中亞其他民族融合的原因。匈奴人後來侵略歐洲而被歐洲人叫做Huns。新疆、北越南、朝鮮、南滿洲和內蒙古,全部重新併入帝國版圖;貿易興旺,中國因自信地重建了它的威望和文化領袖地位而自豪。東漢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幾位最著名的將軍,尤其是在西北邊疆出擊游牧民族並一再取得成功的那些將領。其中最著名者之一是班超,其弟與妹均為一部著名漢朝歷史著作的共同作者。據說是班超最早說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名言。公元73年,他奉派率一支分遣隊前往新疆南部地區進行安撫,但他被本欲與之談判的敵對部落集團的軍隊圍困。他策劃並實行了一次大膽的夜襲,派遣部分兵力繞道敵軍陣線後方擂響戰鼓作為佯攻,其餘兵力則在敵人要塞前燃起大火。敵人完全陷入慌亂,很多人在逃跑中被殺,更多人死於火中。敵部落首領投降,重新發誓從屬於中國。公元1世紀后,曾被王莽正當限制的地主階級的勢力和壓迫再次抬頭,農民起義增多。皇室及豪強的親戚們設法謀取地位和權勢。貴族,特別是軟弱皇帝身邊的宮廷貴族,沉迷於奢侈的生活而無視周圍的問題——所有問題都與同時代的羅馬帝國所面臨的一樣。宮廷陰謀猖獗到了失控的程度,太監集團攫取越來越大的權力,各地方的將軍在鎮壓了農民起義后變成了互相對立的軍閥。整個帝國處在崩潰之中,終於迫使最後一位漢帝於公元220年退位。漢王朝中國的國力、財富和擴張,部分依靠與蒙古、朝鮮、中亞、越南和北印度的貿易,以及新臣服的華南地區的生產力和商業。這些地區的併入帝國版圖(印度和中亞除外)給了它牢靠的邊疆,因為邊疆四周有高山和沙漠形成的壁壘保護,再往外擴張的價值不大。但是,對於中國主體部分以外的所有這些地區的控制,隨著帝國的崩潰而喪失。到此時,幾乎所有原來作為駐軍定居新疆的中國人都已撤回,他們遺留在絲綢之路沿途的瞭望塔和軍事基地,在以後幾個世紀中,都同長城一樣逐漸變成廢墟。貿易和歲入的喪失固然促成王朝覆滅,但主要原因則是自毀性的沉迷奢侈生活、宮廷派別爭鬥以及各地區或領地勢力的相互對抗。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沒有一個帝國,尤其是靠征服建立的帝國,能夠持續存在超過幾世紀。各地方、各領地的反抗和被征服民族為重獲獨立所進行的鬥爭,同中央政權衰敗的共同作用,幾乎是所有帝國垮台的原因。中國的獨特之處是,每個新掌權的集團都建立起一個新王朝,而且力求把它重新建成最先由漢王朝創立的那樣的帝國。我們對婦女在古代中國的作用所知甚少,只知道儒教的出現引起將婦女降低至從屬地位的傾向。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例外,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歷代漢皇后和她們家族的勢力;其中有很多位皇太后,她們同喪夫之後成為家庭主宰的婦人一樣,掌握了實際上是絕對的權力。女性形象也出現在中國神話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西王母,她統治著日落之國,因而管理來世,這大部分是道教的構想。按照中國人的價值標準,歷史學家班固之妹班昭甚至更為傑出,她同她的哥哥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撰寫了講述漢代歷史的巨著《漢書》,該書成書於約公元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