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威力1903―1999(4)

原子彈的威力1903―1999(4)

但真正激起美國努力研製核武器決心的是日本1941年12月對珍珠港的偷襲事件。不僅太平洋艦隊被摧毀,使美國捲入了對抗德、意、日法西斯的戰爭,而且美國政府也開始在軍事監督下加速推行核計劃,並撥款幾百萬美元作為支持。當時製造1顆原子彈的耗資預計在20億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大的金額,因此在幾年間美國就建成了同它的汽車工業大致相等規模的基礎設施。當時盟軍並沒有對德國的核計劃進行間諜刺探,也就沒有可靠的數據表明納粹德國在戰爭結束時計劃進展到什麼程度。這個奇怪的忽略像幾十年後那些致命的核泄漏事件一樣使盟國的猜測陡增。羅伯特·奧本海默是一位富裕、聰明、內向又自我懷疑的物理學家。他興趣廣泛,從T·S·艾略特的詩到印度的哲學都使他著迷。奧本海默成了一位科學的指揮者,頑固的職業軍官雷斯里·格羅夫斯(1896—1970)抓住了該項目的要害,要求調查結果。這兩人成了著名的曼哈頓計劃的推動力量。瘦弱的、煙癮很大的奧本海默在科學上有很高的榮譽。他在戰前對右翼政黨漠不關心,但德國人對猶太人的迫害激起他的憤怒,他成了英明的行政官和群眾的動員者。他和格羅夫斯確信建立一個中央實驗室是成功的關鍵,但他們很小心地分步行動。他們把地址選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上,位於聖塔菲外高2000米(7000英尺)的平頂山上的農場學校里。為物理研究組準備的簡陋的臨時住房很快在舊學校周圍建了起來。戰爭結束時,洛斯·阿拉莫斯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小鄉鎮,可容納10,000人。在別處還有兩座大型的生產設備,一個位於田納西州的邊遠地區橡樹山,另一個在漢福,有三「堆」鈈,俯瞰著華盛頓州的哥倫比亞河。使研究協調運行是一項無比艱巨、複雜的工程,需要同時做大量的工作,而核材料的產出率最初是很低的。安全總是首要的考慮因素。無線電技師在軍隊和科學家之間來回奔波,認為應該公開交流意見。他們用暗語進行工作上的交流,「金屬管」即鈾,「機械」即原子彈。最後,眾多的引爆方法就減少到了兩個:一個使用嵌入式手槍發射鈾「子彈」,擊中槍口裡的鈾—235,這種方法也叫「槍法」;另一個是用烈性炸藥的外殼刺激鈾裡面比橘子小一些的球狀鈈,在中心產生巨大的內壓,這種方法叫「內爆法」。於是就有了投落到廣島的「小男孩」和投到長崎的更為厲害的「胖子」的誕生。這個計劃的後果是在洛斯阿拉莫斯南320千米(200莫里)的阿拉莫戈多市貧瘠的沙漠爆炸區進行燃爆試驗。為了做好各種準備,這次爆炸試驗往後推遲了,在離基地10英里的冰點地面的一座鋼塔上進行。攝像師在現場拍攝了煙火的圖片,較為靠近的人都穿上了防護裝備。爆炸產生的白色雙重火光快得讓人眼難以把它們分開。接下來的1/1000秒出現了一個大火球。場面既壯觀美麗又叫人害怕。火球在升到雲端並變成明亮的紫色之前直徑膨脹到600米(100英里)。強烈的衝擊波使地面像一塊臟地毯一樣搖晃、抖動。一位科學家把爆炸比作「打開一個熾熱無比的火爐和太陽升起」。其他人在爆炸試驗場附近進行打賭,埃斯德爾·I·拉比的預測最接近真實情況:它產生了18,600噸TNT當量的能量——也許實際的能量比這預計的還要多。更具詩人頭腦的奧本海默用印度的經文來描繪它的巨大影響,引用的是《博伽梵歌》中的一句:「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這個比喻並不誇張——事實確實如此。1945年7月16日,在「三一」試驗場的試驗讓周圍沙漠地上的沙子變成了翡翠色的放射性玻璃。新總統哈里·S·杜魯門是在羅斯福死後上任的。他上任之後,就和少數幾個高層政治家反覆爭論到底要不要使用原子彈。格羅夫斯幫助列出了潛在目標的名單,除了美國已經摧毀的城市外共有17座城市。人們圍繞太平洋血腥的戰爭對這個巨大的、威力空前的武器的道德性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最終決定產生以後,用這一新式武器轟炸日本的城市就指日可待了。一方認為日本永遠不會放下武器,因為他們的士兵已經在太平洋島上對美軍艦隊的攻擊中表現了這一點;另一方認為應該預先使日本知道美國有了致命的新武器,給他們一個投降的機會。被攔截的日本發給蘇聯的電報中提出了日本對蘇聯的和平議案。鑒於斯大林的軍隊已經佔領了東歐的部分領土,杜魯門的領導人正盯著仍被戰火半掩蓋的戰後的未來,試圖估計原子彈對這個完全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產生的影響。一些人看到了一種新武器產生的可怕的必然後果;另一些人預測到向日本投原子彈有雙重意義:儘快結束戰爭和警告蘇聯。接著,盟軍領導人簽署了《波茨坦公告》,是對日本投降做出的不妥協的通告,但最後的問題是日本並不是拒絕投降,而是無條件地投降了。這個高傲的、忠於天皇的民族不僅被迫放棄他們在戰爭時期的宣傳中變得很牢固的永不認輸的傳統武士道精神,而且似乎在盟國杜絕軍國主義的要求中要放棄他們民族特徵中最「神聖」的一面。這個借口直到今天還頗具爭議,美國就以此為借口做出了決定。艾森豪威爾將軍是惟一一個站在美國對立面的人。關於最終目標選定的技術性細節仍令人不寒而慄——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說,上帝也許不愛打賭,但美國的戰爭狂人不僅與上帝打賭,而且拿日本成千上萬人的性命打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剖人類罪惡的現代歷史:《震驚世界的日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剖人類罪惡的現代歷史:《震驚世界的日子》
上一章下一章

原子彈的威力1903―19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