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最「好看」的一次牡丹亭
我看過的《牡丹亭》演出,算起來也真不少了,前前後後,恐怕有二、三十次。看過的名角也不在少數,張繼青的杜麗娘,汪世瑜的柳夢梅,都分別看過許多次。說到白先勇監製的青春版《牡丹亭》,我只能告訴你,這是歷來最好看的一次演出,絕不誇張。欣賞崑曲的行家,注意力會放在演員的四功五法上,聽他們的咬字行腔,看他們的手眼身段。布景是舞台後的一張「守舊」,道具是一桌兩椅。不準有小蜜蜂擴音器,不準用西洋樂器大吹大打,不準在幕後用音響合唱,不準亂打燈光。更不準胡亂編舞,讓青春少女在舞台上一字排開,身披輕紗,袒胸露腿,媲美拉斯維加斯的賭城舞颱風光。按照傳統觀賞崑曲的標準,青春版《牡丹亭》是不合格的,也就是不合老派規範的。然而,非常好看。還不是普通的好看,不是當今歌舞綜藝那種亂七八糟的繽紛炫目,而是有模有樣、中規中矩,演員都傳承了典雅的手眼身法步,在優美素雅的現代舞台上,展現一段由凄美逐漸轉化為歡樂的人間悲喜劇。白先勇監製青春版《牡丹亭》的目的,是讓現代的年輕觀眾,特別是從來沒看過崑劇的新新人類,能夠開開眼界,欣賞前人幾百年藝術心血所蘊積出來的崑曲之美。崑曲要離開傳統的紅氍毹,離開少數士大夫雅集的場合,到現代大舞台上搬演,演給成千的觀眾看,舞台的呈現當然要有些變化。但是,崑曲的變化,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要唱得好,要身段做得好,要通過演員的細膩唱做,呈現角色性格,營造「有聲皆歌,無動不舞」的特殊藝術氣氛與感染,絕不能喧賓奪主,強調舞美燈光的繽紛耀目,以舞台設計的變幻出奇掩蓋了角色的細膩唱做。青春版《牡丹亭》最成功的地方,即是堅持以演員的唱做為中心,呈現給觀眾美妙而細緻的水磨崑腔,配以優雅靈動的身段舞姿。一切舞台美術、配樂、燈光、服裝設計,都環繞著這個中心理念來製作,因此,沒有打亂或混淆崑曲呈演的基本精神。對年輕觀眾來說,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角,在外貌上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沈豐英飾演十六歲的杜麗娘,秀麗嫻雅,有一種怯生生的幽靜大方;俞玖林飾二十齣頭的柳夢梅,俊秀英挺,有一種清純天真的憨痴氣質。白先勇堅持,要男女主角一出場,就是「俊男美女」亮相,必須即刻顛倒眾生,否則年輕的觀眾就坐不住了。我十分贊成先勇的敏銳觀察與明確定位,因為大多數現代觀眾都不熟悉崑曲,不像我這種研究《牡丹亭》的專家,觀賞六十歲的張繼青飾演十六歲的杜麗娘,只看到她身段的細膩、表情的生動,完全無視於舞台上是位當了祖母的老太太。假如完全不考慮文化的延續、藝術的傳承、崑曲的普及,那麼,我當然會說,這兩位年輕演員的演出,遠不及他們老師細膩動人。沈豐英的音域較窄,吐字行腔還構不上「水磨」的纖細,飾演杜麗娘委婉的內心感情,無法完全借著優雅唱腔進行自然發抒;俞玖林的做工有點生硬,憨痴有餘而瀟洒不足,使人覺得這個柳夢梅略輸文采。當然,假以時日,這些不足都會改善,目前無法苛求。台北與香港的觀眾顯然都體諒這情況,並了解青春版《牡丹亭》的重大意義,不在於表演者唱做功夫能臻最高水平,而是呈現的方式基本恪守崑曲的精神與意趣,通過現代的包裝,既時髦「有型」,又美觀大方,而達成文化延續、藝術傳承、崑曲普及的目的。因此,每場演出謝幕之時,當男女主角接受如雷掌聲之後,他們的老師張繼青與汪世瑜緩步從幕後走到台前,掌聲與喝采更是超過了主角,因為大家都知道,為了傳承崑曲藝術,老藝人的言傳身教,繼絕存亡,更令人敬佩與感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