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軍到解放軍(1)
從紅軍到解放軍:柳傳志的
「雞蛋孵小雞」軍人出身、創辦了位居世界行業第一的奧美廣告公司的奧格威先生曾幽默地說:「競爭勝利,就是你比對手活得更長一點。」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戰勝對手、消滅敵人,而聰明的軍事指揮官為了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首先要做的是如何保存自己。
毛澤東曾指出: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最終消滅敵人。在近現代80餘年的歷史中,解放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軍事組織中的最終勝利者,其始終注意把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放到整個組織生存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審視制定自己的具體戰略是重要原因。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組織的有生力量,解放軍戰史上的許多戰例,甚至是以主動犧牲局部、小的利益而換取最終勝利的。
最著名的是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進行的
「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是解放軍面臨取得全國勝利的轉折之年,同時也是解放區和解放軍最困難的一年。
國民黨軍隊不僅佔領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延安,而且牽制了解放軍的主力兵團。
為徹底打破這種不利局面,中央決定二野
「千里挺進大別山」,把戰場引到蔣管區,用一支部隊牽制大量敵人。事後證明,這是決定戰略勝負的關鍵一著棋。
在世界各個國家中,我們很少看到一支軍隊能像解放軍那樣,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從最初的紅軍到八路軍、解放軍,到為了完成不同任務使命的志願軍、武裝警察部隊,在成長歷史的長河中有如此之多的名字。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20世紀80年代,解放軍效仿西方軍隊組建了第一支海軍陸戰隊。
組建中,解放軍學習美軍的做法,配備了女海軍陸戰隊員;20世紀90年代,又學習印軍,組建了自己的山地旅……企業在成長中何嘗不是如此。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企業,也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運作模式。
那麼,什麼是最適合你的呢?考察我們選擇的樣本企業,20年來變化最大的可能就是企業的名稱了。
我們是個講究
「名正言順」的國度,干任何事情,首先是
「正名」。所以,我們循著這些企業在不同時期適應所處社會經濟環境而使用的不同名稱,也許能理出關於
「什麼是最適合你的樣本」的一些頭緒。1984年,萬科成立時在工商註冊的名字是
「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1985年改名為
「深圳現代企業公司」。後來王石研究了SONY(索尼)等企業的名稱后,於1988年改名為
「深圳萬科企業股份公司」。到1993年,最終改名為現在一直沿用的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名稱中可以看出萬科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
我們又想到了恐龍。恐龍消失是由於對外界反應遲鈍。但據說,恐龍反思了自己,從內部開始了變化。
所以,在這個星球上,恐龍以另一種身份存活下來,這就是壁虎。你可以看到,我們今天復原的恐龍形象,多少有些像放大了的壁虎。
早年在野外訓練時,我曾經抓過壁虎。這種動物的尾巴很長,有意思的是,它經常採取
「斷尾自救」的方式逃生。而失去了尾巴,過一段時間可以再生長出來。
企業組織的
「適者生存」和企業組織的
「成長」,是個對環境變化不斷適應、不斷調整的應對過程。環境的變化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會引起企業兩個不平衡:一個是企業與外部環境的不平衡,另一個是企業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不平衡。
外部的不平衡是企業的適應性方面的矛盾,適應性矛盾的解決往往決定企業的生存,是生死關係;內部不平衡是企業的創新性(包括整合性)方面的矛盾,創新性矛盾的解決往往決定企業的成長,是健康與否關係。
企業內部的創新整合可以說是企業對外部適應的派生體,內部創新和整合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外部適應,這就是先有生存再有成長的邏輯關係。
企業是個活的有機體,環境也是持續變化的,因而在企業與環境之間,企業內的各系統(部門)之間總有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動態過程。
不打破原來的平衡,就不能抓住機會,快速發展;不建立新的平衡,就會給企業經營運作造成長期的不穩定,失去建立內部平衡即制訂計劃和責任制度的基礎。
這實際是在把握成長中的量變到質變,再由質變到量變的轉化過程。柳傳志用
「雞蛋孵小雞」來比喻企業對環境的適應。他說:企業要在不同的溫度中孵出小雞來。
雞蛋孵小雞的最好溫度是375℃~39℃。1984年創辦聯想的時候,當時的環境溫度是42℃,太高了,大多數的雞蛋孵不出小雞,只有生命力非常頑強的雞蛋才能孵得出來;到90年代中期,大概還有40℃左右,也不是很好,但已經不錯了,已經有大批的雞蛋能孵出來了,但是還要生命力比較頑強。
我們這些雞蛋(企業)不能等溫度適應了再去
「孵」,那樣會永遠失去機會,而是要主動去研究怎麼提高自身的生命力,以使自己能夠在環境溫度高一點兒的時候,依然能孵出小雞來。
對
「孵出的小雞怎樣存活」,柳傳志也有個中體會:「學會拐大彎」,這實際上也是如何適應的問題。
做企業要考慮到對於大環境本身,自己能不能進行改造。不能,那麼局部環境的改造能不能進行?
更小的環境能不能進行改造?有的時候改造小的環境是可以的,有的時候還不行,不行怎麼辦?
不行就要忍耐,適應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然後等待時機,再來做大的動作。
所謂
「拐大彎」,是柳傳志
「給自己畫了一個底線,就是我不要在改革中犯錯誤」。這其實就是要求必須弄清楚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不能在不適當的時候強行去改造環境,否則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