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唱好屬於自己的節奏 (1)
入選理由《南風窗》的誕生為中國期刊界颳起了一股強勁而又清新的風,十八年來一直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中國社會變革進程中的每一步。作為《南風窗》的見證者、領軍人,秦朔的獨立思考和獨立表達,為我們揭開了這份「有責任感的政經雜誌」的成功奧秘。簡歷秦朔,男,1968年12月生於河南開封,199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此後在《南風窗》雜誌社工作至今;1997年起任《南風窗》總編輯,領導《南風窗》實現了向「一份有責任感的政經雜誌」的轉型,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新聞雜誌之一。著有《大腦風暴》、《傳播成功學》、《美國秀》、《感動中國》、《大變局》等七本專著;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赴美訪問並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1年年初,被《中國青年》雜誌評選為「可能影響21世紀的100位中國青年」之一。傳媒觀點期刊產品和發行是互動的關係,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雜誌的發行要靠市場來檢驗。只有建立起了品牌的媒體,才有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品牌是你和讀者共同的財富,永遠不要失信於讀者。儘可能多地尋找知識創新、交流、傳播的快樂,這也是我人生的快樂所在。報道就像自由體操,不能越過線,但又必須在這個範圍內翻出很漂亮的跟頭給讀者看,如果你確實不越線,但是一個跟頭都不敢翻,那也不行。唱好屬於自己的節奏——訪《南風窗》雜誌社總編輯秦朔文/董文慧劉芳採訪者:中國過去辦報紙辦期刊基本上都是有點文化理想,為了一個目標去辦的。據我所知,你當初也是基於一種理想,陰差陽錯從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來到《南風窗》,使得《南風窗》幸運地擁有了一位好總編。請你談談《南風窗》的歷史沿革和它的發展歷程?秦朔:《南風窗》是1985年4月創刊的,它的發展經歷了兩次曲線。廣州是改革開放的綜合試驗區和前沿陣地,在廣州創辦一份集新聞性、社會性、綜合性為一體的雜誌對於全國來講具有觀念領先的意義,而且即使到今天為止,廣東的傳媒在中國還是最領先的。像《21世紀報道》、《南方周末》、《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都是廣東的。《南風窗》創辦的第一期就曾舉辦一個活動,叫做「假如我是廣州市長」,由老百姓給市長提建議,這個做法在1985年是非常超前的,另外在創刊當期的一篇文章叫《廣州處處講錢》,指出「商本位代替官本位是歷史的進步」,這個觀念在當時也很領先。《南風窗》最早期的定位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溝通理解的橋樑」,在內容上經常反映老百姓的疾苦以及社會的熱點,這樣就確立了這份雜誌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觀念領先,二是關注百姓。所以我們稱80年代的刊物風格為「新鮮**」,雖然這個「**」程度與今天相比弱很多,但是在當時卻是很突出的。《南風窗》靠這兩個特點畫出了第一道曲線。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隨著全國沿邊、沿線、沿境、沿海等「四沿」的開放,中國期刊市場經歷了一次非常大的調整。在80年代末期領跑的很多新聞性、時政性、思想性的刊物,如《新觀察》、《文匯月刊》、《書林》、《海南紀實》等都消失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廣州雜誌領先的地位開始逐漸減弱。《南風窗》的「新鮮性」由於廣東不再一枝獨秀而在弱化,「**性」也隨著整個輿論環境的變化在弱化,這使得雜誌從90年代前半期開始逐步下滑和萎縮,當時的廣告經營只是依靠一些醫療廣告在支持。這種情況迫使《南風窗》開始了新的探索,到了1996年、1997年開始畫第二道曲線,並在1998年起正式改版。改版后的《南風窗》採用全彩色輕塗紙印刷,在刊物定位上,政經的色彩越來越濃厚。可以說,1998年對於《南風窗》而言是一個標誌性的時間,1998年《南風窗》開始轉移定位。採訪者:在讀者的印象中,對你進行描述的話,應該是一個攜正義而行,追求變革的人,當初是如何考慮將《南風窗》定位在政經雜誌?是否擔心過萬一定位失誤會導致整個刊物的失敗?秦朔:當時我感覺《南風窗》如果再走中低檔的定位會很含糊,因為走中低檔的雜誌必須加大發行量,而像我們這樣一份主要由男性讀者構成的雜誌,發行量不可能達到婦女類雜誌的數量,而且雜誌內容太綜合,什麼都有,已經走不出太大的空間了。所以我覺得與其在這樣一個空間里打轉,還不如打造一份精品類的大刊,在印刷質量上做到精緻,在廣告上慢慢適應品牌客戶,在內容上向國外新聞雜誌學習。我有一個很長遠和清晰的認識,就是中國新聞雜誌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但是對於什麼是有中國特色的新聞雜誌,我們經歷了一番探索。國外的新聞雜誌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它的內容多元化,比如《新聞周刊》一年的雜誌里,僅健康類的就有五六個方面,社會多元,人的興趣也多元,而中國人更關注的還是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問題。經過論證,我們決定定位「政經雜誌」,因為我們認為政經雜誌才是「有中國特色」的新聞雜誌的最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