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位原以待袁,中山變成黑馬
在兩方緊鑼密鼓,各議其議時,歷史學家還得略敘一下北京清廷的政情。簡單說來,那就是袁世凱政治權力的迅速躥升,11月16日,終於拜命組閣,大權獨攬。但袁在清末幾遭攝政王載灃毒手,如今東山再起,絕無意再保大清。他的基本策略,實為養敵自重,然後再挾清壓孫,伺適當時機,通吃兩家,唯我獨尊。袁當時也確有此實力,亦有此時機,故有恃無恐也。所以他在東山再起之初,對交戰雙方威脅利誘,一時俱來。在兩方都造成了一個非袁不可之客觀形勢,此一形勢亦為兩方所深知。清廷中的寡婦孤兒、顢頇親貴之迅速就範,固無論矣;革命陣營中(包括中山在內之高級黨人)亦早有虛位以待的公開聲明。然袁氏狡獪,在眾目睽睽之下,既不願逼宮取位於寡婦孤兒之手,更不願受大位於國民黨之議會選舉。渠一廂情願之道,實為自組御用國會,勸清帝辭位,以禪讓方式,舉己以代之。至此他可能還要耍一耍中國政治的老傳統,自稱德薄能鮮,三辭而後受命。這一套在現代西方政治圈中的術語,叫作徵調或拉夫(draft),做出一副"吾實不願為也,國民公意,強迫拉夫,吾不得已,而勉從天命也"的樣子。這對他個人來說,實在是最光輝的登基大道了。可是這個非袁不可的客觀形勢,卻亦有其非袁所料的主觀的變動。上述黃正黎副轉為黎正黃副這幕鬧劇,原是個小小的偶然。但是這個偶然,把時間拖延了兩個星期,拖到孫中山在上海碼頭的偶然出現。中山既適時到達,那他之當選總統,就是個歷史的必然了--這時革命陣營中需要統一領導。黃、黎兩位大元帥得一可以安天下,不幸二人相持不下,孫公既適時趕到,他就必然當選為第一任(那時叫第一期)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只能做第二任了。朋友,我中華民國開國第一任大總統應該是孫文嘛!論功,論德,袁世凱怎能做中華民國的"華盛頓"呢?歷史畢竟是公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