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傷害根本利益
現在得知賈魚的冷庫和企業被查封,甚至要涉及到工程隊上來,這些工人不幹了,有一個引頭的,其他工人一個個義憤填膺,拎著鐵鍬鋼管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
夾皮溝村的剩餘村民也放下了家裡的農活,第一時間拎著傢伙趕來,那樣子勢必要重演一番上一次的推翻執法車的大戰,夾皮溝村的百姓來了,而其他村屯也受到賈魚的恩惠,改稻項目讓他們收入一大筆,而且每年都有錢,如果改稻項目被停止,他們來年的錢就落空了,這些老百姓也一個個咬牙切齒。
現在老百姓種地不賺錢,種大苞米還賠錢,莊稼被冰雹打,顆粒無收,被大雨淹沒也是一年白忙活,現在好不容易來了個村支書賈魚投資幾十億成立合作社,讓老百姓旱澇保收,每年都賺錢,這些執法部門又來封賈魚,這就是等於封了他們的飯碗。
其他村落的老百姓也匆匆趕來,沒拿東西的半路撿幾塊石頭也要砸了執法車,浩浩蕩蕩的老百姓很快聚集萬計,把幾輛執法車圍的水泄不通,執法車就像是在汪洋人民中的幾葉小舟一樣,似乎一個起落間就被淹沒砸翻。
工商所、土地局的人,還有派出所的人,這時都找到了柳如眉鎮長,柳如眉坐在小車裡,工商所等人過來咧嘴道:「柳鎮長嗎?您出來說幾句,說幾句吧。」
柳如眉輕哼道:「你們來貼封條的時候怎麼不給我打個招呼?現在事態言重了開始問我了?」
幾人咧嘴賠笑:「柳鎮長,是我們不對,我們賠禮道歉還不行嗎?現在群情激憤啊,你再不說幾句,我們的執法車就要被掀翻了……」
柳如眉亦是平靜道:「你們怕被車掀翻,我就不怕嗎?禍是你們闖的,你們自己去圓吧!我就不明白了,基層這麼腐敗,不為老百姓做實事,整天開會就是宣傳和傳達上級的精神,然後宣傳完了該貪貪,該享受還享受,不為老百姓服務做事實,整天開那些虛假的會議貫徹精神有什麼用?現在可算有人辦點利民的實在事了,你們還今天封,明天封的,賈魚如果真撤資投資非洲,甚至美帝地區的產業,咱們這邊還去哪拉這麼大的投資去?」
「唉……」工商所的人拱手道:「柳鎮長,我們這事兒都知道,我們局長讓我們下來的時候也早就吩咐過了,讓我們走個形勢而已,說賈魚這次得罪人了,不是市委的人,而是省里的人。」
柳如眉哼道:「省里怎麼了?權利很大么?他們的權利哪裡來的?是人民賦予他們的!人民賦予他們了權利是讓他們更好的服務,而不是耀武揚威裝官老爺!你告訴你們局長,既然是省里下達的命令,就讓省里來解圍吧,我看你們這幾人今天是出不去了……」
「這……這……」幾人還想說什麼,柳如眉身邊的哼哈二將,崔國鋒和鄧嘉怡過來,崔國鋒像是攔截,表面上沒用什麼力氣的樣子,但幾人都忍不住跟著後退。
工商所沒辦法,只能把事情報告給局裡,局裡反應到了市委,而土地所的人自然反應到土地局,隨後又同樣申報到市委。
一般這種情況可以通報到省里的土地管理衙門,或者工商管理衙門的,但是他們這些基層要先通報給市委的,這算是雙重領導工商局既接受省里工商衙門的直接領導,也要接受市委黨政的領導,雙重領導所以先報給市委,衙門門口多,門檻也高。
市委意識到了嚴重性,同時也開個緊急會議,王葉璞不在,市長李光榮主持,沈大康已經悄悄的在他耳邊說了自己的意見,便是這件事要推,李光榮也不是大傻子,能走到市長這個位置,腦瓜瓢基本上都沒幾根毛了,都是聰明絕頂的。
召開會議,就是走個形勢而已,主要是團結一下市委黨政的兩個班子,然後團結起來把這個皮球踢到省里,不是你省里下達的命令嗎?現在出事了,我們市委不但責任,你們省里老爺們自己擦屁股去吧。
最後會議決定,一起通報省里,不過沈大康副市長作為市裡代表緊急趕到現場……省里接到消息,省委也有些撓頭,沒想到失態這麼嚴重,萬人老百姓把十多個執法人員扣留在現場,三輛執法車隨時被推翻,而且副市長沈大康趕到現場,也被人民群眾包圍當中。
其實沈大康正在趕往現場,但是市長李光榮故意把事態說的嚴重一些而已,省里先是把李光榮一通訓,說他的工作沒有做好云云。
而省里給沈大康打電話,沈大康關機,沒挨到批評,市長李光榮接受省里的批評,但還是推諉責任,省里知道這是一個老油條,你說什麼我聽著,但是我就是不發表意見和看法,反正賈魚的集團是你們封的,跟我李光榮沒一毛錢的屁關係。
省委書記趙廣梁最後道:「李光榮同志!起初只是封了賈魚一個小小的冷庫而已,這個冷庫也就二十來個工人,聽說是荒山岩洞改造的,這不是破壞生態么?怎麼事情鬧的這麼嚴重?你這個市長是富有主要責任的。」
李光榮這人不貪、不色、不惰政,他的特性就一點,就是為權,就是喜歡當官,官當得越大他就越開心,權利在他心裡就如同守財奴手裡的金錢,愛如生命。
一聽自己的責任,馬上反駁道:「省長同志,這件事從一開始我就不知情,是副市長沈大康接到省委秘書沙國良的指示去辦的,而且聽沈大康副市長說,沙國良秘書在電話里言辭非常犀利,要封掉賈魚集團的所有資產,並且撤銷賈魚的官職,我也是現在通過沈大康的彙報才知道消息的,然後通知的省委。賈魚集團並不簡單的是冷庫,而是改稻的路線。
改稻涉及到夾皮溝鎮和大青山鎮兩個鎮四個鄉,二十多個自然村將近五萬的老百姓,改稻可以讓這五萬老百姓旱澇保收每年都得到豐厚的資金,瞬間可以讓人均收入達到每年一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