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進」與「北進」
1941年6月的蘇德戰爭爆發,在日本同樣掀起了軒然大波。日本國內上下也在呼籲採取新的行動:「德國人動手了,我們也該採取行動!」德國對蘇聯的進攻解除了蘇聯對日本北方的威脅,消息傳來的時候,日本軍閥摩拳擦掌,蠢蠢欲動。是南進,還是北進?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再度掀起了爭吵。以外相松岡洋右和關東軍為主的一派,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主張立即實施北進,配合德國出兵蘇聯,在隆冬到來之前奪取西伯利亞。以近衛首相和包括陸海相在內的軍部實力派,則主張利用蘇德戰爭解除了日本北方受牽制之機,大舉南進。在爭論不休之下,從6月25日至7月1日,政府和大本營召開了6次聯合會議,討論海軍和陸軍制定的「南進」計劃,松岡不顧眾人的反對,大唱「北進」的調子,引起了激烈的爭吵。經過激烈論爭之後,7月2日,天皇主持召開御前會議,作最後的裁定。7月的日本和美國一樣格外炎熱,但是比起皇宮外炎熱的天氣,皇宮內的氣氛似乎更炙熱一些。以松岡為首的一小派人馬依然堅持「北進」,奪取西伯利亞,而首相和陸海相則表示堅決反對,雙方爭吵不休。裕仁天皇以此刻應有的莊重態度,身著大禮服,面無表情地端坐在上席。「面無表情、不露聲色」一向是他的撒手鐧,經歷了多年的宮廷生涯和政治鬥爭,他的地位能夠一直巍巍不倒,而且形象日益神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深知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的重要性,就是憑藉這種高深莫測,他被國民和軍隊日益看做是真神,他也能始終執掌國家和軍隊真正的大權;而同樣是這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風格,使他能逃過戰後一劫,而把戰爭的懲罰留給自己的部下去承擔,把戰爭的苦難留給自己的臣民去體味。松岡還在慷慨陳詞,他說:「德國已經要求日本參戰,英雄善於回頭,我輩以前曾講過南進論,但今天必須立刻轉向北方。」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不滿地對松岡說:「外相閣下,目前,日本將重兵用於中國,北進實際上不可能。」在座的海陸軍將領都不由得點點頭。確實如此,日本此時正深陷於中國戰場拔不出腳來,它能獲取的戰略物資越來越難以應付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因此,近衛首相和海陸軍實力派人物才堅持要奪取物資資源豐富的東南亞,以戰養戰,利用美國的猶豫和害怕爆發太平洋戰爭的心理,首先「南進」。其實日本也不想放棄北方,只不過企圖先讓希特勒為它火中取栗,等待削弱蘇聯實力后再坐享其成。海相及川古志郎大將也應聲附和道:「我大日本皇軍雖所向無敵,但目前時機不宜再招惹蘇聯。」近衛首相沉吟片刻,然後不急不慢地說:「對陸相和海相的意見,我深表贊同。我國目前的方針依然應該是先奪取印度支那南部,割斷中國南方的國際通道,拖垮中國;進而佔領泰國、荷屬東印度、馬來亞諸地,奪取石油、橡膠、錫和大米等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軍事基地,以支持一場與美英爭奪太平洋霸權的戰爭。」「是啊,首相所言甚是。」「北進對我實屬不利,主張北進者滾出去。」「首相,請作決斷吧,我等不惜與美一戰。」會場里沸沸揚揚,紛紛要求實施「南進」計劃。眼看主張「南進」的實力派佔了上風,而天皇和首相顯然也贊同繼續「南進」,松岡等人默不作聲,低頭不語,琢磨著如何聯絡更多的勢力支持「北進」。近衛環顧四周,整了整衣冠,故作凝重地說:「好,既然在座各位同仁都已無異議,鄙人將宣讀會議決定。」他掏出早已準備好的決定——《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朗聲讀道:「帝國將堅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以南進為首要任務,為獲得南方豐富的戰略資源提供可靠的保障,其中,首要的是處理中國事件。」「總之,」近衛騰身而起,大聲說,「為了達到向南方擴張的目的,必須排除任何障礙,並不惜與英美一戰,以死效忠天皇陛下。」在座的所有人齊身站起,熱血激昂地高喊:「願誓死效忠天皇陛下。大日本帝國萬歲!」就這樣,一場冗長的辯論宣告結束,日本朝全面戰爭的方向又邁出了一大步。在離開會場時,與會人員明顯分成了三股魚貫而出。在日本,當時能夠參與最高決策的首腦相互之間意見很不一致,大致分成三種意見。走在最前面的是松岡和日本陸軍皇道派的領袖荒木貞夫大將等人,他們都是北進派,在提議一再遭到否決的情況下,他們感到格外憤憤不平,一邊走出會場一邊大聲表示不滿。走在中間的是近衛首相和海相及川古志郎大將等人,他們雖然傾向南進派,但依然主張對美國外交要繼續談判,不能輕易對美宣戰,他們屬於騎牆一派,不僅北進派不滿他們的中立立場,就連南進派也對他們的無所作為大為不滿。走在最後的人最為趾高氣揚,因為他們才是此次會議的最大贏家,其中最為飛揚跋扈的就是陸相東條英機。正是他,推動近衛內閣通過了《基本國策綱要》,提出了建立在日本領導下的「大東亞新秩序」;也正是他,一手炮製了這個基本國策,並說服近衛首相和內閣中其他文官,使這些人相信,在混亂的現代世界上,這是日本「求得生存的最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