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俊:尚無成功範例(1)
——劉嘉俊訪談劉嘉俊,1980年10月生。1999年獲第一屆新概念作文競賽一等獎,免試直升進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科基地班。1999年10月至2002年2月曆任《萌芽》刊中刊《驚奇》主編,《萌芽》本刊小說組發稿編輯,新概念作文大賽評委助理。並獨立組織編輯了《新概念作文大賽特色作品選》系列6冊。2001年11月至2002年12月於《上海一周》報社擔任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參與多個主打選題的策劃、采編工作。累計發稿10餘萬字,圖片70餘張。2000年5月起,參與上海電影製片廠廣告公司工作,先後從事過多個廣告、紀錄片的策劃編導。2001年8月至2001年8月,參與北京天與地媒體策劃公司工作,負責電視劇《三重門》的編劇工作。2002年4月,參與電視劇《生死呼喚》的劇本創意、寫作、編輯工作。記者:這本書的其他訪談對象有許多都是從新概念或萌芽雜誌開始獲得第一個成名機會的,而你應該是其中資格最老的一位了。現在時隔五年,你再回頭看這一段經歷,會有什麼感觸?劉嘉俊:用感觸這一辭彙真是好輕鬆啊。然而,對我來說,從新概念開始到現在的這五年卻是充滿了各種複雜的內心歷程與工作經驗。我不會說我後悔過什麼,因為在這五年裡我所獲得的成長,或許在其他環境里要10年乃至更久。我也不能說我為自己的經歷自豪、驕傲什麼的,我所取得的成績不允許我說這樣的話。只能說,因為新概念而開始的這五年,對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讓我知道了現實與夢想的距離,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並且讓我在堅定地恪守現實給我地限制的情況下努力追求夢想。記者:能簡要地說一你的夢想嗎?事業上和生活上的?劉嘉俊:就工作方面來說,我的夢想是成為在綜合媒體方面有判斷力和影響力的策劃人。至於生活上的……很難說。既習慣了一個人,也習慣了不多考慮生活上的問題了。或許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很積極的生活態度。可是我認為恰恰相反,一個人考慮的東西是有限的,能執著的事情也是有限的,福爾摩斯的那個及其不完整的知識譜系或許能說明一點問題,哪怕那是現在看來不足以作為證據的東西。就工作而言,我涉及過的領域過於寬廣,為了能將各種資源組合,再生,必須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去做。最近,有人問我要生活照的時候,我有一句話沒有說:「一個沒有生活的人上哪裡去找生活照。」我想這就是我的態度。記者:你剛才提到了「有判斷力和影響力」,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提法——前者是一種能力,而後者是一種結果。而就你這五年來的認識,你認為在成為優秀策劃人的道路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劉嘉俊:媒體領域是一個複雜的世界。判斷力和影響力作為目標來說,是兩個層面上的。判斷力是我對於進入這個領域的自己的要求。影響力是對於進入了這個領域的我希望的結果。現在,我們都可以掌握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可以用非常客觀的方法去歸納,整理,演繹這些信息。但是如何去利用這些信息則是非常需要判斷力的事情,哪個方面可以進入,應該如何進入,應該找些什麼其他資源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判斷。而這些判斷造成的影響則是衡量一個策劃人是否合格的標尺。判斷力是單純的,但影響力則是非常複雜的,這之間的配合往往體現一個策劃人的作業風格。策劃人可以善於影響市場,也可以善於影響作者,這之間的平衡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我覺得至今我在這方面還沒怎麼入門。記者:儘管你提到了影響力包括對市場和對作者的,但是有很多人恐怕還是把「有影響力」單純地理解為這本書的書名所寫的「成名」。我注意到你連續用了好幾個「複雜」。而現實卻是,和你一樣從新概念出身的作者有幾位都似乎非常簡單地就成名了,甚至他們成名以後的種種行為也表示他們並不認同某種「複雜」,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你認為自己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