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過渡期間的社會與經濟(5)
所以我的答案:我不是韋伯的信徒,更不是馬克思的附和者。我覺得要將中國與現代西方比較,務必要將整個體系拿出來比較。我們曾講到明清的財政稅收系統,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獨特的體制,在交通、通信、統計科學、測量技術尚未展開之際,中國皇帝就要向全國的小自耕農抽稅,小民也雇不起律師,於是籠統馬虎,一切只仗威權,這是內向而不帶競爭性(introvertandnoncompetitive)的體制,只能在閉關自守的情形下維持現狀,不能門戶開放。這樣看來,也可見得門戶洞開之後,天翻地覆的局面了。我曾講到1930年的情景。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還只在一種創造的階段。他的財政稅收也還在草創開始。只表現著中外體系衝突時,新中國發覺舊系統無可改造利用,一改即都要重新組織。中國與外國的區別何在?這是一種特殊的農業體制,面對一種特殊的商業體制。商業重信用,所以它能夠使資金廣泛地流通,經理人才不分畛域地任用,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信、保險等業通盤支配。這種種條件要能做到必須有法律支持,而且法律要能生效,也要從下端做起,釐定各人的權利與義務,不能全靠義氣與私人道德。在目下歷史學發展的過程內,我不主張先作一部完整的社會史和中國近百年的經濟史。因為整個尚在動態之中,材料很難收集,而且在一種廣大的群眾運動之中,局部的邏輯,不能算數。有如當日李、白、馮、閻的心理狀態,與地方因素支配他們部隊的情形,很難得到中肯的描寫,而且統計數字更談不上。刻下西方學者有的已循著學院分工的辦法,如是做去,我已經提到膏腴萬頃被當作肥沃的田一百萬畝,再不然也染上了罵歷史的壞習慣,將一種組織還沒有條理遊動狀態的情形,和西方業經穩定的情形比,以至貪污無能,各種不負責任的指摘,佔滿篇幅,這些都不是正規之歷史。我想將來都會被淘汰。我的建議:我們打開中國現代史的出路辦法,仍從軍事政治史的綱目著手,不過每一個題材之內,加入社會學、經濟學之成分。同時經常記著"〖HTH〗立〖HTSS〗"這個字的意義,亦即上與下之組織,與當中法制性的聯繫;又和以前的事和以後的事對照,比如中原之戰必與北伐及抗戰有關,尚且不被過去之威權所蒙蔽。我想大家都如是做去,中國的歷史,三五年後必有一番新面目,也會充沛著積極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