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開的黎明:狂飆為誰從天落(2)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將近80年的時間裡,中國人一方面努力變法圖存,另一方面也努力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去抗擊和消解外來的西方文化。齒輪上的新油和舊泥交融在一起,掛鐘上的1234和子丑寅卯並列在一起,北洋水師的德國大炮上晾曬著禽飛獸走的大清官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使許多人仍舊沉醉在中華文明天下第一、外國鬼子都是無君無父的禽獸的迷信之中。然而,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中國還是一次接一次地戰敗。圓明園的火光中,大清士兵被砍瓜切菜般屠殺的哀號和叫罵中,不平等條約像雪片一樣地堆積起來。義和團運動幾乎把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都抬了出來,從孔子的「尊王攘夷」,到佛家的如來濟世;從陰陽五行八卦,到畫符念咒作法;從桃園三結義,到唐僧四師徒。集合了姜太公、諸葛亮、趙子龍、岳飛、梨山老母、西楚霸王、九天玄女、托塔天王、濟公、武松、黃天霸、秦瓊、楊家將、觀音菩薩直到玉皇大帝這樣一支強大得無以復加的隊伍。結果,還是一敗塗地。這便使20世紀初年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對於我們所珍愛的文化傳統,必須進行一番認真的清理和變革了。魯迅說:「不能革新的人種,也不能保古的。」但是,這一本來並不深奧的道理,中國人直到今天也並不明白。能夠懷著「保古」的目的去「革新」,就已經算是開明之士了。於是,大多數人都感到了「撕裂」。其實,就在「五四」前後,統治中國人大腦的,還是綱常名教和鬼狐報應。辛亥革命驅逐了滿族的皇帝,但並未觸及中國人大腦中的皇帝。1916年袁世凱要稱帝,1917年張勳要復辟,這些「壯舉」並非是毫無民意基礎的純鬧劇。擁護帝制的壯士中,不乏辛亥革命的功臣。曾經被視為激進黨的康有為,此時卻大力宣傳要把孔教定為國教、列入憲法。在失去了皇帝的人心惶惶中,人們對心中的皇帝的依賴變得更急迫、更虔誠了。陳獨秀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中說:「腐舊思想布滿國中,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國體,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乾乾淨淨不可。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的。」針對各地興起的祭孔讀經熱潮,「五四」新文化運動集中鋒芒批判了這股逆流。最早反對把孔子學說定為一尊的文章是易白沙的《孔子平議》,隨後更多的人投入進來。巴金和茅盾等人的小說里,描寫過「五四」時期閉塞保守的四川人文景觀。就在此時的四川,卻產生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批孔急先鋒,他的名字叫吳虞。吳虞(1871-1949),字又陵,四川新繁人。他1906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在成都任教。《新青年》最初發行到成都時,只有5份,吳虞和他的學生各買了1份。吳虞深深地為《新青年》所吸引,積極投身這場文化變革。他發表了《家族制度為**主義根據論》、《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辨孟子辟楊墨之非》、《對於祀孔問題之我見》、《吃人與禮教》等文章,對封建舊文化舊禮教進行嚴厲的批判。他說:二十四史,徒為帝王之家譜,官吏之行述,陳陳相因,一丘之貉。……知有君主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恢張君權,崇闡儒教;於人民權利之得失,社會文化之消長,概非所問。歷史即為朝廷所專有,於是舍朝廷之事,別無可記。嗚呼!孔孟之道在六經,六經之精華在滿清律例,而滿清律例則歐美人所稱為代表中國尊卑貴賤階級制度之野蠻者也。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曰教主之**。君主之**,鈐束人之言論;教主之**,禁錮人之思想。君主之**,極於秦始皇之焚書坑儒,漢武帝之罷黜百家;教主之**,極於孔子之誅少正卯,孟子之拒楊墨。吳虞犀利地指出了儒教與**的關係,特別對封建統治者借作護命符的孔子學說進行了勇敢的質疑和批判,打破了封建聖人的偶像,因此被胡適稱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中國**創始人中的「南陳北李」,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他發表的《孔子與憲法》、《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鄉愿與大盜》等文,反對把孔教列入憲法,指出儒家「三綱」是「歷代帝王**之護符」,是「**政治之靈魂」。但同時李大釗說明:「余之抨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也。」其實這是新文化運動先驅們的共識。他們都認為孔子本人在歷史上是聖哲,是偉人。陳獨秀曾規勸青年要以孔子、墨子為榜樣,吳虞也說過孔子是當時之偉人,李大釗說孔子是其生存時代之聖哲,其學說亦足以代表當時之道德。還說孔子如果活在今天,會創造出新的學說以適應現代社會。可見他們並非像今天一些無知學者憑空想象的那樣全盤否定孔子,而是認「五四」為孔子的許多思想不適應於今天,並且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不能定為一尊,陳獨秀、易白沙、吳虞等人都很推崇墨子的思想。在「五四」先驅的意識里,國學的範圍要比孔學的範圍大得多。在今天,特別應該糾正的是,「五四」時代並沒有「打倒孔家店」這句被後人誤傳的口號。實際上「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由多種思潮組成的,有比較激進的,例如《新青年》,有比較保守的,例如學衡派,但學衡派也是贊成改革的,還有主張兼容並包的,例如蔡元培。他們都主張改革傳統文化,但誰也沒有完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