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記》:滄桑歷史破解城市命運

《城記》:滄桑歷史破解城市命運

我們經常把城市喻為一本打開的書:石塊和鋼筋水泥凝固著幾代人的抱負、理想、成敗和恩怨。梁思成和北京城的命運就是這樣一部很難讓人平靜,值得再三解讀的大書。雖然這一主題已不再新鮮,但是,《城記》(王軍著三聯書店2003年10月版)仍然不同尋常,用謝泳的話說,是同一題材的書中最好的。

如果說大多數人是從身邊光怪陸離的城市走向反思和懷舊,那麼有兩個人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就清醒地預見了這一切。「不幸而言中」這樣的話,說明的是學者的光榮和社會的失敗。今天,人們比以往更迫切地想知道事物的真相,破解城市的命運,同時也在尋找它的恩人。我和王軍正是在這樣的共同經歷中相識,從而目睹了這本大書由起初的「梁思成傳」轉為「晚年梁思成」,最後聚焦為「梁陳方案」之爭的全景實錄。書名也由原來的「城祭」改為「城記」——一字之別,凝聚了十年心路之旅由悲慟到淬鍊成鋼的大升華。

所謂「梁陳方案」,就是1950年由梁思成、陳占祥共同簽署提交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他們建議為了整體保護北京古城,在月壇以西、公主墳以東建設新的中央行政區。相對梁思成而言,人們對陳占祥比較陌生。這位留英八年的翩翩才子查理·陳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和今天的國際建築與規劃學界大名鼎鼎。他在中國建築界暴得大名,是「反右」時所謂的「陳華聯盟」。從法國歸來、同樣一片赤子之心的華攬洪,在建築觀點上其實是與陳占祥對立的,當時他支持拆城牆、在舊城建設行政區。這便是「陳華聯盟」的冤中之「冤」。他倆真正的共同點,是對規劃科學性的強調和重視,對自己學術觀點的執著。他們一個英文好於中文,一個法文好於中文。唯一的一次「聯盟」,是兩人1954年聯手設計的北京月壇南街,當時被稱為「社會主義大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1957年,陳占祥被劃為右派後幾致銷聲匿跡。70年代,心灰意冷的華攬洪舉家遷回法國。

北京的悲劇在於,由於**人的遠見,它在戰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下來;然後在和平建設時期卻被逐漸毀掉。由於領悟了毀城背後民族的大命運,作者沒有訴諸道德義憤,也超越了具體的人事臧否和恩怨,而以記者的冷靜、客觀忠實的記錄,不厭其詳地鉤沉探微、採訪眾多當事人,用故紙和史實儘可能地逼近這樁眾說紛紜的歷史公案。正是這份冷靜和客觀,賦予《城記》堅實的現場感,強硬的歷史質感,以及真實的巨大震撼力。最令人震驚的事實,莫過於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正式提出了改造故宮和在**建政府大樓的設想。「北京市當中放上一個大故宮,以致行人都要繞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要用階級觀點分析故宮和**的建築藝術」!多麼響亮、正當,多麼熟悉的思維和語言,熟悉得令人不寒而慄!

如同當年的許多巨變一樣,那是一場同時代人共同參與的歷史活劇。真正的悲劇性在於,各行各界的人是如此真誠而歡欣鼓舞地將它推向**。因而,認識城市變遷的動力結構是更為重要的。我們看到了來自蘇聯的經驗和蘇式教條主義,革命化和政治化的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必然性」對古城的「共謀」。梁思成曾讚譽蘇聯是「計劃工作者的天堂」,認為土地私有制下的資產階級城市難以避免雜亂無章;但蘇聯專家卻以莫斯科改造的經驗武斷地裁定北京,給古城以致命的第一擊。而除舊破新的動員是多麼具有時代前進的蠱惑力啊——「北京、開封的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徹底清除舊物質文化」。於是,被拆毀的城牆「像姑娘們一樣年輕了」,「一塊塊方磚,從泥土中站起來,陽光下露出笑臉」……管理者的決策更看重的是經濟合理性和現實可行性。當時否定「梁陳方案」的重要理由是另建新區費用昂貴,國家財力有限。然而,歷史的真實是即便在當時,在舊城區拆舊建新的成本也遠比在郊區征地新建昂貴得多。國家真正無力負擔的是在舊城區大規模拆遷和安置

居民問題,由於「麻煩」、「花錢」、「耽誤時間」,許多部門「情願去郊區建」。於是在西郊新建了大量機關建築,當時的人反映說「不知道新房子都蓋到哪裡去了」。半個世紀之後,城市變化的動因與當年已大不相同。在近十年的房地產開發中,北京和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真正脫胎換骨,面目全非。然而,舊城已毀,新建凌亂,城市的命運仍讓人憂嘆,其中一脈相承的教訓是什麼呢?

《城記》的另一大特點是圖片豐富、精美、珍貴。書中多幅被拆毀的古城門與現址數字合成的照片,展示了原本可能的新舊並存、既古且新的北京城市圖景,如我們今天在前門和**所看到的那樣。當年被拆除的永定門,正在原址按原尺寸重建,但它將是個沒有文化價值的「假古董」。而且,這並不妨礙有關部門在繼續拆毀已經非常稀少的精美的四合院。這本大書仍在繼續——在筆下,也在生活中。王軍打算繼續記錄和揭示這一過程。

與書中的沉潛縝密不同,在現實中,王軍是一個極其熱忱、強烈的行動者,而被一些人視為眼中釘。在某種程度上,我更看重身體力行的行動者,因為他們不是僅用筆和相機去記錄,而是用巨大的時間、情感,用泣血之心甚至是身家性命與推土機作戰,與一些人的短見和貪慾作戰。粵東新館、曹雪芹故居、蔡元培故居、美術館後街22號、南池子改造、東嶽廟風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都有王軍不屈不撓的身影。命運是如此地糾纏和傳奇:當年「陳華同盟」之一的華攬洪遷回法國;90年代,華攬洪的女兒華新民從巴黎回到北京,成為岌岌可危的衚衕和四合院執著的保護者,展開了與前輩同樣艱苦卓絕的古城保衛戰。我認為王軍和華新民將如同梁、陳一樣,也成為北京的恩人——歷史會記住他們,感謝他們。(楊東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上一章下一章

《城記》:滄桑歷史破解城市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