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實施的故宮改建計劃(3)
12月29日,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同意將西觀音寺17號大殿內3座銅佛遷到廣化寺,泥質佛像可就地處理;1960年1月,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同意拆除朝陽門內大街三官廟以興建各省駐京辦公大樓;2月,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同意南觀音寺小學拆除南觀音寺山門與鐘鼓樓;同意國家體委拆除體育館路玉清觀南部殘存部分;3月,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同意拆除新街口北廣濟寺大殿內十八羅漢泥塑;8月,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研究組同意崇文區人民委員會拆除蟠桃宮內所有佛像;9月,北京市文化局同意府右街小學拆除永佑廟內3間大殿;……「1958年以來共騰出426座寺廟的房屋22000平方米,撥交工廠、機關、學校等單位使用;處理一般金屬文物5381件,重約500餘噸,支援工業。」這是北京市文物工作隊1962年1月23日對「大躍進」以來北京市文物工作做出的一段總結。舊城改造者把目光瞄向了故宮。1958年《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草稿)》就有這般字樣:「故宮要著手改建。」《規劃說明》具體提出:「把**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文化宮、景山、北海、什剎海、積水潭、前三門護城河等地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擴大綠地面積,使成為市中心的一個大花園,在節日作為百萬群眾盡情歡樂的地方。」**的那句話:「南京、濟南、長沙的城牆拆了很好,北京、開封的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在此得到了最高的闡釋。1952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召開會議討論工程項目,梁思成在筆記本中記錄了一位發言者的意見:「不同意**內做中央政府。」可見當時在**內建設中央人民政府,已被列入討論事項。「改建故宮」,與一般人的認識有關。何祚庥1955年在批判梁思成的文章中說:「舊北京城的都市建設亦何至於連一點缺點也沒有呢?……北京市當中放上一個大故宮,以致行人都要繞道而行,交通十分不便。」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1965年1月編輯的《教學思想討論文集(一)》中,收錄了一篇題為《要用階級觀點分析故宮和**的建築藝術》的文章,其中說:今天勞動人民當家作了主人,故宮不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宮殿,而成為人民的財富,所以我們也就改造它、利用它,使它為今日的社會主義服務。但是由於故宮的建造本身是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因而今天群眾對它並沒有多大感情。我們訪問過的一位解放軍劉同志說:我去故宮是解放初期,看了之後覺得空空蕩蕩、鬆鬆垮垮,台上放個破椅子,看著「膩味」!比行軍還累!而現在人大會堂比它大的多,我上上下下倒一點也不累。咱們不感興趣的東西,就是不合咱們的需要。另一位退休的建築工人張大爺說:「故宮在我們這些老手藝人看來,也不過拿它當個『古物』,其實也不怎麼樣,老式樣!」一位婦女主任也說:「皇宮蓋的拖拖拉拉,死板,不好看!」……另外大家還說:「又費工、又費料。」「大木頭垛著,人家可以蓋五十間,它只能蓋一間,也呆不了幾個人!」「占那麼大的地方,而且還在城中間。」……今天大家去看故宮比較多的是拿它當個展覽品。然而,我們過去有些人,卻被故宮的建築氣派嚇唬住,拜倒在封建帝王腳下,至今還不起來。……劉同志說:「四九年進城,我乍一到**,首先覺得不舒服:這是國家經濟、文化中心,可是氣氛不對頭。往這邊一瞧,是城門樓;往那邊一瞧是五個黑洞洞;中間連著一條窄路,兩旁紅牆夾著。東西擺的不少,但用途不大,像三座門、紅牆當然過去是有用的。圍護紫禁城,不讓老百姓接近。當時我覺得這麼大的國家,應該有一個好的中心。」……群眾喜愛**,可是對**的建築形式並不十分滿意。前面說過劉同志還說:「現在有了大會堂、博物館的搭配,**又經常修繕,所以也壯麗,從整個廣場看,北邊顯得配不起來。」居民委員會馬主任也說:「**是老房子,要能蓋一個新的主席台,修得比人大會堂更漂亮,那更好!兩邊的文化宮和中山公園的大門像廟門,我看得改!」張大爺說得更具體:「**也不過是城樓上加一個殿座。老人誰沒見過城門樓?要是新蓋一個大樓,比大會堂高出一倍去,可多威望,要比**精神!」……我們現在認為:人民建造故宮,付出了巨大的勞動,但是他們建造的東西,不代表他們的意願,他們是被迫勞動、按著統治階級的意圖行事的。所以故宮決無「人民性」,它是封建帝王的建築。當年的北京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建築師陶宗震,至今還記得一位局領導的發言:「他說,為什麼不能超過古代?**可以拆了建國務院大樓,給封建落後的東西以有力一擊!」改建方案開始制定,被令操刀的建築師1993年11月17日接受了筆者的採訪,有言曰:58年以前有改造故宮這麼一說,這東西不落實,是**提出的。都這麼一說,不落實。要把整個故宮改造。市中心嘛,搬到首都中心嘛,不是首都中心找不出地方嗎?當時叫我做過方案,我也就瞎畫了一下,誰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我估計他說也是隨便一說,不是正式要干。我估計他說也是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