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驍將――黃公略(1)
原名黃漢魂,字家杞,湖南湘鄉縣人。1916年到湘軍當兵,1926年年底考入黃埔軍校高級班深造,加入中國**。1928年,與彭德懷等領導平江起義,此後歷任紅五軍第四團黨代表、湘鄂贛邊境支隊支隊長、紅五軍副軍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率部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鬥爭,取得輝煌戰果。1931年9月,在行軍轉移途中,為掩護部隊遭敵機彈襲,不幸犧牲,年僅三十三歲。他是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犧牲最早、出現在**詩詞中最多的一位。
他曾經聲名顯赫,與**、伍中豪並稱「朱毛」麾下的「三驍將」。後來,他與**、朱德、彭德懷齊名,國民黨、蔣介石經常用「朱、毛、彭、黃」來指代中央紅軍;
他才華橫溢而又英姿瀟洒,彭德懷與他結成生死之交,朱德稱讚他智勇雙全,**3次把他寫入詩詞之中,「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稱譽他為「飛將軍」;
他在共和國三十六位軍事家中最早夭折。一次極其平凡的遭遇仗竟然中斷了他前程遠大的軍事生涯,名將之花因此凋謝在荒山野坳。當遠逝的歲月開始塵封人們的記憶,當「朱、毛、彭、黃」的稱謂開始陌生時,開啟歷史之門,飛天驍將的颯爽雄姿和音容笑貌仍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那樣鮮活、那樣真切……
黃漢魂讀《留侯傳》,誓做「天下大勇者」,於是改名以立志,投筆而從戎,開始了軍旅生涯。在軍中,他與彭德懷、李燦結成莫逆之交。他的第一次遇險也是在軍中。為了考驗好友在歷史轉折時刻的政治態度,彭德懷險些將他活活扼死。他與彭德懷聯手發動平江起義,成為湘鄂贛根據地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他原來的名字叫黃漢魂,少年時性情剛烈,一言不合,拔拳相向,經常惹出事端。其父黃秀峰是個落魄秀才,特地抄錄了蘇軾的《留侯論》讓他背誦。幾天後,問他:「這篇文章中哪一段寫得最好?」
黃漢魂流利地詠誦道:「古之所謂豪傑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之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黃秀峰讚許地點點頭,講起張良路遇黃石老人、折節奉師的故事,講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挫而後奮的故事,講劉邦屢戰屢敗、隱忍不屈的故事,然後說:「你嫉惡如仇,脾氣暴躁,眼睛揉不進一粒砂子,心裡藏不住半點秘密,這樣只能做綠林好漢,當不了大英雄,幹不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父親的話,令黃漢魂羞愧難當。此後,他改名黃石,字公略,發誓以志向恢弘、沉靜堅毅、精通韜略的張良為楷模,遇事三思,謀定後動。
過了一段時間,黃秀峰想看看黃公略外露張揚的個性改了沒有,要兒子畫畫明志。
黃公略能詩善畫,這道題難不住他。他信手揮灑,寥寥幾筆,勾勒出浩渺的煙波、噴薄而出的紅日和橫空遠渡的飛鳥,還在畫上題詩:「煙攜孤鳥渡,雲擁半湖晴」。
「這有什麼寓意?」黃秀峰問。
黃公略說:「畫中多是煙波、雲霧,但煙霧是暫時的,它們遮不住太陽的光芒,人類總是要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我願意做這隻追逐光明的太陽鳥。」
黃秀峰見兒子既有大志而能做到沉著穩健,心裡非常高興。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黃梅庄為人姦猾,不務正業,二兒子黃星遠品行兼優,可惜早逝,三兒子因病夭折,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天資聰穎的么兒身上。
黃公略從小愛讀兵書,渴望做一個日馳疆場、夜擁黃沙的軍人。十七歲時,黃秀峰去世,黃梅庄接掌家中財權,他自己花天酒地、揮霍無度,還百般剋扣、虐待黃公略和母親。黃公略憤而出走,離開湘鄉到長沙投奔湘軍。
由於黃公略具有出色的書寫繪畫才能,很快得到長官的賞識,脫穎而出,先是擔任營部文書,後來被送至湖南陸軍講武堂教授班深造,畢業後晉升為連長。在湘軍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彭德懷。日後,他們的姓名以「彭、黃」並稱。
對於這段交往,彭德懷回憶道:「我在這段時間(1921年前後),也交了一些來營當兵的知識青年(主要是中學生)。他們來時也是滿口愛國主義,如何奮發圖強、廉潔奉公,後來逐漸發現他們多數是帶著陞官企圖來當兵的。我交了二十個左右的知識青年朋友,最後只剩下黃公略、李燦。他倆加入了光榮的**,當了紅三軍軍長和八軍軍長,為中國人民事業獻出了他們的生命。」
相似的經歷、坦誠的性格和共同的抱負,使黃公略與彭德懷一見如故,結成生死之交。他們形影不離,經常在一起交談對時事政治的看法,相約以救國愛民為宗旨,不做壞事,不貪污腐化,不擾民逞威。黃公略與彭德懷同歲,但一直把飽經風霜的彭德懷視為兄長。
民國時期,湖南為戰亂之地,軍閥湯薌銘、傅良佐、張敬堯、趙恆惕、譚延闓先後通過武力掌握湖南政權,鎮壓革命,搜刮民財,造成三湘大地十室九空,民怨載道。黃公略從湖南政權更迭的現象和自己參加軍閥混戰的感受中,得出一個結論:救國救民,還是要抓軍隊。彭德懷比他的認識更深一層,意識到不僅要抓軍隊,而且還必須有一個嚴密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