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圖書典籍之損失(1)

戰時圖書典籍之損失(1)

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精神成果的東西,就是一個民族長期積累的文化典籍。

歷史上出現的記載文字的典冊,稱為典籍,也稱文獻,它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之意。人類有了文字以後,才能用文字記載知識和經驗,積累文化成果,從事文章和著作的編撰。我國文字起源可上溯到夏代,商代有了記載文字的實物。殷墟甲骨所記載的知識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我國早期文字的主要載體。春秋戰國時期,圖書形製為竹木簡牘。不僅官府藏書,私家藏書也開始出現。宋代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學術的繁榮。記載這些知識體系的文化典籍,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成果,並在民族發展中產生著巨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悠久燦爛的文化,依靠圖書文獻典籍作為主要媒體傳播於域外,對於人類文明的進程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漢籍向日本的傳遞,無論其歷史的久遠,或是規模的宏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僅見的。它構成中日兩國獨特的文化關係。據日本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四世紀,漢籍就傳到日本。漢籍不僅對日本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的發展有影響,而且對於日本社會生活發展的各個層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日本國人喜愛中國文化,吸收和保藏中國圖書典籍,這本無可厚非。然而,近代以來,隨著日本國力的增長,軍國主義愈演愈烈,日本先後單獨或夥同其他列強發動了四次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874年侵台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31年至1945年的侵華戰爭,日本先是依其在中國的強權地位,對中國圖書文獻典籍強行殺價「購買」,如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的大量漢籍,是1907年僅以10萬元的價格而囊括江南的「十萬卷樓」和「守先閣」等處秘藏。進而,又以所謂「庚子賠款」在華購書。而在1931年至1945年的侵華戰爭中,日本侵略軍則公然對中國的圖書文獻典籍進行大規模的破壞和全面洗劫。中國文化典籍遭受空前的劫難,蒙受巨大的損失。

我國戰時損失的各種統計工作,自九一八事變發生不久就著手進行了。戰後國民政府要求各學校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按統一格式填寫上報因日軍破壞而蒙受物質損失的具體情況和確切數據。這些數據都是確實可靠的,戰後也曾向國際社會公布過。本文著重就中國圖書典籍損失數字作一扼要的介紹。

一全面抗戰前的公共圖書損失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4個半月就佔領了整個東北三省。戰火禍及東北的圖書。1931年10月,日軍在哈爾濱市區開槍射擊,黑龍江省立圖書館西庫中彈起火,大火吞沒了整個書庫,許多從關內辛苦徵集得來的珍善本圖書被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日本侵華對文化的破壞:大劫難
上一章下一章

戰時圖書典籍之損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