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僚行騙(1)
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臣僚行騙是最為常見的事實。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很複雜,主要的卻無非是因為臣僚群體地位的特殊引起的。臣僚對君王負責,榮辱興衰乃至身家性命都繫於「今上」一人,「固寵」是第一要義;臣僚又必須管理好治下比自己更小的官僚和「治民」,所以又須「取信」於民;另外,官場「此上彼下」的升遷總在進行,對同僚必須防備,適時進擊,「無毒不丈夫」的信念促使著種種騙術的誕生。臣僚行騙的對象各異,有的是君王,有的是臣僚,有的是黎民百姓。
1.假詔登基
《史記》記載了秦朝趙高和李斯合謀欺騙天下,假詔立秦二世的騙局經過:秦始皇已病得奄奄一息了,於是便寫了一封書信給公子扶蘇,文中說。「我的喪事要在咸陽都城辦理,喪葬也要在咸陽選址辦理。」書信已經封好了,在中車府令趙高處加蓋璽符印時被趙高截留,沒有給使者。七月丙寅之日,始皇在沙丘平台崩駕,丞相李斯因為考慮到皇上駕崩於遙遠的巡遊之地,害怕各位公子為爭奪皇位起內訌,更害怕天下由此大亂,於是秘不發喪,對外封鎖消息,卻將始皇的棺材放在涼車裡,用冰鎮著,始皇寵幸的宦官仍然一起乘車,皇上的飲食仍照一仍其舊,每日定時奉上。群臣百官也仍然像往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官宦則從韞涼車中批准其所奏諸事。惟獨只有公子胡亥、趙高和身旁親信五六個宦官知道皇上已死。趙高曾經教授過胡亥寫字和有關監獄法律方面的知識,故而胡亥很是寵幸他。於是,趙高便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陰謀策劃將秦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書信撕毀,而造假詔書說始皇在沙丘致遺詔給丞相李斯,命令他立公子胡亥為太子,又假造詔書數落公子扶蘇、將軍蒙恬的諸多罪狀,將其賜死……車隊繼續前進,經過井陘抵達九原……車隊回到咸陽后才發喪,太子胡亥繼承皇位,是為秦二世。九月,秦始皇葬於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類似於此的騙術,清代雍正帝也曾採用,也是君臣合謀,假詔登位。
2.王莽嫁女
王莽主謀立漢平帝即位以後,他本人被封為「安漢公」,他為了鞏固權勢,想把女兒嫁給平帝做皇后,便向太後奏請廣選王公列侯的嫡生女入宮,太后聽從了王莽的建議,下令將選后之事交付有關官署辦理,登記人選諸女姓名時,王莽發現其中的女孩多數品德、容貌都在自己女兒之上,心裡很害怕女兒會落選,便心生一計。他故作姿態,欺騙太后說:「臣的女兒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品德,才學也很平平,不應該和其他女子一起競選。」太後由此認為王莽出於至誠,表示謙恭禮讓,主動放棄女兒爭當皇后,於是下了一道詔令:「王莽的女兒放棄了競爭,不要選她了!」這道詔令一出,天下文臣武將、黎民蒼生都認為王莽是真的謙讓,口碑很好。這時,王莽派一批手下遊說地方官吏,帶動庶民百姓紛紛上書:「請選安漢公之女入宮做皇后,母儀天下。」王莽又故意再次向太後上書,表示堅辭,還派出官員到各地勸阻,讓地方官員不要上書勸立女兒立后了,結果上書反而越來越多了。太后不得已,只得把王莽女兒列在被選之列。眾官員又上書,說要立王莽女兒為後,王莽看時機成熟,於是上書說:「請派大臣見臣女一面,空口無憑,眼見為實。」於是太后遣長樂宮少府、宗正、尚書令等大臣前往納彩並面見王氏女兒,事後回奏稱:「安漢公之女品德端正,生有窈窕容貌,應當受大命,繼正統,為天下國母。」元始四年四月,王莽之女被宣布立為皇后。
王莽的這種騙術很高明,局面布置得很大,參與的人數也很多,他的手下心腹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視。
3.安祿山「盡孝」
臣僚對君王一般情況下不敢明目張胆地行騙,更多的表現為「詭辭媚上」,騙君王於「諂言佞行」之中。如唐朝安祿山常裝出一副愚蠢的樣子以掩飾他的奸巧狡詐。有一次,唐太宗命令他去拜見太子,安祿山見了太子並不叩拜,侍從們一旁指點他,說這是太子,理應下拜。安祿山說:「我不懂大唐朝廷的禮儀,請問太子是個多大的官?」玄宗說:「我百年之後要傳位與他。」安祿山於是謝罪說:「臣罪該萬死,我只知陛下而不知太子。」再拜而退。當時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迷戀得唐玄宗不理朝政,安祿山便有心投靠楊貴妃,拜她做了養母。以後安祿山拜見時,總是先拜楊貴妃,后拜皇上,玄宗很奇怪,便問他,安祿山說:「蕃人都是先母而後父」。由此,玄宗認為他視自己與貴妃同生身父母無異,十分高興,哪裡還能識破他篡奪李唐天下的陰謀。
4.謊報軍功
以謊報軍功來騙取封賞的事在中國古代史中屢見不鮮。有時,欺騙隱瞞,甚至顛倒黑白,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南宋末年賈似道專權。一天,宋度宗問他:「襄陽被圍困已三年了,如何是好?」賈似道答道:「元兵已經撤退,陛下是從何處聽得此話的?」度宗是:「是剛才女嬪對我說的。」賈似道詰問之下,知道了其人。後來,賈似道借其他事誣害女嬪,將其賜死。從此,邊關戰事雖然日益吃緊,但再無人向度宗說起。
元朝至治年間,已故將軍李牢山之子曾經暫時任過兵部尚書,跟隨蒙古王爺統兵去討伐郁林州造反的徭族民兵。李某在進軍途中娶了一妾,肆意貪歡,只圖享樂,而不理軍事。後來作戰失敗,兵敗而歸。樞密副使王卜鄰吉台卻上奏朝廷說:「李某人平安徭民之亂,勞苦功高,立有奇功,應當陞官。」這件欺騙君上的事後來被國子監丞宋本戳穿,致使騙術未逞。(《元史·宋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