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兵力估算與選拔

第201章 兵力估算與選拔

關於新型軍隊的建立,蕭軒當然思考過很多。事實求是的說。近代歷史上建立新型軍隊的時候,可沒有太過苛刻的兵源挑選條件。「革命必須自願」也會在戰時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遇到「事有從權」,可是僅僅只靠自己一個了解基本工作方法的人,而不是一大批擁有一定近現代思想意識並掌握足夠方法的人,在建設完全不同新型軍隊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走上什麼樣的彎路。

近代的中國,首先是面臨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庚子戰爭外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事實讓很多人都認識到了中國的國力和列強的差距是多麼的懸殊。如果走正常發展的道路,向著西方式的社會模式邁進,身為落後而弱小國家的中國在沒有不少近代穿越架空那樣可以隨意操作列強態度的金象腿的情況下,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成為一個不掌握氫彈技術也沒有真正大國地位的「富裕國家」。小國寡民式的小幸確與幸福,完全要仰仗西方的鼻息。

如果要成為一個富裕而且強大的國家,那就不可能抱著仇俄反蘇的態度。因為俄國乃至蘇聯是近代歷史上最強有力的西方秩序挑戰者,也是因為自己的弱勢唯一真心希望而且能夠讓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大國的國家。至少不讓自己在挑戰中處於孤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精英都表現出了正常社會不會有的自覺和犧牲精神。

可是在明末,就是後世的一些人也根本沒有意識到此時的東西方差距有多大---當然東西方的差距也確實沒有二十世紀初那麼大。根本就沒有什麼民族危亡意識的情況下誰也不敢保證類似的套路效果會打多少折扣。

如果是這樣,那麼為了保證軍隊建設的效果,乃至建設出一支真正可以和巔峰時代革命軍隊野戰主力相提並論的力量方面,就必須在其他方面精益求精,以遠強之的兵源成分來彌補各方面的不足。

可以慶幸的是,雖然此時京城的防守還處於險象環生的危機之中,力量的對比看起來並不是十分有利。然而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遠遠沒有民國時代革命那樣惡劣。把這個時候晚明的整個東方統治階級賣了,恐怕也搞不出依託五億人口的全面軍閥化外加近代軍事影響傳入帶來的二百萬上千個團的堪戰野戰兵力,並且讓這些野戰兵力還都具備如同抗戰內戰蔣軍及其他軍閥普通部隊那樣三五成級別的傷亡承受力。

中國的古代歷史上,也從來不曾出現過二百萬人普遍堪戰的情況,即便是戰國後期,同一時間段往往也不過那麼一兩個大國的動員兵還算勉強堪戰罷了。

這個時代還沒有無線電,還沒有清朝的時候人口擴散,李自成率領幾千精兵可以安心的在深山老林里練兵,神出鬼沒的想打哪兒就打哪兒。而在航空兵偵查、有線電報網、軍用團以內的無線電廣泛普及的「黃金十年」這根本都是無法想象的。

蕭軒也曾經大致的以歷史上的戰例乃至自己了解過的一些情況認真的推算過:從有關的一些戰鬥詳報和一些大拿提供的軍史資料來看,就算武器配置差距不大,蘇區時代的一般革命軍隊野戰力量相比普通蔣軍及二流軍閥也應該有五倍左右的彈藥火力差距。解放戰爭才因為種種原因縮小到對手一半左右的炮彈或火力。如果不是擴軍發展中的兌水部隊和對方碰,而是真正合格的野戰主力,一倍兵力可以和七倍兵力的對手勢均力敵,如蘇中七戰七捷或鄂豫皖第三次反圍剿,最差,也是一倍兵力可以和三倍兵力的敵手勢均力敵。如豫中之戰前的華東。如果自身在武器裝備火力方面不僅沒有劣勢,反而相比對方的平均線佔有一定上風,那麼原本集中三倍兵力才能打的殲滅戰會變成一半或者更少的兵力就能打了。戰略上以一敵七就會變成以一敵三十五,如果在訓練和武裝上相比對方的平均線佔有很大優勢。以一敵百也不是不可能。這樣算起來,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團規模的革命化軍隊,足夠在這個時候的東方起到足夠的戰略作用了。如果有五千精兵,橫掃天下都成為了最重要的資本。在這個年代,這其實也並非如何的匪夷所思或不可能。十七世紀的古斯塔夫核心精銳不過幾千精銳步兵而已,而縱橫東歐的波立聯邦所依靠的波蘭翼騎兵也不過幾十個核心聯隊四五千左右總人數而已。一破幾十到百級別的戰例雖然罕見,但也並非完全不存在。

當然,這些都是以理想化的情況來估計。為了在不算太長的時間內達到精益求精的至少營團規模的革命化新型軍隊。在兵源的選拔準備方面蕭軒當然也做了很多工作。僅僅是山東過來的那些新移民中,就有幾萬份思想彙報讓數千人的教導旅官兵中的千餘骨幹們花費了不少時間才完成了多個層次的甄別。最終從家庭出身、身體狀況、個人經歷選拔出了要求最為苛刻的一百名「種子新兵」

這一百名「種子新兵」不僅要求喪父喪母沒有太大的家族牽絆,還必須有過嚴重的個人不良經歷,正所謂「苦大仇深」。在社會矛盾遠比民國突出的多的晚明,最不缺少的就是這種根紅苗正、苦大仇深的人了。因此僅僅是這些標準也不夠,還必須在身體上也沒有太大毛病,並且在之前的作戰中也表現比較突出才行。同時,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省時間,不花費太大時間浪費在掃盲上,這些人還都必須是之前的「拼音掃盲」中成果比較鞏固的人。這幾個條件累乘起來,也的確達到了「千里挑一」的效果。選拔出了一百名疾病叢生的駐印軍都未必能夠相提並論的一百三十名骨幹兵源,新式軍隊的建設也就這樣走上了正軌。。。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中興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末中興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201章 兵力估算與選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