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滿州表裡(七)
當瀋陽城的第一聲爆炸開始響起的時候,處於在中蘇對峙一線的滿洲里此時已經完全的成為了一片火海,從蘇聯方向打來的炮火整個的覆蓋了這座邊境小鎮。滿洲里並不大,這座小而幽靜的邊境小鎮,滿打滿算下來,人口才4萬人左右,小鎮之小當地有則戲說:「抽根煙就可以從東走到西了,嗑把瓜子就可以從南走到北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滿洲里」並是這片土地最初的名字。1896年6月3日為了抵禦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蠶食政策。滿清帝國最後的肱股之臣—李鴻章在莫斯科與沙皇俄國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的《中俄密約》。條約之中以「中國允於(沙俄)在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的主權出賣,換取了「日本如侵佔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的「准軍事同盟」的建立。
急於在中國東北地區舒張自身勢力的沙俄帝國迅速完成了對這條鐵路的全線勘測,在1年之後的1897年8月28日,在中國小綏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今屬黑龍江省東寧縣)舉行了開工典禮。全部工程以哈爾濱為中心,為東、西、南部三線,由6個地方開始相向施工。而其中中東鐵路西線的最西端與俄國西伯利亞鐵路伸出的蓋達洛夫斯卡亞支線相銜接的地方,被當地的蒙古族牧民稱為「霍勒金布拉格」—「霍勒金」是譯音,漢語也寫作「霍爾津」,為旺盛的意思;「布拉格」漢語意為「泉水」。旺盛的泉水噴涌匯成河流即霍爾津河,也就今天滿洲里人們習慣說的小北河。
不過俄羅斯人並不喜歡這個名字,在中東鐵路西線建成之後,他們將這個進入中國境內的第一個車站稱為「滿洲里」以表示從這裡沙俄的軍列便可以正式駛入被稱為「滿洲」的中國東北地區。而隨著鐵路的貫通,曾經中轉與外蒙的中俄貿易逐漸轉向滿洲里地區,1907年,滿洲里正式開設商埠,從此昔日平靜的小尤沿山之下便成為來自中、俄兩國,甚至來自日本、朝鮮、中亞、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商賈雲集之地。
僅在開埠當年滿洲里入境的俄國貨物就達6573萬盧布。而一年之後在滿洲里道北頭道街車站北側正式建立了隸屬哈爾濱總海關的滿洲里分關,當年徵收關稅銀10萬餘兩。而也正是由於這條意味著財富和戰略用途的鐵路的存在,滿洲里這座新興的貿易都市曾四度被攻佔,幾度被分裂出祖國的疆域。
第一次是在1911年l2月16日,在沙俄的策動下,外蒙古地區借中國國內辛亥革命之機宣布「獨立」。沙俄在策動外**立的同時,也煽動呼倫貝爾草原的蒙古貴族—額魯特總管盛福和新巴爾虎右翼總管車和扎等人響應外**立,脫離中國。沙俄駐海拉爾領事館領事吳薩蒂夫更赤膊上陣,直接出面,陰謀策劃了這次"獨立"運動。更讓沙俄駐軍偽裝成蒙古軍隊,同數百名蒙古兵從滿洲里鐵路附屬地內的俄國拌子廠出發,從東邊攻打當時被稱為「臚濱府」的滿洲里中**隊和政府機關。最終當時統治中國的北洋政府為防止事態擴大,引起中俄商國更大的武裝衝突,便命令「臚濱府」地區的駐軍撤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獨立」后,沙俄控制了盛福傀壘政權,攫取了各種特權,沙俄商人和資本家蜂湧而入,瘋狂掠奪呼倫貝爾的自然資源。由沙俄駐海拉爾領事館領事吳薩蒂夫出面,同「自治政府」訂立了50多項伐木、採礦、開墾、漁業等合同,僅呼倫湖地區漁業合同就有40多項,其中捕魚期限多為10年以上。大量水產品和扎賚諾爾的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往俄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俄帝國為了補充戰爭巨大的物資消耗,很多為沙俄政府購買物品的商人紛紛從國內湧入滿洲里,壟斷了這一地區的肉類、魚類、飼草、糧食、皮革皮毛的收購,使滿洲里地區的工商業迅速發展起來,俄國人口一躍為9000人。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能維持太久,隨著沙俄帝國戰敗垮台,中國政府開始全面收回中東鐵路各種權利的機會。1917年11月底,中**警開始進入哈爾濱道里原中東鐵路管轄區巡邏。中國政府又從吉林、黑龍江兩省陸續調兵在哈爾濱和中東鐵路沿線布防,並先後成立了中東鐵路警備司令部。滿洲里也進駐中國護路軍一個師團,設立了哈滿護路軍司令部。失去了靠山的呼倫貝爾的蒙古貴族也只能宣布取消「自治」。
但是隨著由日本扶植的白俄勢力謝苗諾夫、霍爾瓦特所建立的「遠東政府」的覆滅,紅色蘇聯重新掌握了遠東地區。本應平靜的呼倫貝爾草原再度板蕩起來。先是受自從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響,1928年7月,以郭道甫為首的呼倫貝爾青年黨乘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機,以中蒙邊界地帶的罕達蓋為根據地,煽動蒙、旗民眾用武裝鬥爭爭取實現呼倫貝爾自治,並兵分三路擬奪取興安嶺、海拉爾和滿洲里,一時恬靜的呼倫貝爾草原又籠罩著一片戰火。
但東路在攻取烏奴耳時,就被齊齊哈爾趕來的中國東北軍擊潰,中路也受天折。西路擬攻取嵯崗站後進擊滿洲里,但被哈滿護路軍司令梁忠甲將軍率軍擊潰。隨後張學良派大軍入呼倫貝爾鎮壓及實行政治招撫,使這次獨立事件迅速平息,最終滿洲里地區免受了戰火的洗劫。
但當善良的人們正在為呼倫貝爾青年黨暴動的戰火沒有燒到滿洲里而暗自慶幸之時,1929年7月,蘇聯卻借口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挑起了武裝衝突,戰火迅速在滿洲里燃燒起來。蘇聯調遠東特別集團軍后貝加爾集群的部隊,集結在滿洲里、扎賚諾爾一帶蘇方邊境線上。其編成中有第21、第35和第36步兵師,以及第5獨立騎兵旅等支援部隊,由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加倫將軍指揮。當時,中**隊在滿洲里和扎賚諾爾地區則為東北陸軍步兵第15旅和第17旅兩旅士兵。其中第17旅中將旅長韓光第率部防守扎賚諾爾一線,哈滿護路軍司令、第15旅中將旅長梁忠甲率部防守滿洲里一線。
1929年7月28日上午,蘇聯方面出動步兵一個團、裝甲車3輛、步兵炮4門,對滿洲里西十八里小姑割斷了通往滿洲里的電線,勒令中**警撤退開始,在隨後的4個月里雙方的邊境摩擦不斷加劇,最終在11月16日夜演變為全面衝突。裝備優良的蘇聯軍隊在戰機、坦克和野戰炮的配合下向滿洲里地區展開攻擊。蘇聯炮兵開到無隱蔽陣地,用直接瞄準射擊和發射榴霰彈為騎兵開路,騎兵殺入中**隊的戰鬥隊列,狂殺敵砍,最終令無數中國士兵橫屍雪原。
11月18日夜,蘇軍攻佔扎賚諾爾。蘇軍飛機連日不斷地向滿洲里市街投擲炸彈,炸毀司令部、電台及大量民宅,兩軍血戰四晝三夜。東北軍激戰數日,人疲彈缺,更因扎賚諾爾失陷,後路斷絕,援軍無望,中**隊在腹背受敵的情況傷亡官兵2000多人。不得不通過日本領事斡旋,與蘇軍議和。旅長梁忠甲以下6700餘名官兵被解除武裝,於11月24日被押往蘇境。蘇聯軍隊完全控制了滿洲里之後,即設立了總司令部及衛戍司令部,在火車站設立了政治探訪局,直到國民黨政府被迫講和,於12月簽訂了《伯力議定書》,中東鐵路又恢復中蘇共管的原狀。駐滿洲里蘇軍才於1930年1月2日撤退。
而第三次滿州里被佔領則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蹂躪之下,滿洲里和東三省的其他城市一樣未能倖免。雖然東北軍愛國將領蘇炳文曾在這裡領導了著名的「海滿抗戰」,但是最終還是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被迫放棄滿洲里退入蘇聯境內。直到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滿洲里的日偽統治才告終結。
滿洲里這樣的邊境小城卻頻頻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其關鍵所在還是直接催生它的鐵路幹線的存在,在機械化兵團作戰的今天,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草原已經不再是騎兵馳騁的天堂,龐大的裝甲集群背後必須有完備的後勤系統的支持,而脫離了鐵路幹線的支持,這些鐵甲猛獸將步履蹣跚。因此恰恰是這個小鎮,卻是整個中蘇對峙線的最為要緊的卡口之一,也是對峙的最前線之一。當年中蘇關係交惡之後,中央便開始一直努力打造邊防一線的築壘體系,尤其是滿洲里這樣的重要關口區,更是整個中蘇邊境防禦區域的重中之重。
1964年9月11日,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和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在對華北地區進行了實地勘察。正式提出了邊境防禦築壘化的要求。而在這之後,總參謀部正式對華北、東北、西北-三北地區的國防工程作了具體的部署。而根據這一部署,北京、瀋陽、蘭州、新疆等軍區從此開始擔負起了進行『三北』地區國防工程建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