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文壇是個屁(加更送上)
?「呦呦呦呦呦,聽這口氣,簡直和我高中姓高的那個校長一模一樣啊,明面上道貌岸然,背地裡男盜女娼;每星期周一升國旗講話那叫一個正氣,回到辦公室就時不時把學校長得漂亮的老師叫進去關起門來不知道幹啥。」
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們對這些說教厭煩到了極點,人家陳俞安明明就只是對孫雲曉的虛假故事進行反駁而已,為什麼你們就扯到我們一代人的頭上來了?這和孫雲曉當初罵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有什麼區別?
而且寫這些文章的人的道德水準未必就無可指摘,當下就有人指出了某位老資格當初干過的陰損事兒,「那誰誰婚後出軌學生,那誰誰拉幫結派打擊異己,要說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漸漸變差了,我看都是他們的原因吧?這樣的人又能起到多好的表率作用?」
「是啊,我們這一代人,年紀最大的也才剛讀大學不久而已?還沒有正式走上社會呢?要說我們敗壞了社會風氣?還要臉不要臉啊?我可不沒唾面自乾的涵養,我得寫幾篇文章懟他們去。」新一代的作家們也打算反擊了。
「可是,我們的文章有媒體願意刊登么?不管他們是啥樣的人,現在媒體渠道可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啊?」有人擔心的問道,那些報紙雜誌的編輯審稿大都和這些作家是一代人,立場天然站在他們這邊。
「不要緊,報刊雜誌追求的是銷量和影響力,要是只刊登一方的言論,這場爭論就沒辦法持續下去,沒了這個噱頭,他們還怎麼提升銷量?」有人列出了剛收集到的數據,自從這場爭論開啟之後,許多報刊雜誌的銷量都往上竄了一大截。
「沒人會和自己的獎金過不去,就算他們看咱們不順眼,也得硬著頭皮把咱們的文章刊登上去;再說了,不是還有《萌芽》么?只要《萌芽》下一期發上幾篇咱們的文章,其它報刊雜誌看到《萌芽》的銷量,肯定會動心。」
截止到現在為止,這一期的《萌芽》銷量已經突破了十萬冊,而且第二次加印也在準備之中,另外,陳俞安這篇文章也被轉載到很多媒體,但凡是刊登了文章的報刊雜誌,銷量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上揚。
轉載也是需要給原作者稿費的,靠著這些媒體的轉載,陳俞安收穫了比《萌芽》還多上數倍的稿費,起碼去魔都的飛機票不用發愁了。
不少手快的作家很快就寫出了駁斥的文章發往自己熟悉的媒體,他們還在榕樹下貼出了文章片段,引得圍觀的網友一片叫好。
叫好之後,也有人產生了疑惑,怎麼光看著其它作家發文駁斥了,陳俞安怎麼還不見動靜?這次的風波可是因為他而起的啊?
不少人都知道陳俞安在榕樹下的賬號,當即就有人發帖子、發私信、發郵件來詢問陳俞安,陳俞安也很快就給出了回復。
「新文章已經寫好發出去了,而且也通過了審核,過兩天你們就可以在XX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了。」下一期的《萌芽》還要等到下個月才會和讀者見面,在這上面回復時間就太晚了。
好在最近有不少人委託付星給他發郵件約稿,陳俞安就從其中選了個影響力比較大的、稿費給得比較多的雜誌,將自己駁斥的文章發了過去。
「好,明天我就去報刊亭下定金,讓老闆給我留一份;對了,能不能稍微透露點文章的內容啊?」這夥人有點等不及了。
「全文肯定是沒辦法都發出來的,不過文章的題目還有節選可以給你們看。」陳俞安很快在榕樹下貼了出來,大傢伙兒一看這篇文章的題目,頓時樂了,只見題目赫然是這樣寫的——《文壇是個屁,誰也別裝逼》。
嗯,沒錯,他抄襲了韓涵日後在「韓白大戰」中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既然要炒作,那就不妨炒得更熱鬧一些,這個題目雖然有些粗俗,話題性卻是十足,光看這十個字,一個桀驁不馴的叛逆少年形象就躍然紙上。
「這題目牛逼!光看這個題目,我就可以想象那些老頭子的臉色有多難看了!」一看回復人,好像是韓涵的賬號,陳俞安有些汗顏,哎呀,不好意思,搶了你的成果。
不過這篇文章的正文和韓涵日後那篇還是有所區別的,畢竟陳俞安也只記得這個標題,正文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但核心意思卻是一致的,書賣的好不好,和文學不文學沒多大關係;比如那篇最有名的駁斥長文,行文羅嗦,觀點重複,很沒有靈氣和文采,要不是憋著想說兩句,真是沒耐心看完這樣水平的文字。
所以,可以想象,他要寫一小說,勢必要花去一萬字描寫一棵樹,小說賣不好,肯定又要覺得這年代閱讀風氣出了問題,絕對是拉不出屎怪地球沒引力。
還有文壇又算得了什麼?說得好聽點就是和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不高興就不帶你玩了;不好聽點就是佔個山頭開山立櫃,然後大傢伙兒排座次喝酒吃肉,要想進來就得先送上投名狀,簡直和土匪一樣......
這些人遇到真正武藝高強的大俠,都是被碾壓的命。
「我剛還覺得我正在寫的文章是不是過於刺激了,那知道和楊威利的一比還差得遠啊!這樣的文章才叫帶勁,不說了,我把我的稿子都刪了重新寫去;他們都這麼欺負咱們了,咱們的駁斥也不能太溫文爾雅。」受他的影響,很多人都修改了自己的文風,拿出了更具戰鬥力的文章。
數日後,陳俞安的新文章如期出現在雜誌上,這篇文章就好像一記重鎚,狠狠地敲在那些老一輩的胸口,錘得他們差點喘不過氣來。
好在這些人也是大風大浪里過來的,總算沒出什麼事兒,他們帶著怒氣飛快地寫就一堆批評的文章發往媒體。
而這時候,年輕人的反擊文章也刊登出來,這場罵戰正式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