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雜記1
釣魚雜記
1.鯊魚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世界上有幾種鯊魚?
約有380種鯊魚。約有27種會攻擊人類,有12種可能會攻擊人類,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可能具有危險性。
鯊魚的骨架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
鯊魚有甚麼樣的體型?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魚類,長成後身長可達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它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重量還不到一磅。
*世界最大的魚是鯨鯊。它可長達18公尺,重達40000公斤。所幸它們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否則,人類可就有難了!
鯊魚必須不停游泳,讓水通過鰓,否則就會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它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沉。為了減輕在水中的重量,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鯊魚除了具有人類的五種感覺器官,還有其它的器官。
鯊魚最敏銳的器官是嗅覺,它們能聞出數哩外的血液等極細微的物質,並追蹤出來源。它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借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它們還可借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的一生中可以生出數千顆牙齒。
*鯊魚的牙齒*
很多鯊魚包括大白鯊,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只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便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等鯊魚則會更換整排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如此一來,鯊魚不但能僅僅咬住獵物,也能有效的將它們鋸碎。
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
由於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它可以將上顎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獵物,有時甚至能將獵物一口吞下。
成為鯊魚主食的海豹
鯊魚大多以腐肉為生。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它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大白鯊是個擅長偽裝的掠食者。
大白鯊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它鯊魚那麼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能出其不意。它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en很明亮,它們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它從下方來襲時,由於它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它發動攻擊食才會被發現。它很少從上方攻擊,但它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
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臟。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8億年,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人稱海洋「獵手」。
2.海魚(詳見釣魚檔案)
3.淡水魚(詳見釣魚檔案)
4.鱷魚
鱷目(rdili)所有爬蟲類動物的統稱。通常為體形巨大、笨重的爬行動物,外表上和蜥蜴稍類似,屬肉食性動物。鱷強而有力,長有許多錐形齒,腿短,有爪,趾間有蹼。尾長且厚重,皮厚帶有鱗甲。目前公認鱷的品種共23種。
本群之所以引起特別關注乃因其在進化史上的地位:鱷是現存生物中與史前時代似恐龍的爬蟲類動物相聯結的最後紐帶。同時,鱷又是鳥類現存的最近親緣種。大量的各種鱷化石已被發現;4個亞目中有3個已經絕滅。根據這些廣泛的化石紀錄,有可能建立起鱷和其他脊椎動物間的明確關係。
外形特徵
鱷魚,一般指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鱷目rdyli類的動物。代表性主體鱷魚——灣鱷,是鱷形目鱷科的1種,又稱灣鱷或海鱷。分佈於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全長6~7米,重約1噸,最長達10米,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生活
尼羅鱷(rdiluniliu)
在海灣里或遠渡大海。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它是在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約兩億年以前)由兩棲類進化而來,延續至今仍是半水生性兇猛的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恐龍的滅絕不管是環境的影響,還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鱷魚的存在證明了它生命的強有力。
鱷魚不是魚,屬脊椎動物爬行蟲綱,是祖龍現存唯一的後代。它入水能游,登陸能爬,體胖力大,被稱為「爬蟲類之王」。它以肺呼吸,由於體內氨基酸鏈的結構,使之供氧儲氧能力較強,因而具有長壽的特徵。一般鱷魚平均壽命高達150歲,是爬行動物中壽命很長的。(烏龜平均壽命152,是最長的)
據考古發現鱷魚最大體長達12米重約10噸,但大部分種類鱷魚平均體長約6米重約1噸,主要以魚類、水禽、野兔、蛙等為食,屬肉食性動物。
分佈範圍
鱷魚屬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鱷魚科屬很多,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餘種,其性情大都兇猛暴戾,喜食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噬殺人畜。
生活環境
棲息在淡、海水中,(是河灣和海灣交叉口處).鱷魚除少數生活在溫帶地區外,大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灘中。它臉長、嘴長,有所謂「世上之王,莫如鱷魚」之說。鱷魚富有觀賞價值。鱷魚還具多種藥用保健功效。鱷魚也是名貴食用佳肴。由於它全身寶,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展鱷魚養殖業。
生活習性
鱷魚(rdile)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為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唯一水中或水陸的獵食者及清道
夫。屬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其性情大都兇猛暴戾,喜食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噬殺人畜.據記載,世界上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餘種,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較有名的品種.我國目前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是廣州市番禺養殖場,該場佔地面積近70公頃,擁有灣鱷,邏羅鱷,揚子鱷,南美短吻鱷等鱷魚近10萬條.
淚腺,中國漢代始知南方有鱷,唐宋迭有記載,明清以來偶見於沿海島嶼。俗話說「鱷魚的眼淚」,其實倒真是不假。鱷魚真的會流眼淚,只不過那並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多餘的鹽分……鱷魚腎臟的排泄功能很不完善,體內多餘的鹽分,要靠一種特殊的鹽腺來排泄。鱷魚的鹽腺正好位於眼睛附近。除鱷魚外,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都有類似的鹽腺。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海水中多餘的鹽分去掉,從而得到淡水。所以,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生長繁殖
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距海6萬米以上)它們用尾巴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直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每巢有白色硬殼卵50枚左右,大小約80×55毫米;母鱷魚守候在巢側,時時甩尾巴洒水濕巢,保持30~33溫度,75~90天孵化;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長到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公斤。
鱷魚兇猛不馴。成年鱷魚經常在水下,只有眼鼻露出水面。它們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明亮。幼鱷則帶紅光。鱷魚5~6月交配,連續數小時,而受精僅1~2分鐘;7~8月產卵。雄鱷獨佔領域,驅斗闖入者,一雄率擁群雌。常食魚、蛙、蝦、蟹,也吃小鱷、龜、鱉。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
適應性
鱷魚之所以存活了1億年至今是因為它大概是迄今為止對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的動物,它對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頭部進化精巧,在狩獵時可保證僅眼耳鼻露出水面,極大地保持了隱蔽性
2在爬行動物中擁有難以置信的發達心臟,為4心房,正常爬行動物只為3心房,接近哺乳動物水平
3心臟能在捕獵時將大部分富氧血液運送到尾部和頭部,極大增強了爆發力
4大腦進化出了大腦皮層,因此其智商可能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
5肝臟可在腹腔中前後移動以調節身體重心
種群現狀
01.印度食魚鱷:處於滅絕的邊緣。在印度的養殖場中還有一定數量,在動物園中繁殖紀錄很少。
02.馬來鱷:馬來鱷屬於瀕危動物,在泰國的養殖場和美國的布朗克斯動物園、邁阿密動物園能成功繁殖。
03.奧里諾科鱷:奧里諾科鱷在動物園沒有繁殖過,但在有些私人養殖場中可以繁殖。
04.美洲鱷:美洲鱷在美洲的鱷亞科中是分佈最廣泛、數量較多的,但仍然屬瀕危物種。
05.古巴鱷:古巴鱷是受政府法律保護的瀕危物種,在美國的一些動物園和美國和古巴的養殖場中可以繁殖。
06.莫瑞雷鱷:莫瑞雷鱷雖然受到法律保護,但仍然被廣泛偷獵,是瀕危物種。莫瑞雷鱷目前在一些動物園中已經繁殖成功。
07.尼羅鱷:尼羅鱷的不同種群有些被列為瀕危,有些列為易危。
08.非洲長吻鱷:非洲長吻鱷是瀕危物種,在美國邁阿密動物園繁殖成功。
09.沼澤鱷:沼澤鱷是易危物種,在印度的動物園有較多數量繁殖。
10.新幾內亞鱷:新幾內亞鱷目前數量尚多,屬於易危物種,在養殖場中可以繁殖。
11.菲律賓鱷:菲律賓鱷是瀕危物種,在野外僅百隻左右。
12.暹羅鱷/泰國鱷:泰國鱷在野外可能已經滅絕,但是人工飼養的數量還比較多,可以與灣鱷雜交。
13.灣鱷:灣鱷雖然分佈廣泛,但是由於鱷魚皮貿易的影響,受到嚴重威脅,被列為瀕危物種,同時也被廣泛飼養,在很多動物園和養殖場都可以繁殖。
14.澳洲淡水鱷/強森鱷:澳洲淡水鱷雖然也受到偷獵的威脅,但是受到的保護比較嚴格,屬於易危物種,養殖場也有大量繁殖。
15.非洲侏儒鱷:列為中等受危或瀕危物種。雖然在人工養殖下可以繁殖,但是尚沒有建立養殖場。
16.密西西比鱷:密西西比鱷目前數量有所增長,同時有大量人工養殖,總數已經達到一百萬隻,不再屬於受威脅物種。
17.揚子鱷:揚子鱷屬瀕危物種,野外僅存數百隻,但是人工養殖數量尚多,除中國外,美國布朗克斯動物園等一些動物園和養殖場也繁殖成功。
18.眼鏡凱門鱷:眼鏡凱門鱷的兩個亞種被列為瀕危,其他被列為易危,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人工繁殖,而在美國佛羅里達一些原本作為寵物引進的個體逃逸后可以在公園甚至排水溝中形成小規模種群。
19.寬吻凱門鱷:寬吻凱門鱷的棲息地是南美洲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比較嚴重,屬於瀕危物種。
20.巴拉圭凱門鱷:有學者則認為該種是眼鏡凱門鱷的亞種。
21.盾吻古鱷:盾吻古鱷的皮膚不適合利用,使其現存的數量還比較多,不屬於受威脅物種。
22.錐吻古鱷:與盾吻古鱷一樣,錐吻古鱷的皮膚不適合利用,因而現存的數量還比較多,不屬於受威脅物種。
23.黑凱門鱷:黑鱷由於捕食家畜,常被當地人捕殺,雖然被法律所保護,但是仍然屬於瀕危物種。
保護級別
灣鱷、眼鏡凱門鱷、尼羅鱷、非洲長吻鱷、菲律賓鱷、非洲侏儒鱷、揚子鱷、寬吻凱門鱷、黑凱門鱷,暹羅鱷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是國際性重要保護物種,被《華盛頓公約》ITE(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名單,屬瀕臨滅絕物種。
歷史記載
鱷魚在我國古代已有記載,《禮記》中叫是一種鱷魚,后,唐代韓愈因鱷魚之患作《祭鱷魚文》如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更是將鱷魚歸入藥性,「鱗部-鱷魚-釋名:土龍。」並將藥性定為:「『主治:心腹症瘕』『濕氣邪氣』」無疑表明了鱷魚在人類生活的作用,近代更是以鱷魚皮革製作奢侈品而顯示其價值。
人們的心目中,鱷魚就是「惡魚」。一提到鱷魚,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齒,全身堅硬的盔甲,時刻準備吃人的神態。它的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鱷魚長這副模樣就是為了吃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再兇猛的動物見了它也只能以守為攻主動避讓,絕不敢輕易招惹它。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裡,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日趨多樣化,大到5米長,小的不足1米,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
建立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在今天的各大陸之間,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1億6千5百萬年前,非洲大陸最早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
奇妙的孵化
鱷魚的卵是利用太陽熱和雜草受濕發酵的熱量進行孵化的。幼鱷的性別由孵化的溫度決定,但母鱷會平衡所產兒女的比例。它們會把所有的巢建在溫度較高的向陽坡,有的巢建在溫度較低的低凹遮蔽處。
同名品牌
品牌介紹:
在國際市場眾多的服裝品牌中,將一第張嘴的鱷魚綉在上衣左胸前的服裝最引人注目,雖然其售價不菲,但相當**,它行銷世界80個國家,每年銷量約2500萬套(件)。
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法國網球名將RENE.LATE以堅韌的毅力和高超的球藝,在一次國際錦標賽中擊敗當時稱雄世界的美國選手,為法國第一次取得這個項目的桂冠。LATE的傑出表現和成功,使富於民族感的法國民眾如痴如狂般崇拜。
LATE在球場上以「如鱷魚般咬住不放」的頑強精神戰勝對手,人們崇拜得把他封以「鱷魚」的綽號。LATE在賽場上慣於穿著「網眼織法」的運動衣,那些崇拜者也把他的服式視為仿效目標。
1933年,LATE退出體壇。他將大眾對他的崇拜視為創業的機遇,決定成立LATE公司,以「鱷魚」為商標,綉在「網眼織法」的運動衣上,進行大批量生產投入市場。在產品上市前,他以當時其擊敗美國網球選手的照片大做廣告。由於受「嚮往成功」、「崇拜名將」的心理影響,這種服裝一上市,人們便爭相購買。
鱷魚牌運動服裝能風行全法國,並非全靠LATE本人的名氣。他知道,靠「名氣」不能持久,他決意在產品本身做文章。
首先,他憑著自己長期運動的經驗,知道運動員穿的服裝一定要吸汗能力強,有強韌的伸縮性,柔和舒適,使運動員在劇烈的運動中毫無拘束感。他請教了紡織專家和工程師,決定使用最好的棉紗,並以專利的「雙線雙眼特殊針織法」織成,整個製作和處理過程十分科學,無論是手洗或機洗均不會變形或褪色。這一招使該牌子變得更響了。
LATE意識到,一種服裝只靠運動員穿著,那麼銷量是極為有限的,從創始那天起,公司便盯著眾多的崇拜者。他的企業大規模投入生產前,就主動出擊,十面出兵,做鷹犬獵食、蜜蜂尋花式的經營工作。他把運動服裝擴展至男性、女性和兒童都能穿著,成為所謂「全家福系列」。在推銷戰術上,採取多種渠道,貨暢其流,在國內外建立廣闊的銷售網路,形成全面營銷策略。
5.港口魚
(詳見釣魚檔案)
6.毒魚
沒什麼魚比魨類的毒了。
毒魚可分為有毒腺的魚類和有毒魚類,前者又可稱為棘毒魚類。
世界上最毒的棘毒魚類是毒鮋科魚類.它們相貌醜陋但色彩艷麗,是愛打扮的醜八怪.生活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水域中.其中最危險的要算毒鮋(ynneirrid),它有一個很大的毒腺,通過其背部的13根聳立的背棘來放毒,使受害者在第二呼吸系統,所以它在離水情況下,還能存活10小時以上.它那堅韌的刺能刺穿膠鞋底和皮膚.但儘管如此,鮋魚也有它們的天敵,成魚有時會被魟魚吞吃掉,幼魚則常成為大海螺的美餐.
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魚要算紋腹叉鼻魨(Arrniidu)。1774年有位詹姆斯。庫克的船長在他的航海日記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那天他的助手從當地土人那兒買了條魚,樣子有些象翻車魚,腦袋又大又長又醜陋,由於時間很晚了,所以只做了魚肝和魚子嘗嘗,但在早晨3點就發生了中毒癥狀,頭昏腦漲,四肢麻木,另有一頭豬則因吃了魚內臟而死亡。這就是一次世界上最毒的有毒魚--紋腹叉鼻魨中毒的記載。這種魚分佈於紅海和印度,太平洋海域,它的卵巢,肝,腸,皮膚,骨甚至血液中都含有一種神經毒素--魨毒素。研究人員還發現:魨毒素的毒力與生殖腺活性密切相關,在繁殖季節前達到高峰。如果在這個季節中不慎吃了這種魚,2小時內就可能死亡。魨中毒或稱河豚中毒是海洋生物中毒中最劇烈的一種。
7.翻車豚
翻車魚學名翻車豚,體高側扁,頭很小,吻圓鈍。背鰭與臀鰭均為尖刀形,無腹鰭,鰭短小,圓形,尾鰭消失。背部為灰褐色,兩側為灰銀色,腹部白色。
別名:英美地區稱enunfi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德國人稱會游泳的頭、日本人稱曼波、台灣話叫魚過。翻車魚的拉丁名字叫做mlml,意思是millne(重擔)。而翻車魚英文為unfi,則可能與它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習性有關,因此又有人叫它「太陽魚」。另外,其日文為nb,也就是現在台灣將它定名的」曼波魚」。在台灣花蓮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產地:翻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
特徵: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頭小、嘴小,尾鰭也退化無尾柄,很短;沒有腹鰭,但背鰭與臀鰭發達,且相對較高。體側呈灰褐色、腹側則呈銀灰色。翻車魚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樣。因此,它的普通名稱也叫頭魚。
特殊習性:常飄浮到水面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隨黑潮洄遊靠岸,嗜食水母。
繁衍:翻車魚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它魚類、海獸吃掉。而它不致於滅絕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三億個卵,在海洋中堪稱是最會生產的魚類。
其它:翻車魚主要是靠背鰭及臀鰭擺動來前進,所以游泳技術不佳且速度緩慢,很容易被定置漁網捕獲。它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遊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
翻車魚游泳速度較快,當天氣較好時,它會將背鰭露出水面作風帆隨水漂流;天氣變壞時,就會側扁身子平浮於水面,以背鰭和臀鰭划水並控制方向,還可用背鰭在海中翻筋斗而潛入海底。
翻車魚個體較大,最大體長3~5米。它食性很雜既食魚類、蛇類,也食海藻、頭足類軟體動物及浮遊性甲殼類等。翻車魚數量不多,但其產卵量卻極多,一般魚類產卵量幾百萬粒而它卻能產3億粒卵。因其卵為浮性卵,易被別的魚類吞食所以成活數量很少。
翻車魚經濟價值較高,除了作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食用魚類。它骨多肉少剝皮后魚肉約為體重的1/10,但其肉質鮮美,色白,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比著名的娼魚和帶魚還高。翻車魚的腸子也很昂貴台灣有道名菜&qu;妙龍湯&qu;就是以此作為主料食之既脆又香令人胃口大開。此外,魚皮亦大有用途是熬制明膠或魚油的原料可作精密儀器、機械的潤滑劑。魚肝可制魚肝油和盒用氫化油等。
青鯊:
亦稱大青鯊(grebluer)。
真鯊科(rrinide)魚類,學名Prineglu。數量多,見於從暖溫帶到熱帶的所有海洋。體深藍色,與純白色的腹部對比鮮明。體細長,吻尖,牙具鋸齒緣,胸鰭細長。最大體長約4公尺(12呎)。主要以魚為食,但也食腐肉,有時長時間地追蹤船隻。能迅速出現在被屠殺的鯨身邊,貪婪地掠食其屍體。一般認為大青鯊有傷人的危險。
原產泰國、馬拉西亞等地。體長30-50m,尖梭形。體青灰色,背鰭黃色有黑邊,腹鰭、臀鰭黑色,尾鰭深叉形,黃色有黑邊。遊動迅速,搶食積極。飼養水溫22-26,水質要求不嚴。餌料有小魚、冰凍魚肉、水蚯蚓等,容易飼養。
大白鯊:
大白鯊屬鯖鯊科(Iuride,或稱鼠鯊科〔Lmnide〕)大型進攻性鯊魚,學名為rrdnrri。被認為較其他鯊類對人更有危害性,又稱食人鯊、白死鯊。分佈於各大洋熱帶及溫帶區,一般生活在開放洋區,但常會進入內陸水域。因有時會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對游泳、潛水、衝浪的人,甚至小型船隻進行致命的攻擊而惡名昭彰。食量大,食物包括魚類、海龜、海鳥、海獅、海船上所棄雜物等。
白鯊身體碩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鋸齒緣,呈三角形。它的危險性在於其體大且具攻擊性。其標本重3,300公斤(7,300磅),身長約6.4公尺(21呎)。鯊的身長最長約可達11公尺(36呎)。一般體灰色、淡藍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體色界限分明,體型大者色較淡。
大白鯊所享有的盛名和威名舉世無雙。作為大型的海洋肉食動物之一,大白鯊有著獨特冷艷的色澤、烏黑的眼睛、兇惡的牙齒和雙顎,這不僅讓它成為世界上最易於辨認的鯊魚,也讓它成為幾十年來極具裝飾性的封面「人物」。
大白鯊是分佈最為廣泛的鯊魚之一,這是因為它有一種不尋常的能力,使它可以保持住高於環境溫度的體溫,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裡也可以適意地生存。雖然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但漁船和潛水船經常會與它不期而遇。
大白鯊是卵胎生的
大白鯊還以其好奇心而聞名——它經常從水中抬起它的頭,並且更令在水中的人擔心的是,它經常通過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標。許多鯊魚生物學家認為對人類的進攻是這種探索行為的結果,由於大白鯊令人難以置信的鋒利牙齒和上下顎的力量,很可能會輕易地導致人的死亡。大白鯊造成了對人類致命攻擊的最大數字,特別是對衝浪者和潛水員的進攻。
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和觸覺,它可以嗅到1公裡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並以40m/以上的速度趕去,它還能覺察到生物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小電流,以此判斷獵物的體型和運動情況,有一個還未被證實的推測:這種生物的極度敏感甚至能覺察到其他生物的情緒,感知它們的想法。
我們人類更換牙齒只是在小時候才進行,當長大后就不再可能更換牙齒。而且即使在小時更換時,也是先前的脫落,然後在牙床上再慢慢長出新牙。可是,大白鯊在這一點上卻與人類大不相同。它那血盆大口中,上鄂排列著26枚尖牙利齒,牙齒背面有倒鉤,獵物被咬住就很難再掙脫。一旦大白鯊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齒脫落,後面的備用牙就會移到前面補充進來。在任何時候,大白鯊的牙齒都有大約三分之一處於更換過程之中。據估計,大白鯊一生之中將丟失並更換成千上萬枚牙齒。如果大白鯊的牙齒也可以賣錢的話,那麼大白鯊也將是千萬富翁。想想看,我們人類要是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不過如果那樣的話,可能牙醫和口腔醫院就要失業或者關門了。
不光牙齒,大白鯊的皮膚也是具有殺傷力的,「鯊魚皮」並不是光滑的,雖然沒有魚鱗,但是長滿了小小的倒刺,比砂紙還要粗糙,獵物哪怕只是被它撞了一下也會鮮血淋漓。
大白鯊會將一切它們感興趣的東西吞下去:肉、骨頭、木塊,甚至鋼筆、玻璃瓶什麼的。它們的胃內有一層堅韌的壁,這樣吞入的東西不會弄傷它們。
大白鯊的數量正在減少,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它都受到保護。儘管如此,它們仍然是定期捕獵的犧牲品,並且黑市上已經興起了與這些健壯動物的牙齒和上下顎有關的交易。
最大體型:6.1米/1250公斤甚至更大。
分佈:世界上溫帶和熱帶海域的任何地方。
頭部直立於水面
你見過魚類可以把頭豎立在水面上么?在所有的鯊魚之中,大白鯊是惟一的可以把頭部直立於水面之上的鯊魚,這賦予它們在水面之上尋找潛在獵物的優勢。不過,大白鯊通常是在水下發起攻擊的。
澳洲龍蝦:
澳洲龍蝦是近年來引進開發的名貴淡水經濟蝦種,具有六大特徵:一是體大肥美,一般個體重100—200克,最大個體達500克。二是生長快,產量高。該蝦每年4—5月份放養,10—11月份收穫,每畝鮮蝦產量達300公斤左右,最高達400多公斤。三是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滑脆、味道鮮美香甜,風味別具一格。四是適應性強,能忍耐惡劣天氣環境,在水溫5—35之間,鹽度17-24度之間能正常生活。五是食性雜,既吃動物性飼料,也吃人工配合飼料和腐殖質,且粗生易養。六是經濟效益高。澳洲龍蝦不僅產量高,而且有極強的耐活力,便於長途運輸。鮮活大蝦在國內外市場上倍受消費者青睞。
芝士龍蝦:
原料:
活龍蝦1隻(約750克),麵粉200克,紅心鴨蛋1隻,紐西蘭黃油25克,芝士片5片,特濃鮮牛奶150克,碎芝士條10克。
調料:
精鹽1克,味精1克,精製油500克,生粉5克,培根10克。
製作:
將150克麵粉與鴨蛋和勻,製成全蛋面:將龍蝦宰殺、洗凈,切成3厘米方塊,拍生粉,入油鍋炸熟待用;把全蛋面煮熟切成麵條待用,培根切小粒炸脆;鍋內下黃油、芝士片、鮮牛奶、麵粉醬燒開,用鹽、味精調味,製成芝士醬;用芝士醬把煮熟的麵條加入炸好的培根粒拌勻,墊在盤底;麵條上面擺上炸好的龍蝦塊,上澆芝士醬,撒上碎芝士條;入280烤箱烤15分鐘取出,上桌即可。
特點:
色彩悅目,味濃鮮嫩。
大王烏賊
別稱:巨型魷魚、巨型章魚、巨型烏賊、大王魷、統治者烏賊
最大的烏賊
世界上最大的烏賊要算大王烏賊了。它們一般生活在大洋深處,白天在深海中休息,晚上游到淺海覓食。一般幼年的大王烏賊體長3-5米,成年的大王烏賊可長達17-18米。
大王烏賊生活在深海中。在許多國家的航海文明中都有海妖的傳說。它們的長相和烏賊都十分相似。現代人們對大王烏賊也有一些支離破碎的認識。有些海員在海上值夜班的時候,曾經看到烏賊長達20多米的觸手在甲板上橫掃,那些能夠被捉到的物體被統統卷到海里,第二天,人們發現被幾排牙齒咬穿的鐵桶掛在船舷上。二戰期間,美國海軍一艘重達數千噸的驅逐艦在夜航時突然發現速度減慢,卻查不出任何故障,當人們把它送進船塢修理時,才發現它的螺旋槳已經被鋒利的牙齒咬穿了幾十個洞。(當然這隻能是個故事,再厲害的海怪也不可能把旋轉的螺旋槳咬穿)直到深海潛水發達的今天,人們才真正拍到了大王烏賊的真實照片。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的漁夫和水手們中間就流傳著可怕的海中巨怪的故事。在傳說中,這些海怪往往體形巨大,形狀怪異,甚至長著七個或九個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752年卑爾根主教龐畢丹在《挪威博物學》中描述的「挪威海怪」,據說,「它背部,或者該說它身體的上部,周圍看來大約有一哩半,好像小島似的。……後來有幾個發亮的尖端或角出現,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隻的桅杆那麼高大,這些東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據說可以把最大的戰艦拉下海底。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動物學的發展,過於荒誕的海怪傳說逐漸消失。但還有一些報道,值得我們注意:
1861年11月而0日,法**艦「阿力頓號「從西班牙的加地斯開往騰納立夫島途中,遇到一隻有5-6米長,長著兩米長觸手的海上怪物。船長希耶爾後來寫道:我認為那就是曾引起不少爭論的、許多人認為虛構的大章魚。」希耶爾和船員們用魚叉把它叉中,又用繩套住它的尾部。但怪物瘋狂地亂舞角手,把魚叉弄斷逃去。繩索上只留下重約40磅的一塊肉。
1978年11月2日,加拿大紐芬蘭三個漁民在海灘上發現一隻因退潮而擱淺的巨大海洋動物,漁民們說,它身長足有7米,有的角手長達11米以上,角手上的吸盤直徑達10厘米,眼睛足有臉盤大。漁民們用鉤子鉤住它,怪物掙扎了一會兒,不久就死去了。
比利時的動物學家海夫爾曼斯搜集並分析了從1639年至1966年三百多年間共五百八十七宗發現海怪的報告,排除可能看錯的、故意騙人的和寫得不清楚的,認為可信的有三百五十八宗。
他把這些報道中所有的細節輸入電腦分析,得出九種不同的海。雖然這些報道中仍不免有誇張成分,但其中至少有一種從前人們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海中巨怪到證實:那就是大王烏賊。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幾次發生大王烏賊的殘骸在加拿大海濱被衝上岸的情況,其中最少有一次還是活的,藉助這些實體,人們終於了解了大王烏賊的一些情況。
大王烏賊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光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國外常有大王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的報道。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隻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拼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衝天,後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這種搏鬥多半是抹香鯨獲勝,但也有過大王烏賊用魯手鉗住鯨的鼻孔,使鯨窒息而死的情況。
這麼看來,前面所引用的1861年和1878年人們遇到的海怪,可以肯定就是大王烏賊。最大的大王烏賊可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人們曾測量一隻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角手上的吸盤直徑為9.5厘米。但從捕獲的抹香鯨身上,曾發現過直徑達40厘米以上的吸盤疤痕。
由此推測,與這條鯨搏鬥過的大王烏賊可能身長達60米以上。如果真有這麼大的大王烏賊,那也就同傳說中的挪威海怪相差不遠了。
如果真有這麼大的大王烏賊,那也就同傳說中的挪威海怪相差不遠了。但這樣大的吸盤疤痕也可能是抹香鯨小的時候留下,後來隨抹香鯨長大而變大的,所以不能確定有這樣巨大的烏賊。
海蛇
(名稱)海蛇(Pelmiluru)
(科屬)是蛇目眼鏡蛇科的一亞科
海蛇科(Hydriide)
爬行綱
(種類)本亞科有13屬、38種
(分布區域)西起波斯灣東至日本,南達澳大利亞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佈,但大西洋中沒有海蛇
(形態特徵)海蛇科(Hydriide)50餘種海棲毒蛇的統稱。身體扁平,尾呈槳狀,適於水生生活。鼻孔開口於吻背,有瓣膜司開閉。有幾種的軀幹比頭和頸部粗,在咬獵物時能保持身體穩定。有的(闊尾海蛇亞科〔Liudine〕)像陸棲種類那樣具寬大的腹鱗,其他(海蛇亞科〔Hydriine〕)種類腹鱗皆小,不適於陸地。多數體長約18764;1.2公尺;最大的(如日本的鮮美海味——闊帶青斑海蛇〔Liudemifi〕)體長相當於一般種類的兩倍。大多棲於澳大利亞和亞洲的沿海及海灣,僅黑背海蛇(Pelmiluru)廣布太平洋至馬達加斯加和整個西半球。體長約1公尺。深棕色或黑色,腹部為鮮明的黃色,吃魚。有時集大群於海面曬太陽。扁尾蛇亞科有幾個種上陸產卵,其他皆於海中產幼蛇。海蛇一般衝擊緩慢,但有的種類(如青環海蛇〔Hydriyninu〕和鉤嘴海蛇〔Enydrini〕)潛有致命的可能性。
(生存現狀)在蛇類演化的早期階段,地球上曾出現過巨大的海蛇,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時間就滅絕了,僅留下為數不多的的化石,作為它們舊日曾活在世上的見證。
現代海蛇的個體都不很大,它們對於海洋生活環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在北起菲律賓島、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廣大海區有一種歷史最古老的海蛇——銼蛇,這是海蛇中少有的無毒蛇類,體長大約60厘米至1米之間,肌肉鬆軟,身體呈黃褐色,表面有很細的粒狀鱗片。銼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機能非常適於水中生活,它的血紅蛋白輸氧效率特別高,潛水時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鐘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潛伏時間可以長達5小時之久,而在這期間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過皮膚進行的。銼蛇唇部的組織和鱗片能將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頜有一個鹽分泌腺,用來分擔腎臟排泄鹽分的沉重負擔。銼蛇現在已十分少見了。
現存的海蛇約有50種,它們和眼鏡蛇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世界上大多數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亞各半島之間的水域內。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來,是因為它們都有像船槳一樣的扁平尾巴,很善於游泳;二是因為它們都有毒牙,能殺死捕獲物和威懾敵人。這些海蛇也有和銼蛇類似的鹽分泌腺和能夠緊閉的嘴。但總的說來,它們的生理機能對海洋的適應性不如銼蛇,這可能是由於它們在海中生活的歷史不如銼蛇長的緣故。
海蛇喜歡在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中棲息,在水深超過100米的開闊海域中很少見。它們有的喜歡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卻喜歡在珊瑚礁周圍的清水裡活動。海蛇潛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淺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處見到過海蛇。淺水海蛇的潛水時間一般不超過30分鐘,在水面上停留的時間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頭來,很快吸上一口氣就又潛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時間較長,特別是在傍晚和夜間更是不捨得離開水面了。它們潛水的時間可長達2~3個小時。
海蛇對食物是有選擇的,很多海蛇的攝食習性與它們的體型有關。有的海蛇身體又粗又大,脖子卻又細又長,頭也小得出奇,這樣的海蛇幾乎全是以掘穴鰻額為食。有的海蛇以魚卵為食,這類海蛇的牙齒又小又少,毒牙和毒腺也不大。還有些海蛇很喜歡捕食身上長有毒刺的魚,在菲律賓的北薩揚海就有一種專以鰻尾鯰為食的海蛇。鰻尾鯰身上的毒刺刺人非常痛,甚至能將人刺成重傷,可是海蛇卻不在乎這個。除了魚類以外,海蛇也常襲擊較大的生物。
在海蛇的生殖季節,它們往往聚攏一起,形成綿延幾十千米的長蛇陣,這就是海蛇在生殖期出現的大規模聚會現象。有的港口有時會因海蛇群浮於水面而使整個港口沸騰起來。完全水棲的海蛇繁殖方式為卵胎生,每次產下3~4尾20~30厘米長的小海蛇。而能上岸的海蛇,依然保持卵生,它們在海濱沙灘上產卵,任其自然孵化。
海蛇也有天敵,海鷹和其它肉食海鳥就吃海蛇。它們一看見海蛇在海面上遊動,就疾速從空中俯衝下來,銜起一條就遠走高飛,儘管海蛇兇狠,可它一旦離開了水就沒有進攻能力,而且幾乎完全不能自衛了。另外,有些鯊魚也以海蛇為食。至於其它有關海蛇天敵的情況,目前了解還不多。
(海蛇毒素)海蛇的毒液屬於細胞毒素是最強的動物毒。鉤嘴海蛇毒液相當於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所以屬細胞毒素。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后30分鐘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癥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癥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多數海蛇是在受到騷擾時才傷人。
兩棲海蛇共有5種,性情相當溫和,可以任人擺布。與其它卵胎生海蛇不同,兩棲海蛇是卵生的,在產卵季節,兩棲海蛇經常成群結隊到固定的海島上去產卵,菲律賓的加托島就是海蛇常去的海島之一。多年來,人們一直在這些島上進行商業性的捕蛇活動,目前在加托島每年捕蛇18萬條,琉球群島也有類似的捕蛇活動。
和陸生蛇一樣,海蛇也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它的皮可用來做樂器和手工藝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鮮美;某些內臟可人葯。
中國沿海有記載的共8屬、12種。本科動物腹鱗大多退化、不發達甚或消失;鼻孔多開於吻背,只需將鼻孔露出水面便可呼吸空氣,在潛入水下時,鼻孔關閉瓣膜,防止海水進入。海蛇棲息於大陸沿岸半鹹水的河口帶。菲律賓的塔爾湖中有一種海蛇,終生生活在淡水裡,因而被稱為淡水海蛇。海蛇以魚為主要食物,常攝食體型細長的魚類。大多為卵胎生。海蛇亞科,許多種體形較長,頭、頸和前半身甚細,產仔。
中國常見的有青環海蛇、環紋海蛇、平頦海蛇、小頭海蛇、長吻海蛇、海蝰等種。扁尾蛇亞科是適應海水生活時間不太久的海蛇類,軀幹前後粗細差別不大,僅尾部側扁;其中扁尾蛇屬的鼻孔仍開於吻側,個別種類到岸邊產卵。人被海蛇咬傷后,由於蛇毒破壞橫紋肌纖維,會出現肌紅蛋白尿,並導致呼吸麻痹。
(經濟價值)海蛇是海寶。據現代藥理學家研究,海蛇的蛇毒可製成治癌藥物&qu;蛇毒血清&qu;。還可以用於治毒蛇咬傷、坐骨神經痛、風濕等症,並可提取十多種活性酶;蛇血治雀斑也十分見效;蛇油可制軟膏、塗料;蛇膽浸藥酒,有補身和治風濕之功效;蛇皮可製作手提袋、樂器等。總之,海蛇全身皆是寶。它的肉、膽、油、皮、血、毒等均可入葯。我國海蛇入葯應用始於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僅從海蛇毒一項來說,它含有多種生物酶類,有極高的生物活性,可以分離提純多種酶類,用於醫藥、科研和生物工程方面,已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國際市場長期供不應求,僅靠菲律賓有少量出口。美國的西格瑪蛇毒公司經營的青環海蛇毒每克售價7800多美元,比黃金貴上百上千倍,可見其貴重程度。
(食用價值)海蛇肉質柔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滋補壯身食物,常用於病後、產後體虛等症,也是老年人的滋養佳品。它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港、澳、台、廣東、海南等地,海蛇被列為美食之一。在日本,海蛇更被推為宴席上的佳肴。廣州一些酒家亦推出鮮活或乾的海蛇食品。海蛇藥材做為祛風燥溫,通絡活血、攻毒和滋補強壯等功效良藥。常用於風濕痹症、四肢麻木、關節疼痛、疥癬惡瘡等症。
海蛇的食法很多,海蛇肉可清蒸、紅燒、煲湯。其中海蛇燉火雞是有名的&qu;龍鳳湯&qu;。海蛇肉煲粥是清涼解毒之美食佳肴。海蛇湯鮮甜可口。海蛇酒可作為驅風活血、止痛良藥。
總之海蛇營養豐富。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島嶼星羅棋布,港灣眾多適宜海洋蛇類的生長繁殖,資源豐富,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食人魚
學名:Pygenrunereri(errlmunereri)
英名:Redirn
分佈: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蓋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魚(又名食人鯧)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在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鯧吃掉。一些在水中玩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婦女不時也會受到食人鯧的攻擊。食人魚因其兇殘特點被稱為「水中狼族」、「水鬼」。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魚類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水果和種子。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展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后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泛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食人魚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會有一個領袖,其它的會跟隨領袖行動,連攻擊的目標也一樣。在乾季時,水域變小,使得食人魚集結成一大群,經過此水域的動物或人就容易受到攻擊。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血的氣味是引發大群食人魚攻擊的主因,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俗語說:&qu;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qu;可是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的一些湖泊和河流中,卻生長著一種魚,不怕大動物,極具攻擊性。
那麼,這些湖泊和河流中究竟潛藏著什麼怪物呢?
美國探險家杜林專程進行了考察,他目睹了一隻大鳥企圖捕獵水中魚的情景。大鳥以俯衝的姿勢沖入水中,卻在水中掙紮起來,最後沉入水中。杜林非常驚訝,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他把一頭山羊用繩子綁住推入水中。不到幾秒鐘,湖水便猛烈地翻騰起來。5分鐘后,他拉起繩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乾乾淨淨。
杜林在山羊的胸腔骨里發現了幾條形狀怪異的小魚,它們掉在草地上亂跳,碰到什麼咬什麼。它們的頭部兩側呈黑色,腹部橙黃色,僅6厘米~7厘米長,奇怪的是小魚的嘴裡卻長著兩排像利刃般鋒利的牙齒。
經研究發現,這正是亞馬遜河流域特有的&qu;食人魚&qu;,當地人稱&qu;水鬼&qu;。
食人魚為何如此厲害
據生物學家統計,目前已發現的食人魚有20多種,不僅出現在亞馬孫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從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一些拉美國家都有食人魚的蹤跡。
食人魚的體型雖然小,但它的性情卻十分兇猛殘暴。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食人魚為什麼這麼厲害?這是因為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魚的生活按屬分是群居性和獨居性,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小6隻也可成群,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靠鐵餅一樣的體形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qu;圍剿戰術&qu;。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衝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後讓開,為後面的魚留下位置,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食人魚為何難以稱霸亞馬遜
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麼亞馬孫地區的動物不會被它掃蕩光呢?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裡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然而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里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魚的游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游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誌,這個標誌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qu;尖端武器&qu;。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qu;電椅&qu;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遊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而且在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上刺鯰排第一,食人魚只排在第四。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只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兇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里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如果手指有傷就另當別論了。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qu;亞馬孫的恐怖&qu;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裡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烏克蘭有關魚類專家在查看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捕捉到的食人魚后認為,這些不速之客是被人為放生的,春季以來烏克蘭河水和湖泊的水溫能夠滿足食人魚生存的需要,因此它們被放生后能自由地生存並開始繁殖。雖然等到冬天水溫下降后這種熱帶魚會被自然凍死,但今年夏天和秋天這段時間如果不捕殺它們的話,這種魚還是會對水禽和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在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傷人的事件是較少見的,在我國非官方引進作為觀賞魚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近來由於無知的新聞媒體炒作在魚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且因為外形不大好看,只有喜愛它的專業魚友手中才能見到。最低的價格都在百元以上,珍稀品種如「紫羅蘭」則高達萬元難求一魚。市場上常見的幾元一條稱為食人魚的大都是它的近親紅腹鯧。是我國早年作為食用魚從巴西引進的。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裡,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鐘就被兇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兇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
[www.bxwx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