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風雲莫測
新帝登基的第三個年頭,改元華晏。
這一年朝廷也開始採選,各地良家閨秀陸續送入京中,可以說是明珠執掌鳳印后首番正式主持盛大宮事,易夫人和春歸都有些掛心,但而今要見明珠一面是越發不易了,且內廷的事務,外命婦自然也不好過問,明珠是守法循禮的情性,便是這時節詔請易夫人和春歸入見,必定也不會透露內廷之事。
好在是易夫人當年細心擇選了個親族的閨秀,長著玲瓏剔透的心腸,品行也端正,趕在仁宗皇帝駕崩前便先送入宮中任女官,舊歲五月時獲新君寵幸,封了昭儀的品階,蘇昭儀可謂皇后的得力幫手,聽說也甚獲聖寵。
「這看似萬般順遂,我卻總想著當年若然明兒只是嫁個普通子弟才好,怎像如今我為她懸心吊膽,偏偏連幾面都不易,而今大皇子底下,喬寧妃所生的二皇子都已經滿了周歲,可皇上提也不提立嫡長為儲的事,聖慈太皇太后是什麼心思,也可謂路人皆知了,讓我如何能不著急?這可不是皇后爭與不爭,嫡長子若不得儲,便是失賢,又有嫡長的名義,怎被儲君所容。」
春歸也能理解易夫人的焦慮,勸道:「皇上春秋鼎盛,且這才是華晏元年,不急著立儲也在情理之中,且大皇子過早被立為儲君未必見好,從來儲君身後便難免有一股勢力,便是史書上,皇子居儲位過久,君父心生疑忌之事也不少,母親當然也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固然焦慮,當也不會行為急進之事。」
易夫人怔了一陣兒,長嘆一聲:「我是關心則亂,倒是春兒一語驚醒夢中人。」
至八月,華晏年間的第一次採選終於落幕,後宮又添了好些位才人、選侍,初授位階最高的也不過美人,並無逾異禮規之事,易夫人聽聞后終於才暫時放了心。
而這回採選,安平郡王妃也終於擇定了。
是個官宦閨秀,不過父親職位也就是縣令而已,家族甚是寒微,只郡王妃容貌清秀性情溫婉,太皇太后及太后也都十分滿意,而事實上擇定郡王妃的人即明珠,自然也受到了幾位長輩的讚許。
隔年,明珠和喬氏相繼有孕,而蘇昭儀晉位惠嬪。
又隔年,明珠生下一位小公主,而喬氏又添小皇子。
轉眼華晏五年,大皇子已經八歲,皇帝仍未露意立儲,朝野漸漸有了暗議,因為喬氏已封貴妃,聽聞皇帝對二、三兩位皇子十分寵愛,又令人難過的是皇后所生的公主竟然未夠一歲便夭折,據傳皇后極其悲痛,衛國夫人入宮住了許久安慰,皇后終究還是為此大病一場。
而自今上繼位以來,大力推行各項政令實施,國朝的積弊有了極大改善,許閣老於是功成身退,告老致仕,而今的首輔雖則是沈決明,不過新近入閣拜相的唐潼之卻與貴妃之族有姻親之好,這讓廟堂局勢越發撲朔迷離。
已經遠出權位的安平郡王,大婚數載卻膝下空空,據傳是安平王妃曾經小產過一回,傷了身體,似乎再也難以有孕,故而市井間不知何時又生謠言,都說董皇后當年擇妃時就知道安平王妃有不足之症,這應當是皇上的授意,看來皇上仍然對安平郡王心懷猜忌,有意斷絕孝穆皇帝一脈子嗣。
這樣的閑言碎語竟傳到了壽康宮太皇太后的耳里。
把明珠喚去好一番責備:「皇上哪裡有這樣的狠心,都是你昔年擇妃草率,才讓皇上擔此非議!我看你著實沒有執管後宮的賢能,我今日便替你下這決定,今後後宮的人事,你讓貴妃協管,大小事宜都和貴妃商量著治辦。」
明珠受了一場責斥,既不敢忤逆尊長又不敢沖皇帝抱怨,說起來她並不在意權力分予旁人,不過卻對喬氏極其顧忌,這日便和惠嬪商量:「貴妃原本便擅長籠絡人心,且這些年來漸漸從暗中顯上明面,再讓她光明正大插手後宮的人事,恐怕這六局二十四衙門,日後都只能由得她安插心腹了。」
顯然明珠並不願意讓喬氏得逞。
但惠嬪思慮卻更深遠:「娘娘,自從貴妃膝下有了兩位皇子,野心便漸漸坦露,這回聖慈太皇太后干預後宮之事,也必然有貴妃在後遊說,然則,六宮之事,皇上豈能一無所知?但皇上並未阻止,儼然並無異議……」
「皇上難道說當真是想要立……庶子為儲?」明珠越發焦慮。
「君心難測,要緊的是娘娘不能自亂陣腳與皇上離心,所以雖然貴妃插手後宮人事隱患極大,妾身建議……娘娘也只能先退一步。」
明珠與惠嬪猜不透皇帝的心思,蘭庭卻心知肚明。
這日他回到太師府,也跟春歸提起這事:「近日來朝野間遍是流言蜚語,輝輝還當告知易夫人一聲兒,請易夫人最好在這兩日抽空遞拜帖入宮,安撫皇后千萬稍安勿躁。」
「可是朝堂又生了風波?」春歸尚不知曉皇后受斥且被強行分權的內廷消息,但當然明白蘭庭是話出有因。
「皇上今日召舉殿議,再次提出與后金正式開戰一事,唐閣老及其追隨者,極力附和帝意,但沈閣老與我,均不認同此時開戰。」蘭庭微蹙著眉頭:「皇上知道時月迴流之前,社稷最終亡於後金鐵蹄之下,這成為了皇上的心病,不滅后金終究是不能安心,我固然能夠理解皇上的擔憂,可這個時候,絕對不適合與后金開戰。」
春歸洗耳恭聽蘭庭分析局勢。
「肅清官場,改革稅制雖已大見成效,雖說民生已有改善,正因為如此,這時興生戰事,便又將勞民傷財,民眾看不到革新的實際利益,地方官員便又有了時機貪墨斂財,待怨謗載道,先帝、今上為了中興盛世付出的種種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且后金眼下,瞅著國朝並無內亂,沿海又能抵禦倭寇,九州太平天下臣服,是必然不敢先生戰亂侵我國土,即便國朝和后金之間難免一戰,也絕對不是在此時。
許公致仕之前,也曾和我剖析過後金局勢,另外我還請教了晉國公等武將,一致認為而今上策,是支持草原各部,他們的牧區被后金侵佔,他們的部民為後金俘虜,與后金有沒齒仇恨,若能派遣使臣,聯合草原各部向我國朝投誠,便可支援其物資助其攻打后金,扼制后金更加壯大。」
這其實也算是軍事上的常規手段,不出兵力只出物資,軍勇不至傷亡便無需徵兵,那麼壯勞力便能安心農耕,民生不至受損,付出的代價可謂低微了。
「唐閣老不是看不清這其中的利害,但他卻一味附和帝心,以期獲得信重壯大人勢。」春歸道。
蘭庭頷首:「為了后金一事,皇上和內閣已經爭執了多回,那時許公、沈公及我都不贊同開戰,李、郭二位對於軍政慣持中立,見內閣無人贊同開戰,他們也都有意打太極,皇上調唐潼之入閣,實則是平衡掣肘之術,唐閣老自然也心知肚明,所以非他媚上,而是不媚上,他便在內閣待不下去。」
「所以說皇上寵幸喬貴妃,也是為了平衡掣肘?」
「輝輝說得不錯,皇上已經不是過去的周王,也不再是東宮儲君了,當他坐上龍椅權座,滿朝文武都是他的臣子,他並非只有潛邸時的舊臣可以依賴,而潛邸舊臣,考慮的也不再是主君的權益,慮事當以社稷民生為重,有時難免會與君上爭執,帝權與相權之間的角力,在所難免。」
蘭庭拉了春歸的手:「所以,無論是晉國公還是太師府,這時都當謹慎一些,皇后千萬不能在這時因為朝野的流言蜚語,又或是內廷的風波變折,急著籌劃立儲之事。」
春歸徹底明白了其中的厲害,她當然是不敢耽延,立時提醒易夫人,易夫人次日便遞了拜帖請求入見,再隔了一日便有宦官前來相請,易夫人先提起這話碴,明珠才把近日發生的事擇要緊的告訴了易夫人。
「多虧還有惠嬪及時提醒你,要為了貴妃協佐宮務一事鬧去皇上跟前兒讓皇上裁奪,雖沒什麼大禍患,但豈不更讓皇上多心?娘娘而今和喬貴妃的逐力,並非看誰手裡許可權更大,而是看誰更能體察君心,外頭那些流言蜚語,皇上必然也是有所耳聞,可這正合皇上的心意,因為皇上打算的是提警后族,限制太師府的相臣之權!」
「可皇上怎能如此,豈非是近小人而遠賢良?」
「後宮莫問朝堂政事。」易夫人嘆息一聲:「娘娘要沉得住氣,時時刻刻都莫忘了娘娘不再是董門的女兒,而已然母儀天下,是天子髮妻,慮事當以皇上為重,否則只計較一姓一族的榮華,一味的爭權奪利和過去的高氏、江氏又有什麼區別?大皇子是嫡長子,只要娘娘不與皇上離心,殿下自己無犯過錯,皇上便不會輕易選擇立庶幼為儲,此時不爭,便佔上風,相信皇上雖用權衡掣肘之術,但也必不容喬、唐一派貪慾過度。」
只易夫人這回入宮,剛剛才過兩日而已,竟然又發生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