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車輪滾滾

第十四節車輪滾滾

戰車剛剛向工場門口走出去十幾米,拉車的工匠們就明顯感覺到戰車向左偏。再走兩步,誰都看出左輪阻力很大,然後就聽到「咔咔」幾聲,車輪不轉了。

姜海濤趕緊跑過去查看。推了推車輪,發現它卡住不動了。再蹲下來仔細看了看軸承裡面,他發現了問題所在:中間有幾個銅柱挨到了一起,而且有三個緊緊地頂在一起,幾乎呈品字形,牢牢地卡在了內外銅環之間。

姜海濤馬上讓人把戰車架起來,左輪懸空。幾個人又推又踢地忙了一陣,車輪終於能重新轉動了。姜海濤一邊用手推著車輪轉,一邊仔細觀察軸承中間的滾柱。轉了一會他就發現,問題在於這些銅柱的直徑畢竟有一點誤差,結果滾動速度並不完全一樣,有的銅柱在緩慢地靠近。當它們挨到一起后,就發生了碰撞和擠壓,不僅產生滑動摩擦,嚴重時會把一些銅柱頂向一側,結果就是——咔!

和工匠們討論半天後,井提出了一個辦法:把內外環不要卡那麼緊,讓銅柱可以移動一點。這個辦法剛說出來時,大家都很奇怪。井解釋說:軸承裝上后,其實只需要承受一個方向的壓力,壓緊下面的滾柱,所以上半部分空一點也沒有關係;留下這種空隙,也許能讓那些靠近的滾柱分開。

姜海濤立刻按照他說的辦法對軸承進行了一點調整,然後再次進行試驗。結果卻仍舊是,卡。

把車輪懸空后,轉起來就一直很順。開始大家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才發現:車輪懸空時,銅柱總是往下方滑動,上方受壓的銅柱相對稀疏,所以不容易卡住;變成正常行駛狀態后,車軸向下壓,因此軸承里上松下緊,銅柱們更容易聚攏到受壓的底部,結果還是卡住。

觀察了半天,姜海濤回憶起一個細節:自行車的軸承里似乎有什麼東西套在鋼珠外,讓它們均勻地分佈成一圈,不會互相碰上。再結合眼前的軸承,把那12個小銅柱當作小車輪看,那就確實需要一種東西像車架一樣把它們分開。

姜海濤很快也想到了解決辦法。他先讓人把軸承拆下來,然後把12個銅柱交給幾名工匠,讓他們在每個銅柱的側面都鑽出一個錐形的小坑,直徑6毫米,深2毫米。另外幾人被派去造一對環形片,直徑就和這12個銅柱在軸承排出的圓圈一樣,上面均勻地分佈12個錐形凸起,底部直徑6毫米,高3毫米。

這項工作不算很複雜,第二天就基本磨出了錐形坑,鑄出了銅環。工匠們又花費一天時間仔細打磨錐形的小坑和小凸起。

姜海濤把那對環形片稱為「定位環」,從兩側夾住12個小銅柱,然後在三個地方繞上絲線綁住。這樣,銅柱在軸承中間就不能隨便移動了,互相之間能留下一定的間隙。

改進后的滾柱軸承表現良好,需要的牽引力明顯降低了一些。姜海濤馬上讓人又造了一個,把這輛戰車的兩個輪軸全改過來,然後讓井帶人按照以前的方法展開試驗。測量計算出的牽引力係數,表現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普通路面上,滾柱軸承和滑動軸承相比,只把牽引力係數從0.124降到了0.101左右,降幅不到20%。到壓實路面上,牽引力係數從0.072降到了0.051左右,降幅30%。這兩個降幅和這個軸承耗費的時間、人力比起來,好處可真不算大。但是到了夯土路面上,效果就明顯了,牽引力係數從0.041左右降到了0.021,幾乎一半!

在上次試驗時,他們其實就已經發現:軸承改進后的最終效果,和路況有很大關係,在路況差時用處不大。去野外打仗,也不會有夯土路。但姜海濤還是為這個發現而興奮,因為他想到了另一個方向——冶鍊廠里的運輸。

記得後世的大型工廠,特別是鋼鐵廠、汽車廠里,還有煤礦等地方,都會鋪一些鐵軌,用一種小車運原料,甚至送人。它們應該是能省很多力,比如電影《葉文》里,葉師傅不是就和他的徒弟一起推一車煤嗎?那些車的下面應該是滾動軸承,不會是滑動軸承,否則很難推動。自己原先一直認為造不了小輪車,也正是因為滑動軸承的摩擦係數還是不夠小,後來又發現路面阻力更大。現在可以用滾動軸承對付車輪小帶來的壞處,用軌道改善路面。

為了檢驗自己的想法,姜海濤立刻讓井把用過的木軌道重新鋪上,又進行了一系列對比試驗,結果大受鼓舞:滑動軸承戰車在木軌道上的牽引力係數為0.03左右,換滾柱軸承后降到了0.011,降幅接近三分之二!

更主要的是,這意味著1噸重的貨物,就算放到木製軌道上,也只需要11公斤的力氣就可以推動。嗯!?真有那麼小嗎?

再一想,好像吉尼斯紀錄還搞過什麼人拉卡車、拉火車,那可都有幾十、幾百噸呢。照那推算下來,一噸火車只需要十幾公斤拉力,似乎也很正常。

甭管到底多少,反正是應該認真考慮一下在霍的礦井、豎爐之間修軌道的事,應該能節省很多人力。

於是姜海濤立刻畫了一張簡單的示意圖:兩條工字形的銅條,下面墊著木條,好像叫枕木;上面的運輸車採用一種小車輪,內側凸起,正好卡在兩根銅條之間。他又給工匠們講解了半天,把軌道寬度定在2米,車輪直徑定為30米,軸承外徑定為10厘米,內徑定為5厘米,至於車和軌道上其它部分的具體尺寸,就交給工匠們設計了。姜海濤打算先修一條20米長的軌道進行試驗,於是讓他們設計完畢后,算出需要多少銅料,然後去找歸通要。

姜海濤正忙著,歸豹突然派人來找他,說有要事商量。

趕到歸豹那裡后,他發現除了歸儀、養敖、薳書,還有一個人也在。歸梁,那個留著整齊的長鬍子,顯得有點風流瀟洒的中年人。這傢伙已經成了歸豹的戴笠、胡佛,也許更像007邦德。姜海濤提出的外線作戰想法,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摸清楚國的動向,特別是楚胡邊界地區的兵力分佈。既然這傢伙來,就說明他的情報工作有成效了。

不料大家落座后,歸梁的頭一句是:「海濤公子,這次你可是又立下了大功。」

姜海濤心說,歸豹教你的那些情報收集方法、怎麼培養特務,可都是我從影視劇、小說中學來的,集中了一兩千年以來特務的發展歷史,還有無數代無數名小說家、編劇們的豐富想像力,能沒用嗎?

「多虧了你想出保存蠶繭,還有繅絲的新方法,我們才這麼快就把息城、沂城、大隧等地的情況都弄清楚了。」

聽了歸梁這話,姜海濤一愣:什麼?大功是這個?

養敖等人似乎也不太理解,於是歸梁解釋了一番。

在姜海濤「發明」了烘繭、熱水繅絲工藝后,胡國能夠生產絲綢的時間段一下延長了三四倍,蠶繭的需求量增加,產品價格也降低。由於桑樹種植規模的增長速度有限,因此歸豹曾通過胡國商人到楚吳兩國購買了大批新鮮蠶繭。價格自然要比楚國人自己收購的高一點,而且有多少買多少。就算兩國打得再狠,下面的經濟交往,或者說物產交換,還是必不可少的。胡城戰役后,有些商人又馬上往楚國運過去一大批絲綢,價格便宜。隨後幾個月下來,他們順利地到楚國北方城市做了兩三趟生意,有一個甚至帶著絲綢繞往了晉國。這一賣一買,也讓楚國的不少農人、商人嘗到了甜頭,對胡國商人的好感迅速提高。

依靠這種「人氣」,胡國商人們為歸梁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其中三個還被發展成第一批「間諜」。不過是兼職的。歸梁為此並沒有費什麼勁,因為收購蠶繭的終點、賣出絲帛的源頭,本來就是歸豹,你不幫我歸梁的忙,能行嗎?

楚人也根本沒有想到這些商人會與歸豹有那麼密切的關係,更沒有想到他們的活動會與今後的戰爭有關。於是歸梁的第一次情報圈發展工作順利完成,彙報出的成果也很顯著。

....

bxwx中文網[bxwx.net]更新最快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初級春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初級春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四節車輪滾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