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槓桿原理
於是在渡過淮河后,姜海濤開始認真學習現在的文字、基礎知識,比如石鈞斤、尺寸步、輿輞輈、黍菽粟。當然還有語言習慣等。
在學習過程中,姜海濤也順帶布置了兩項小任務。
第一是給自己的,那就是留心紙和筆的製造。現在用的竹簡、毛筆,他實在是很不習慣。而且最大問題是:毛筆寫字佔地方,不容易畫線條圖;竹簡太重,面積太小。姜海濤認為自己應該隨時把回憶出的知識點記錄下來,還有一些想法,否則時間長了容易忘。可是他看著牛車上記著東西的幾捆竹簡,腦袋就大。這十幾斤重物上的東西,還不如自己過去一個作業本的容量多。
紙!你真是偉大神奇革命開天闢地拯救眾生照亮全球全宇宙的發明啊!可是老子只記得,造紙要木漿,什麼進口原木漿衛生紙。媽的,現在就算不擦屁股也行啊!
不過在這極度失望中,他感覺還有一點希望。一是回到胡城后,可以找木頭磨成漿,試一試。二是筆,可以學歐洲電影上的,試一試鵝毛筆。
--------------------------
第二項任務是給工匠們和自己的,也更加實際,那就是根據繳獲的那把楚軍弩,設計出一種更好的弩機。如果不行,也可以直接抄襲它。不過姜海濤已經向歸豹表過態,說自己能造出更好的,而且完全抄襲幾千年前的古人設計,有點丟面子啊。更何況這是武器,直到秦、漢時期都還很先進的武器!因此每到晚上,姜海濤都要找一塊空地,和工匠們一起討論弩機的改進方法。
前倆晚,基本是他自己在地上畫,工匠們在一旁瞎討論。姜海濤利用白天整理的物理課知識,首先在概念上確定:扳機力的大小,是弓弦的拉力經過一系列槓桿、摩擦面后,傳遞到扳機上的阻力。比如他為十弓車弩設計的那種扳機:弓弦壓在青銅牙上,弓弦拉力就轉換為青銅牙滑動的摩擦阻力;這其中的摩擦係數,主要是青銅牙和木孔之間的,還有少數弓弦和牙的;牙滑動的摩擦阻力,再經過槓桿,變成槓桿頂端扳動時的阻力。這樣一來,這個扳機力的大小就是
扳機力=弓弦拉力×牙與木的摩擦係數×牙到軸的距離÷扳機位到軸的距離
而楚國那個弩呢,牙是轉動的。為了分析和交流,姜海濤把這個可以轉動的牙,整體叫做「旋牙」;旋牙後面瞄準的東西本來在歷史上應該叫「望山」,現在被姜海濤改稱為「照門」;旋牙上勾住弓弦的那兩個凸起還叫做「牙」,弓弦到軸的距離稱作「牙距」;旋牙前面壓住扳機頭的那段東西叫做「懸臂」,前端卡在扳機頭上的坑叫做「懸臂齒」,它到旋轉軸的距離叫做「齒距」;扳機由上面頂住懸臂的扳機頭和下面手指扣動的扳機桿組成,手扣動的位置距離扳機軸的距離叫做「扳機距」。這樣一規定和分析,它的扳機力大小是
扳機力=弓弦拉力×牙距÷齒距×懸臂齒與扳機頭的摩擦係數×扳機頭長度÷扳機距
和他設計的弩機相比,楚國弩機多了一套槓桿,而且齒距要比牙距大,扳機距要比扳機頭更長,因此扳機力能更小一些。當然,扳機桿不能太長,否則用手指摳動起來不方便。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就是把青銅與木的摩擦,換成了青銅與青銅的摩擦,這個摩擦係數顯然更小。
通過這一分析,姜海濤找到了減小扳機力的理論方法,那就是增加其中的槓桿、滑動結構,而且盡量用光滑的接觸面。但到底怎麼增加,他一時想不出辦法,得靠那些工匠精英,就是他讓軫老頭挑選出的那一隊。從內心裡,他已經把這當作了一個設計小組。自己要從他們那學習很多知識,比如前面的計量單位,還有車輪結構等等。同時,自己的很多想法要靠他們來實現,甚至要把很多知識告訴這些人,讓他們去搞具體設計。
又經過兩個晚上的努力,姜海濤終於讓井和其他幾個小工匠們基本理解了槓桿、摩擦係數的概念,幾個老工匠就只能是半懂不懂。這其中,他還發現春秋人已經懂得槓桿的基本原理。
--------------------------
他們用來提水的桔槔(jie2、gao1),就是一種槓桿。它是在井旁、河旁支一個架子,甚至直接找一個樹丫,然後放上一根木棍。木棍前頭吊桶,後面吊一塊大石頭。不用時,空桶重量×木棍前段長<石頭重量×木棍後段長,因此桶被吊起來。打水時,抓住空桶、繩往下拉,把桶放入水中。裝滿水后,水桶重量×木棍前段長>石頭重量×木棍後段長,但是打水人只要在桶繩上施加一點力,就能改變這種情況,形成一種平衡:(水桶重量-人的提力)×木棍前段長=石頭重量×木棍後段長。再稍微加點力,水就提上來了。如果木棍前後長度一樣,那麼打水人先需要耗費(石頭重量-空桶重量)的力,才能把桶放下;然後用(水桶重量-石頭重量)的力,就能把水提上來。這和直接把桶扔進水裡,然後全憑人力去提桶相比,自然省勁多了。在這裡,石頭向下的重力,通過槓桿轉換成一種幫助提水的向上的力。不過春秋人還沒有把這種東西總結到理論高度,只是憑感覺和經驗在用它。
經過姜海濤的「理論提高」后,一個小工匠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說自己再也不用試,就能直接架出一個最省力的桔槔。井和豫等人也很快明白了。幾個老工匠聽到他們「吹牛」后,不禁出言教訓了幾句。要是在過去,這些小工匠們還只是老工匠們的徒弟,不能如此「犯上作亂」,要尊重權威。可是現在有了姜海濤以後,情況就有些變化了。
連桿殳、十弓車弩,都是在這個年歲也不大的公子帶領下設計製造的,結構與過去的完全不同。而且姜海濤還有一套計算方法、物理原理之類的說道,聽起來蠻有道理。比如用什麼拋物線的原理划瞄準刻度,算出來的和實際結果還真很接近。要是在過去,老工匠們只可能告訴他們一些口訣之類的,甚至只有幾個典型數據,比如「十步降一尺,百步降百尺」。而且這口訣肯定不會輕易告訴你。現在姜海濤深為公子,不僅知道一種更好的方法,可以算出任意多少步降多少尺,還大大方方地把這方法告訴大家。這在小工匠們看來,那自然是更親切了。
姜海濤似乎也對小工匠們反駁老工匠持默許的態度,於是他們的態度越來越讓一些老工匠,特別是帶有徒弟的師傅們,有些無法忍受了。衝突爆發的結果,就是雙方要在傍晚進行了一次比試。
--------------------------
大家首先架設了一個桔槔,暫時不綁石頭。然後工匠們輪流上場,綁上石頭調試出最好結果,由一些步卒試用評價。
幾個小工匠們認為,讓拉桶下水、提桶上水的力一樣大,是最省力的情況。否則石頭輕點,放桶時省力,提水時就需要更大勁;石頭重,就成了放桶時費力,提水時省力。於是他們先仔細測量了空桶、水桶的重量,木棍的長度;然後根據姜海濤教的力學知識,包括什麼力矩、力臂等等,進行計算。這時他們還發揮了一點創造性。由於一塊石頭的重量不方便調整,於是他們決定用一塊稍重一點的石頭,然後通過計算,看木棍前後分別長多少最合適。最後的結論是:用空桶重量加上滿水后水桶的重量,除以石塊的重量,就是木棍後段和前段長度的比例。雖然測量、計算花了一點時間,但是他們調整木棍、綁石頭時一次搞定。
幾個老工匠則分別採用了不同方法。有的是把木棍平均分配在兩邊,然後挑選合適重量的石塊綁上,親自試用一下。為了最省力,他們還增減一些小石塊。有的則是選擇了一塊大石頭綁上,然後試用一下,移動一下木棍,調整前後的長度。他們的速度有快有慢,因為經驗多少顯然不一樣。
幾個步卒試驗后,覺得大家最後弄出的都很省勁。要想仔細分出用勁大小,就的用滑輪、砝碼等東西測量,那就有點麻煩了。但僅僅這樣,因為小工匠一次就成功,也讓老工匠們對姜海濤那些在地上畫畫算算的方法開始另眼相看。
有了這一次經歷,設計小組的工匠們向姜海濤學習所謂「物理」、「數學」的積極性更高了,包括老工匠們。阿拉伯數字也因為筆畫簡單,便於書寫計算,開始被他們越來越多地採用。少數老工匠還是習慣用算籌和心算,但也只是反覆證明了小工匠們採用的新方法計算結果正確。不過他們也不再對一些新說法、新想法很抵觸了。大家也都很明白武器設計的重要性,於是紛紛在地上畫各種弩機結構設想圖,進行理論分析和計算,看哪種結構的扳機力最小。
這個所謂的「圖紙設計」,比他們過去邊造邊試快多了,因此各式各樣的設計方案接連出爐。特別是幾個小工匠,提出的結構最多。但是老工匠們也有優勢,那就是憑藉自己的經驗挑刺,還糾正了小工匠和姜海濤一度犯出的錯誤:越省力越好,不顧扳機行程、零件數量。本著槓桿結構越多、滑動結構越多,扳機力就越小的原則,小工匠們曾設計出一套有六個旋轉部件的弩機,結果遭到了老工匠們的一致批評。隨後大家配合越來越好,自動分成幾個小組設計,然後再互相挑毛病、修改。
直到有一天,他們已經搞出了四種設計方案,只等著試造和試驗。這時養敖告訴姜海濤,他們明天就要回到胡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