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蒸汽炮
歸豹他們,包括歸章、章通等人都對此感到很奇怪。小理適合作戰的時間是5月到8月,可是他們從4月等到7月底了,楚軍還是沒有動靜。不少人緊張的神經開始有點疲憊,欒元甚至提出楚國可能不想為去年的戰敗報仇了。
和薳書、養敖商量后,歸豹決定還是集中起1000人的隊伍,攜帶脫粒機等設備去蓼城周圍收割糧食。這其中200人就是原計劃的誘敵部隊,但改由養錡代替養敖率領。其他800步卒將首先充當農民。
姜海濤也對楚軍的按兵不動感到意外,而且心情開始有點煩躁。在自己的鼓動下,歸豹、養敖他們作了那麼多準備工作,現在卻有可能是白忙活。從這點來說,他有點希望楚軍早點來,既給個結果,也能證明自己的那些設計很厲害。另一方面,他又擔心自己的計劃中有什麼紕漏,結果來個城破人亡。
在這種心態下,姜海濤又開始琢磨起「新武器」。鋼鐵、火藥都還無從下嘴,那刀槍劍戟、火炮鳥槍自然也就沒戲。還能發明什麼呢?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把目光轉向了高壓鍋。
那東西本來是為改善飲食設計的,但蒸汽機作為工業革命的標誌,姜海濤當然不可能忘記。利用高壓鍋里的蒸汽造一台蒸汽機,姜海濤以前曾經想到過,但立馬就放棄了。蒸汽機裡面到底是什麼結構?好像有什麼汽缸、氣門之類的,自己可沒有清晰的記憶。而且就算他當時琢磨出裡面的結構,還要面臨怎麼造的問題。連造兵器的銅都不夠,哪有材料造這沒譜的大傢伙?所以姜海濤當時沒有再考慮下去。
現在銅的來源正在恢復和增加,姜海濤覺得可以重新想一想了。可是他馬上就發現有一個重要問題自己還是無法解決:如何讓蒸汽推動活塞持續運動。這恐怕得像汽車發動機一樣,有一些放汽、排汽的閥門,讓蒸氣輪流進入汽缸的兩側,或者是兩個汽缸。嗯,想一想都有點頭疼。至於怎樣把活塞來回的往複運動變成轉動,應該沒多大問題。磨床上的連桿傳動機構已經用了一段時間,工匠們已經積累不少經驗。把木製的連桿、飛輪換成青銅的,大概就可以實現。
往複結構的蒸汽機結構太複雜,於是姜海濤又想到了蒸汽輪機。可是再仔細一想,那玩意肯定是在往複式蒸汽機的後面發明的,技術難度恐怕更大。別的不說,蒸汽吹出來的速度就應該很快才行吧?
蒸汽輪機讓姜海濤突然產生了靈感,把高壓鍋的發展方向從蒸汽機轉向了更像武器的另外一個東西——蒸汽砲。
用石字旁的「砲」,是因為它暫時只能發射石頭造的彈。而且火字旁的「炮」,肯定要留給今後用火藥的武器當名字。那玩意肯定是要搞的,雖然現在還無從下口。
蒸汽砲的具體結構,姜海濤首先想到的是造一根銅管,後面和高壓鍋連著,中間一個閥門。
他簡單算了算:現在高壓鍋里的內部壓力都在2個大氣壓左右,和外界相比,就是壓強高1公斤/平方厘米;如果這根銅管內徑10厘米,那也只有78公斤推力,和踏張弩的拉力差不多;1米長的炮管,可以讓蒸汽提供7**焦耳的能量,接近砲弩了;這些能量如果全部用來推石彈,1公斤的,可以讓它達到39米/秒的速度,理論最大射程155米;再像弩那樣,考慮能量利用效率,如果是50%,可以讓石彈飛出78米。小理
這個結果看起來還不錯,但蒸汽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達到50%嗎?姜海濤沒有多大把握。他感覺應該比弩、弓的能量利用效率高。因為除了砲彈吸收後轉化為動能的能量,剩下的大概只有蒸汽的動能,而這裡蒸汽的重量,肯定要比弓弦、弓臂輕得多,所以浪費的能量肯定更少。不過就算效率能到50%,78米的射程也不算遠,換成2公斤石彈就只能飛39米了。
看來有必要提高蒸汽砲里的推力,或者它的長度。增加砲管里的推力,一是增大高壓鍋里的壓強,二是加大砲管的口徑。這就好比後世的39倍口徑身管105毫米榴彈炮,對52倍口徑身管155毫米榴彈炮。
讓高壓鍋增壓,效果應該更好。現在這些高壓鍋的壁厚都有1厘米,根據試驗得到的青銅抗拉強度數值,理論上能承受100個大氣壓的內部壓力。考慮安全余量,也應該能承受10個大氣壓吧?
姜海濤從來沒試過把高壓鍋燒到那麼高,於是他立刻調了一台進行試驗。
燒水前,他還在高壓鍋外貼了一個壓針式溫度計,打算測量一下水溫,但很快就發現這樣得到的數值很不準確,因為鍋壁的溫度要比水溫高多了。在沒有放任何安全閥的情況下,鍋蓋上的小眼裡嗤嗤地冒蒸汽時,溫度計上的溫度就已經達到了150℃。對於姜海濤來說,水溫並不重要,於是他拆下了這個溫度計,放上標準小銅帽後繼續燒水。
在0.2公斤的小銅帽被頂起,也就是鍋內壓力比外面高1個大氣壓后,他們給三個安全閥都換上了特製的0.3公斤小銅帽。等到它們被頂起時,表明鍋內壓力已經達到了2.5個大氣壓,比外面高1.5倍。隨後是換0.4公斤小銅帽,鍋內蒸汽壓力繼續上升,但速度慢了下來。好不容易到了0.8公斤的銅帽被頂起,表明鍋內壓力已經超過外面4個大氣壓了,時間已經又過去一個多小時。
雖然高壓鍋還沒出現什麼問題,但好幾個理由促使姜海濤放棄了繼續升溫的打算。
第一是加熱時間太長,在戰場上不現實。第二是現在繼續升溫太慢了,應該是因為鍋體本身已經很熱,向外散熱太快。負責照看柴火、監視安全閥的兩名工匠都熱得大汗淋漓,過幾分鐘就得換人。姜海濤決定今後給這高壓鍋的四周包一個保溫層,然後再試一試。這也提醒他,應該給現在的高壓鍋都加一圈保溫層,以節省燃料。保溫材料,可以和壘築爐窯的材料一樣。
按照現在這個高壓鍋的壓力,每平方厘米已經有4公斤。放到100毫米口徑的蒸汽砲里,就有314公斤推力,可以把射程提高到先前的4倍,也就是314米。
井和豫聽到這個結果后,都感覺難以置信。姜海濤也對這有點懷疑。小理到底能不能射那麼遠,只能造個砲管試看看。這時姜海濤遇到了一個難題——閥門。
把高壓鍋里的蒸汽放到汽缸里,速度肯定不能慢。像排汽閥那樣的小眼,嗤嗤冒出的蒸汽雖然也很厲害,但顯然不可能在砲管里產生314公斤的推力。開個大閥門口,又面臨如何密封的問題。
姜海濤首先想到的是自來水龍頭上的那種開關。可那是球形或圓形的,裡面的具體結構他也不了解。似乎有一個球形的東西在裡面,中間穿了一孔,順過來后水就能流,橫過來后水就斷了。裡面應該還有墊圈之類的密封件。現在要造一個球形的東西,還要封到另外一個東西里,表面光滑得不漏汽。嗯,想想都很困難。
然後是風箱上的活門,翻轉著開關。不過活門是方的,這裡難道要造一個方形的閥門?在小區、廠區里見過的鍋爐,還有通水蒸汽的暖氣片,上面的閥門可都是圓的,為什麼沒有方的呢?這方的圓的有什麼關係嗎?姜海濤想不明白,決定先直接設想一個方形的閥門:管道內一個翻板,有一根軸穿到外面,外面一根槓桿。翻板平時橫在管道里,擋住蒸汽;轉一個直角后,就可以讓蒸汽通過。這根軸顯然在中心最合適,可以讓開關的力最小。這時姜海濤感覺到,工程師們把閥門設計成圓的,大概就是為了中間的翻板,因為圓形的似乎好加工一點。閥門的口徑,他定在了120毫米,比砲管口徑的100毫米大一點。因為翻板自己就有10毫米的厚度,就算閥門完全打開時也會擋住中間的位置,因此要想讓蒸汽順利流動,這裡的孔徑必須稍大一點。
這個閥門要盡量避免蒸汽泄露,還得考慮如何鑄造,所以姜海濤和工匠們在細節上要費不少功夫。
首先,閥門得分成兩部分,否則無法把翻板、軸弄進去。於是姜海濤把閥門設計成前後兩段,之間有半圓形的軸孔,鑄造在一體的翻板、轉軸、槓桿會放到這裡,然後兩段拼合。兩段拼合處的外面都有一圈凸出邊,磨平了,中間有一圈溝槽放皮革條,像高壓鍋的鍋蓋一樣,然後用青銅夾夾緊。青銅夾是u形的,裡面比兩個凸起相疊后的厚度要小一點,必須用鎚子敲下去,這樣就能保證緊密。
這種凸出邊和銅夾,也將是蒸汽管道之間的連接方式。姜海濤回憶起這東西好像叫什麼「法蘭」,是用螺栓連接兩段管子。想到這裡時,他想了想自己能不能造螺栓,可發現螺紋的精度要求太高,現在很難達到。
整個閥門的鑄造難度不大,因為春秋人已經掌握了多種鑄造工藝。用比較費時的失蠟法,還有合鑄法都可以完成這個青銅閥門的鑄造。磨平法蘭之間的結合面也不算多困難,因為它們也就相當於一個直徑15厘米的高壓鍋。可是閥門中間那個翻板和閥門內壁的接合面,就有些難度,很費時間了。工匠們利用卡尺仔細測量、修整蠟模,打磨翻板的邊緣和閥門的內壁,費了不少工夫,但這個閥門在第一次盛水試驗中還是出現了滴水現象。而且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翻板周圍,還出現在轉軸孔那裡。
姜海濤對軸孔又改進了一下:在孔上開了兩圈溝槽,軸上則套了兩個皮圈,正好嵌到溝槽里。小理這雖然增加了一些旋轉阻力,還有磨製的工作量,但軸孔那裡基本不滴水了。翻板和閥門之間的縫隙,也採用皮圈進行了加強。那裡也是閥門前後段的結合處,所以皮圈被夾在那裡,固定在閥門內壁上,翻板橫過來后可以與它緊緊貼合。
這第一個閥門被固定到一個新造的鍋蓋上。它和普通鍋蓋相比多了一個弧形的彎管,在鍋頂上形成一個48度的介面,閥門就被夾在這個介面上。
可是在第一次試驗中,高壓鍋的壓力沒能升到預定的5個大氣壓,因為剛到3個大氣壓,閥門上就開始漏汽了。雖然漏出的汽看起來不多,但高壓鍋本身體大壁厚,升溫速度並不快。姜海濤看著嗤嗤冒出的熱汽,焦急地等著鍋內壓力升高。聲音越來越響,表明鍋內壓力還是在頑強地升高,但也讓大家越來越焦急。最後升到4個大氣壓時,不僅閥門上漏氣,鍋蓋周圍也開始漏氣了,姜海濤不得不馬上命令熄火。他打算讓人去扳動槓桿,利用閥門放汽,可是鍋蓋周圍冒出的蒸汽讓人無法靠近。最後他們用一根竹竿挑掉了安全閥、排汽閥上面的銅帽,釋放蒸汽。
高壓鍋足足過了一個多鐘頭才冷卻,這時他們拆下閥門、鍋蓋進行檢查,發現裡面的皮革密封圈都壞了,成了一條條爛泥!
這時幾個生產高壓鍋的工匠不好意思地過來告訴姜海濤:以前他們就發現高壓鍋里的皮革密封圈用段時間後會軟化,需要換成新的,但他們沒有當作什麼重要的事,也就沒向姜海濤彙報;但是這一次這麼快就壞,他們也實在沒有想到。姜海濤沒有批評他們,因為這個問題其實他應該想到的:高壓鍋本來就是為了更容易把肉煮爛而造,裡面的高溫高壓蒸汽自然對皮革也有一定的「蒸煮」作用;過去鍋內壓力只有2個大氣壓,可能對皮革的破壞不算快,現在提高到5個大氣壓了,可能超過了皮革能夠承受的溫度、壓力極限;鍋蓋的密封圈大概在上一次試驗中就損壞了,只不過當時還沒有漏汽。
想明白這點,姜海濤決定採用另外的材料代替皮革圈進行密封。能夠承受更高溫度和壓力的,恐怕只能是金屬了。
鉛就比較軟,姜海濤當初設計高壓鍋時曾經想到過它,但立刻否決了,因為鉛有毒,可不能用到炊具上。現在這個鍋與飲食無關,倒是可以試一試。錫也比較軟,但似乎太軟了,特別是超過100℃后。
然後姜海濤又想到了銅。後世中好像很多閥門、管道就是用黃銅造的,不知道和現在冶鍊出的那種銅是不是一樣。好像顏色有點區別。電線里用的銅,看起來發紅髮紫,也很軟,倒是和現在冶鍊出的銅錠很像。通電的好像就是純銅,電的良導體嘛。不過先不管電了,反正銅應該也是一種比較軟的金屬,後世好像有很多銅墊圈、銅密封環之類的。
現在從霍運回了不少銅錠,姜海濤的高壓鍋、閥門、砲管也不需要高含量的錫,因此材料供應上沒什麼問題。整個蒸汽砲,算上高壓鍋、砲管、閥門等,基本相當於兩個高壓鍋的金屬用量。而且在歸豹眼裡,高壓鍋已經和鼎、爵、斛等器具一樣成了一種禮器,可以給祭祀、占卜活動提供「獨一無二」的肉食。現在姜海濤說這高壓鍋還能打仗,他自然更高興了,立刻批下來一批銅料。
難點主要在精細加工上。打磨閥門、法蘭,現在的磨床用處不大,主要還得靠工匠磨。為此,歸豹已經把手頭上手藝好的玉石工匠都調過來了。
從試驗高壓鍋的壓力,到現在發現閥門、鍋蓋的密封需要改進,已經過了半個月,到8月中旬了。可是讓歸豹、姜海濤奇怪的是,楚軍還沒有動向,似乎把胡國忘記了。於是姜海濤繼續研製它的蒸汽砲,心想沒準還能趕上胡城戰役。
他讓工匠們鑄造了一個純銅環和一個鉛環,代替皮革圈放到高壓鍋里。鍋壁周圍已經被糊上了一層用粘土等材料做的保溫層。
第一次試驗中高壓鍋還有漏氣現象,但是通過對漏氣點附近的密封環進行檢查,然後靠敲打、打磨等手段修整,幾次試驗后這個問題解決了。在第三次燒水試驗中,保溫層又出現裂縫,掉下一大塊。姜海濤明白這是因為自己沒有考慮到青銅鍋的熱脹冷縮,泥質的保溫層和鍋壁之間沒有事先留點空隙。
第六次試驗,高壓鍋順利燒到了5個大氣壓,然後又往上升了1個。這時姜海濤不敢再提高了,怕青銅鍋的鑄造缺陷引起爆炸事故。萬一出現那樣的問題,很可能讓自己的「發明」工作夭折。何況5個大氣壓已經不小了,先成功打一砲再說。
金屬密封環看來很有效果。鉛環要比銅環更方便些,靠鍋蓋的強力擠壓就可以緊貼兩側,完成密封。這樣鍋蓋、法蘭那裡都不再漏氣了。然後要面對的就是如何用銅環、鉛環密封閥門。
姜海濤曾想過用純銅鑄造那個翻板,包括轉軸和槓桿。純銅的強度不如青銅,有可能讓槓桿、轉軸扭曲,但他覺得只要加粗轉軸就可以解決。工匠們則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萬一在加工翻板的邊緣時出現失誤,比如多磨掉了一些,劃出了缺口,那整個翻板就報廢了,得重新鑄造、加工。姜海濤一聽,也是啊,這樣可很耽誤時間,而且根據自己的考試經驗,這樣會讓加工者有更多的心理負擔,影響發揮。
不過這個問題沒有難住姜海濤,他很快就想到了解決方法:鑄造一個尺寸略小的翻板,然後在周圍套金屬密封環。這辦法其實在戰車上已經採用了,就是銅製的軸套、軸瓦。它們在磨損或損壞后可以取下來,然後換上新的,方便戰車的維修。密封環的安裝方法也可以參考軸套:把它加熱,讓金屬環變大,然後套到車軸、翻板上。為此,翻板邊緣增加了兩圈凹槽,在轉軸的兩側,準備用來容納兩個金屬密封環。
密封環的截面是圓形,套上後會讓翻板的直徑比閥門內徑大一點點。利用專門加長了卡頭的卡尺,工匠們把閥門內壁的直徑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而翻板加上密封環后的尺寸在150.5毫米以上,確保翻板和閥門內壁之間不會有縫隙。至於多出的部分,姜海濤採用了一個最粗笨的辦法:把閥門裝好後轉動翻板、關閉閥門,在一側用鎚子、木棍敲擊翻板,讓它擠向閥門內壁,然後打開閥門,再關閉敲擊,直到翻板和內壁緊緊貼合。鉛環很容易就貼合緊密了,純銅則廢了一點力氣。
8月下旬,四個採用金屬環密封的閥門進行了試驗,結果比較成功。銅環雖然加工困難點,但密封性好。兩個鉛環密封的閥門則在開關幾次后開始出現一點漏氣現象。打開后檢查發現,鉛雖然容易變形,但不像銅那樣有彈性,和閥門內壁接觸、擠壓幾次后就變薄了,貼在翻板的邊緣。高壓鍋的鍋蓋上用鉛環倒是問題不大,因為可以在取下后把它重新敲打回原樣。
最後,姜海濤決定在鍋蓋、閥門、翻板上都採用純銅製的密封環。
蒸汽砲餘下的部分就簡單了。
砲管,就是一根內徑100毫米、長1米多的銅管,壁厚1厘米,一頭有和閥門連接的法蘭盤。為了讓砲管內部盡量光滑,工匠們首先是對泥范的內壁進行了仔細加工,讓鑄造出的銅管內壁盡量平整。但它的內徑比100毫米小將近1毫米。材料中錫的含量只有8%,屬於比較軟的青銅。然後他們又鑄造了五個10多厘米長的青銅柱,錫含量16%。它們一端直徑95~99,另一端直徑96~100毫米。這幾個青銅柱被先後塞入砲管,然後用大鎚、木干往下敲,強行擠壓砲管內壁。這樣雖然不能讓砲管內壁完全光滑,但用來發射砲彈已經足夠了。
砲彈則更簡單。姜海濤可不打算用銅、鉛等鑄造金屬砲彈,用不起。唯一好用的材料就是石頭。可是讓人把石頭鑿成圓球很費工夫,尺寸肯定不準,還會划傷砲管內壁。但這沒有難倒大家。他們用竹筒製造杯子樣的東西,把石彈放到裡面發射。竹筒選擇外徑剛剛10厘米的竹子,截成10厘米長,一端留著竹節。這樣石彈的加工也很容易了,只要能放到竹筒里就行。
為了加工這個竹石砲彈的外壁,工匠們參考制陶的轉輪,造了一個石質轉盤,中間有一個木柱。把竹節套緊在這個木柱上,然後旋轉轉盤,就可以用青銅銼對竹筒的外壁進行磨削,把它的外徑加工到10厘米。為了保證砲彈順利出膛,竹筒都要保證不超過10厘米,以放入砲管后可以順利滑下為標準。
姜海濤還從真空式抽水機和閥門的密封上吸收了經驗,在竹筒底部銼出一圈小槽,套上一個皮革圈。在他的記憶中,似乎迫擊炮彈上也有類似的密封環,可以減少火藥燃氣的泄漏,保證炮彈的速度。
至於砲管的支撐,還有高壓鍋的加熱和移動,兩輛特製的雙輪車給解決了。一個雙輪車的車軸後面有一個銅座,下面吊著金屬框,上面架著高壓鍋。另外一輛車用來運輸砲管,上面有一個人字形支架,可以把砲管的前端用繩索吊起來,形成48度發射角。
整輛蒸汽砲到8月24日算是全部完成了。
高壓鍋加上閥門、砲管,還有下面加熱的底座,一共達到了160多公斤。歸豹和養敖興奮地跑來看第一次發射試驗,因為姜海濤說這東西叫「熱兵器」,將是對劍、戈、矛、弓這些「冷兵器」的一次革命。
試驗也確實如姜海濤所說,是「一次」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