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雜談:人物+劇情梳理
這篇文章是一些雜談,梳理一下我文中的劇情脈絡,算是一個總結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這也是主角穿越過來成為的人,繼承了十八歲孫策的身份,開始為了心中的霸業努力奮鬥,
那十八歲的孫策歷史上是在做什麼呢?
1.在這裡我先說一件事情,孫策十七歲的時候,孫堅因攻打荊州而被荊州牧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將父親孫堅葬在曲阿后,孫策一家舉家遷到江都。十七歲就死了父親,這實在是有些凄慘。然後孫堅的舊部那時候也全部被袁術吞併。
孫策在守孝結束后,孫策到壽春找袁術準備討回之前其父孫堅的舊部建功立業及為父報仇。袁術聽其言語,察其舉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讓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於是袁術就說:「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為都尉。丹陽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們,召集兵勇。
2.這裡其實說白了袁術還是嫌棄孫策這個毛頭小子,所以想讓他出去碰壁,然後回來求自己。
因為徐州牧陶謙非常忌憚孫策,而現在孫策的舅父吳景任丹楊太守,於是孫策就帶著母親遷居曲阿,與呂范、孫河一起投靠吳景,並依賴吳景召募到了數百人。後來討伐涇縣山賊祖郎,把祖郎打跑了。
孫策帶著數百人去投奔袁術。袁術這才將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孫策統領。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聽說了孫策的名聲,然後徵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這也是孫策的第一個官,我小說里也曾暗示過。
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都傾心敬重孫策。就連袁術也常嘆息說:「如果我袁術有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也可瞑目無憾了。這就是最為著名的袁術「爸爸梗」,他是三國所有人的爸爸。
不過袁術為人反覆無常,往往言而無信,他曾許諾讓孫策任九江太守,過後卻改用自己的親信,丹陽人陳紀擔任此職,孫策對此很失望。後來,袁術準備攻打徐州,向廬江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
孫策以前在舒縣時曾去拜訪過陸康,陸康看不起孫策,只讓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來相見,為此,孫策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並且允諾說:「之前我錯用陳紀,經常後悔自己用錯人了。如果這次你能抓獲陸康,廬江郡就真正屬於你所有了。」孫策奉命出擊,拿下了廬江郡。可袁術卻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勛當了廬江太守,這讓孫策對袁術更為失望。
3.上面的這兩個小故事就是劇情的開始,孫策攻下了廬江,並且俘虜了陸康,而穿越的原因是因為孫策在攻打九江受傷后魂穿了。但是作為穿越者,所以孫策耐心接受了這個結果,而是立刻開始謀劃下江東。
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佔領,劉繇便在孫策的舅父吳景和堂兄孫賁的協助下南渡長江,在曲阿設立了治所。這次孫策攻打廬江,劉繇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吳景、孫賁是袁術任命的,他們又是孫策的自己人,擔心他們與袁術、孫策聯手吞併自己,於是就用武力逼趕他們,吳景和孫賁只好退往歷陽,劉繇派部下樊能、於麋駐紮在橫江津,讓張英駐紮在當利口,來與袁術對抗。
4.這個故事是介紹了一下當時的情況,為啥孫策能這麼大搖大擺的下江東,那是因為袁術太廢物,一直拿不劉繇,所以孫策主動請纓然後他就答應了。
吳郡都尉朱治是孫堅的老部下,過去曾任孫堅的校尉,太傅馬日磾在壽春的時候,任命朱治為副官,后又被任為吳郡都尉。他發現袁術政德不立,就勸說孫策趁機收取江東。於是孫策就去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橫江攻克之後,我還可在當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萬人。那時,我再率領他們助您平定天下,謀成大業。」袁術知道孫策對自己不滿,但他認為,劉繇佔據曲阿,王朗佔據會稽,孫策未必能有什麼作為,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衝校尉,代理殄寇將軍,只給他配備一千多的士卒及相應的軍需品,戰馬幾十匹,賓客中願意跟隨者幾百人。
5.這是歷史上孫策向袁術借兵的理由,但是因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所以大家更加喜歡的是玉璽借兵的劇情,所以我也寫的是玉璽借兵,表達出袁術對權力的渴望。
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奔孫策,等到了吳景的駐地歷陽時,孫策的兵眾已發展到五、六千人。孫策的母親已先從曲阿遷來歷陽,孫策又將母親遷往阜陵居住。然後渡江轉戰,所向勢若破竹,無人敢與他交鋒,而且軍令很嚴整,百姓們都依附他。孫策為人喜好修飾外表,善於談笑,性格豁達開朗樂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對待他,沒有不盡心儘力的,都願意效死於他。
6.一路所向披靡,不斷有人加入,這看起來似乎是龍傲天一樣的劇情,但是一切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那是因為孫策從下就開始培養名聲,不斷結交名聲,不然那些小說中突然出現的名將名臣,難道是從天而降的?都是孫策早早招攬的。
7.小說為了增加趣味性,我特意弄出了一個孫策包圍網的劇情,劉繇,袁術,黃祖三家絞殺孫策,但是一一被破解,那麼歷史上是否會有這回事?答案是否定的,歷史上的孫策就是一路平推,一點壓力都沒有啊。
孫策從歷陽渡江,打敗了劉繇。劉繇放棄丹徒西逃。於是孫策令朱治從錢塘進攻吳郡,吳郡太守許貢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敗許貢,許貢逃走依附山賊嚴白虎,朱治於是代理吳郡太守的職責。
孫策進攻會稽。王朗敗潰后投降,於是會稽平定。佔據會稽后,孫策將原有長吏全部更換,自己兼任會稽太守,又以吳景為丹楊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廬陵郡,以孫賁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彭城人張昭、廣陵人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士。同年,孫策派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拿著孫策的奏章拜謁許都朝廷,並向朝廷進貢禮物。
8.一路平推,遇不到抵抗,但是小說中不能這麼寫,所以我就把太史慈許貢,嚴白虎等人加強,給孫策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等到這三家全部滅了以後,孫策已經儼然是江東之主。
袁術佔有傳國玉璽正式僭越稱帝,孫策給袁術寫信,勸其不可,袁術不聽所勸,兩人於是絕交不再有往來。同年,曹操派議郎王誧攜帶漢獻帝的詔書給孫策,任命他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並命他與呂布、陳瑀等一起討伐袁術。孫策覺得自己統領這麼多兵馬,騎都尉的職務有點低了,想得到個將軍的封號。於是派人向王浦透露了這個意思,王浦當即以皇帝的名義宣布孫策權代明漢將軍。
9.寫孫策,袁術的劇情是躲不過,這位偽帝的故事一定會濃墨重彩,孫策和袁術絕交,同時曹操也來交好,文中的孫策此時也是乘機向曹操要了一個將軍的職位。
陳瑀軍駐海西,孫策按詔書要求,整頓兵馬,要去與呂布、陳瑀會面,謀划軍機,參同形勢。但他率軍走到錢塘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原來陳瑀想要乘機奪取孫策的地盤。他派人秘密渡江,拿著三十多個印信給丹楊、宣城、涇縣、陵陽、始安、黟縣、歙縣等地的大帥祖郎、焦已及吳郡烏程嚴白虎等,讓他們作內應,等孫策的部隊一開拔,馬上攻取他的郡縣。孫策發現這一陰謀,大怒,派呂范、徐逸統兵直撲海西,大破陳瑀,俘獲他的將士、妻兒等共四千多人。陳瑀往北逃奔袁紹。
9.這就是文中徐州陳家謀划孫策故事的原型,為了引出陳登父子,所以用此人做了一個挑板,把這個故事大書特書了一番。
孫策派徐琨趕走袁術所派的丹陽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東各地,迎接剛從袁術處回來的吳景擔任丹陽太守,之後孫策親自進攻丹陽涇縣以西。他先進擊陵陽,擒獲祖郎,又進擊勇里,擒獲自封丹陽太守的太史慈。孫策平定丹陽回師吳郡后,拜太史慈為折衝中郎將,授祖郎為門下賊曹。這時,袁術之前任命的周瑜為居巢長,魯肅為東郡長,但二人知袁術難成大器,在孫策平定丹陽時相繼棄官渡江來投奔孫策,孫策親往迎接周瑜,拜建威中郎將,當即給周瑜增兵二千人,馬五十匹。又給周瑜鼓吹等軍用樂隊,興建府院住處,所贈賜的東西在軍中無人能比。同年,孫策又向漢廷貢獻禮物,規模是建安元年的兩倍。漢廷任命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10.這些事情要說明的周瑜魯肅並不是一開始就跟著孫策混的,哪怕孫策平定江東后,都沒有想文中那樣直接加入孫策,而是一直跟著袁術,後來才回去輔佐孫策。同時,太史慈此時護著劉繇逃走了,所以孫策將他討伐,並收為大將。文中則是用了另一個故事來敘述,大家可以自己回味一番。
孫策正準備與曹操、董承、劉璋并力討伐劉表和強弩之末的袁術,軍隊已經整裝待發,但是袁術卻得病而死。袁術死後,袁術的部下楊弘、張勳欲投奔孫策,不料卻被廬江太守劉勛截擊,全體被俘。而袁術的堂弟袁胤、女婿黃猗等人,也懾於曹操的威力,不敢守衛壽春,抬著袁術的棺木,帶領袁術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劉勛。孫策以謙恭的言辭和豐厚的禮物勸說劉勛攻取上繚,在劉勛成行后。孫策率軍繞襲劉勛的大本營皖城,一舉攻破。又在隨後打敗了救援劉勛的黃射。十二月八日,孫策進至黃祖屯兵的沙羨。劉表派侄兒劉虎和南陽人韓晞帶領長矛隊五千人趕來支援黃祖。十一日,孫策率領周瑜、呂范、程普、孫權、韓當、黃蓋等同時進攻黃祖軍,最後黃祖隻身逃走,其妻妾子女共七人被孫策抓獲,劉虎、韓晞並兩萬餘部重被殺,跳水溺死者達一萬餘人,孫策繳獲戰船六千餘艘,財物堆積如山。
11.這個故事就是為了解釋下關於前文的孫策包圍網,包圍網的謀划者是劉曄,和魯肅是好友,同時他也是漢朝宗室,因為想要幫助劉繇,所以才一直對付孫策。但是因為劉勛實在是個傻子,所以小說中的劉曄最後沒有辦法,答應了孫策的招攬。而至於和黃祖的戰鬥一直從未停止。順便一提,小說中為了讓劇情豐滿,袁術活了很久,劉勛是先被消滅的。
孫策大敗黃祖后東進豫章,駐軍椒丘,對虞翻說:「華歆名聞於世,但絕非我的對手。如果不早歸附,將來金鼓一震,戰局一開,生靈塗炭,在所難免。你先進城去,把我的意思說給他聽。」虞翻領命進城,見到豫章太守華歆,陳明利害,華歆舉城投降。因劉繇病故於豫章,孫策順便將劉繇的靈柩帶回歸葬,並且帶回其遺孤劉基等諸子,這一舉動受到了王朗的來信稱讚。孫策留中護軍周瑜鎮守巴丘,派遣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抵擋劉磐,使劉磐不敢侵擾。
這時袁紹的勢力正強大,而孫策又吞併了江東,曹操已無力東顧,嘆息說:「難以與他爭鋒了!」就打算對孫策實行安撫。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小弟孫匡,又為兒子曹彰迎娶孫賁的女兒,用禮徵召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翊,並令揚州刺史嚴象舉薦孫權為茂才。
12.這就是我小說中眾多故事的合併,劉繇逃離建鄴后病逝在豫章,小說中是表明他死前託付孫策,具體故事可以回看,同時孫策越來越強大,曹操也害怕,就有了「獅兒難以爭鋒」的名句。
13.平定江東后的劇情,孫策其實就應該死了,但是主角肯定不能死啊,所以續命。許貢刺殺失敗,引出太平道于吉。于吉弄不死孫策,又引出山越造反,經過兩次大戰,徹底平定
了江東內部的混亂,然後孫策開始把目標放到荊州。畢竟是穿越者,孫策可從來沒什麼興趣突襲許昌。
(接下來插幾個小故事)
13.孫策在舉家遷到江都時,揚州名士張紘也正因為母親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孫策幾次拜見,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孫策先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祚衰微,天下紛亂,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各圖發展。沒有人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先父曾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成,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識淺,但卻有心要干一番事業。如今,我想到袁術那裡去,請求他把先父當年的舊部交我統領,然後到丹陽(今安徽宣城)去依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東據吳郡、會稽報仇雪恥,做臣服於朝廷的外藩。您以為如何?」張紘推託:「我識見簡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對您的事,實在難以幫忙。」孫策進一步請求:「您的大名,名聞遐邇。四方之人,無不嚮往仰慕。我的這些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報,決不會忘記您的教誨之恩。」張紘見孫策言辭慷慨,神色間流露著忠義豪壯之氣,深受感動,建議孫策南渡,並答應帶好友支持他。孫策說:「我與你互不違背諾言,不背叛彼此,這樣我就可以依言而行了,老母和幼弟就託付於你,這樣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現在知道為什麼孫策能讓二張投奔了吧,這可是真情實意說服人家的。)
14.孫策十四歲那年去壽陽拜見袁術。剛到不一會兒。豫州牧劉備就來了,孫策要走。袁術說:「劉豫州來了,這與你有什麼關係?」孫策回答說:「不然,英雄忌人。」說完就往外走。他從東面台階剛下去,劉備就從西面台階上來了,但轉頭看見孫策英雄一般的走路資勢,便停駐下來不再往前走了。(有點假,十四歲的少年,更妖怪一樣。)
盛憲是個器量雅偉的人,後來棄官。孫策平定吳、會稽等地,誅殺當地的英豪,因為盛憲素有高名,所以孫策深忌盛憲。孫策想請高岱談論讀書。有人對孫策說:「高岱認為您英武,但無文學之才,所以他可能只會說不知道。」又對高岱說:"孫策厭惡勝過自己的人,他提問時,你應該回答不知道。"高岱深有同感,於是在與孫策討論時,常回答不知道。孫策果然發怒,以為高岱輕視自己,於是,囚禁了高岱。有很多人露天靜坐,請求孫策釋放高岱。孫策登上高樓,看見數里地都坐滿了請願的人。因此,孫策妒忌高岱能收眾人之心,於是殺了高岱。(感覺這個故事純粹抹黑孫策。)美書吧www.meishuoba.com
15.孫策善於採納他人建議,進攻會稽太守王朗時,他採納叔父孫靜的建議,謊稱兵士腹痛,擺出一副士氣衰弱、無法抗戰的柔弱病態,而孫策卻趁王朗麻痹大意,夜襲王朗屬地高遷屯,斬殺王朗大將周昕,並佔領會稽。(孫家人都不得了。)
孫策的功曹魏騰,因為違背了孫策的主張,孫策想要殺了他。士大夫們憂慮驚恐,但想不到辦法救魏騰。吳夫人知道后,靠在一口大井邊,說孫策剛征服江南不久,還沒有完全成功,應當對賢士以禮相優待,忘卻他們的過失而憑他們的功勞加以錄用;吳夫人又說,魏騰在公務方面完全符合法規,如果孫策殺了他,日後眾人都會背叛;吳夫人最後說,如果孫策不聽她的話,她就先投井自盡,以免看見日後眾叛親離的下場。孫策大驚,於是放了魏騰。
(這兩個故事就很矛盾,歷史上的孫策其實不是嗜殺之人,但是看這幾個故事,感覺他就像是曹操一樣。)
16.《吳歷》載:孫策受傷后,醫生告訴他,說這傷可以治,但應好好養護,一百天不能有劇烈活動,也不能動怒。孫策拿過鏡子自照面目,對左右人說:「臉成了這個樣子,還怎麼能建功立業呢!」奮起虎威,推幾怒吼,創口迸裂。當夜死去。
《搜神記》載:孫策殺死了一個叫于吉的方士,此後,每一獨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惱火。這次調治箭傷剛有起色,引鏡自照,又見於吉立在鏡中,回頭看,不見於吉,如是再三。孫策摔破鏡子,奮力大吼,傷口崩裂而死。
(第一個故事等於是說孫策愛美愛死的,第二個故事吹于吉吹過頭了。)
17.孫策在周瑜、程普和黃蓋等人的支持下,從歷陽渡江,首先打敗了牛渚營的劉繇,奪得倉庫中所有糧食和兵器戰具。當時,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劉繇,奉他為盟主,薛禮佔據秣陵城,而笮融駐紮在秣陵縣南。孫策首先攻打笮融,斬殺五萬多人,笮融害怕,緊閉營門,不敢妄動。孫策轉而揮師攻打薛禮,薛禮突圍逃走。這時樊能、於麋等人,又糾集兵士來奪牛渚。孫策立即回軍,打敗他們,俘獲萬餘人。然後重新進攻笮融:戰鬥中,孫策腿部中箭,無法乘馬,部下抬他回營療傷。有人對笮融說:「孫策被箭射死了!」笮融聞孫策死訊大喜,派將士與孫策部隊對壘。孫策先派幾百兵馬挑戰誘敵,而在後面設好伏兵。敵兵出擊,孫策部假作潰敗,引敵進入包圍圈中,然後一聲號令,伏兵盡起,斬殺一千多敵人。孫策乘勝進攻笮融營地,並命手下將士高聲喊話:「孫郎如何?」聲撼敵營,地動山搖,嚇得不少敵兵連夜奔逃。笮融見孫策還在,越發警惕小心,深溝高壘,嚴加守備。
孫策見笮融負險固守,一時難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擊敗劉繇的別部,接著轉兵攻克湖孰江乘等地。然後整頓部隊,到曲阿與劉繇決戰。劉繇與孫策交戰,遭到慘敗,逃往丹徒,孫策入據曲阿。孫策大軍所到之處,軍士們嚴遵將令,不擄掠百姓,雞犬菜茹,秋毫無犯。於是,百姓十分喜悅,爭著用牛、酒犒勞部隊。孫策慰勞賞賜將士,派遣部下陳寶到阜陵迎接母親和弟弟。又發布文告,告知下屬各縣:「劉繇、笮融的鄉人和部下來投降的,一概不多問其他;願意從軍的,可以從軍,並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如果不願從軍,絕不勉強。」文告發布后,來歸附者從四面八方趕來,不長時間,就招得士兵兩萬多,徵得馬匹一千多。自此,孫策之名威震江東。
(歷史上的孫策就是一路平推,但是我覺得這麼平推不太好啊,所以讓龍套們都多一點戲份,大家也都開開心心的。)
孫策說了這麼多,現在介紹幾個小說中的得力助手,前期的男二是誰?
有人說周瑜?不對,前期的男二是劉曄。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不好意思,在小說中,你要成為孫策的三朝元老,並且是他的得力謀士。)
劉曄為了幫助劉繇,所以對付孫策,提出了孫策包圍網的計劃,最後因為包圍網失敗,並且劉勛太無能的情況下,同意追隨孫策,從此屢次施展謀划,他的戲份其實是比周瑜魯肅多的。
1.劉曄七歲時,母親去世。其母臨終時說:「你父親的僕人有誣害人的秉性,我擔心自己死後會出亂局,希望你和你哥哥長大后能除去此人。」
劉曄十三歲時就按母親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劉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后也對他十分欣賞,不作苛責。汝南許劭善於觀人,當時楊州避難,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有一說一,因母親死前的一句話,殺一個人,而且還是十三歲,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不就是一個變態嗎?)
2.劉曄二十多歲時,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願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揚州當地有鄭寶、張多、許乾等人擁兵自重,其中以鄭寶最為驍勇果斷,才能和力氣都很突出,為當地人所忌憚。當時鄭寶想擄略百姓渡過長江到江南地區,看中了劉曄是當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強逼他倡導這個計謀。劉曄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沒有被鄭寶找到。此時曹操派使者到揚州,劉曄去見使者,論及當前時勢,並請使者在他那裡停留數日。鄭寶於是帶數百人帶著牛和酒迎接使者,並等待劉曄。劉曄則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眾,自己則與鄭寶在內宴飲,並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機會殺掉鄭寶。但鄭寶原來不好酒,並且很留意他們,令那人不敢下手。劉曄於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並斬他的頭下來,向他的部眾恐嚇:「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部眾見此都很震驚和害怕,跑回營舍。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千,劉曄為防他們作亂,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最終眾人叩頭迎納劉曄。劉曄入營后安撫群眾,令眾人歸服,更推舉劉曄為新首領。但劉曄見漢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擁兵,與是將那些部曲都委託給廬江太守劉勛。(這也是劉曄歷史上跟隨劉勛的理由,其實說白了是因為劉勛是廬江太守,不然劉曄可能還真不願意搭理他,畢竟是個無能的蠢貨,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3.劉勛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勛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勛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勛詢問,劉曄則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后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但劉勛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時從后乘虛襲擊劉勛,劉勛失敗后,於建安四年投奔曹操,劉曄亦跟隨。(歷史上劉勛不聽諫言被孫策打爆,小說中也是一樣,只是本來投奔曹操的劉曄,被我直接挖了過來,成為了孫策的首席謀士。)
4.曹丕代漢稱帝,劉曄升任侍中,賜爵關內侯。當時曹丕問朝臣究竟劉備會否為被孫權襲取荊州而殺害的關羽報仇,大多數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後國內憂慮,根本不會再發動戰爭。但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借出兵而重振聲威;而且認為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厚,一定會為他報仇。最終劉備果然於次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曹丕不同意。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曹丕又不聽。(這其實是劉曄人生的高光時刻,劉曄本來勸說曹丕不能看戲,應該參與到吳蜀之戰,但是曹丕不聽,結果吳國打贏了,還非要把臉湊上去給吳國打,送了一場大敗。劉曄料事如神,確實名不虛傳。)
劉曄說完了,他之後戲份最多的是誰呢?那自然是周瑜大都督。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二人都是官家子弟,然後從小認識,所以其利斷金。)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拋開三國演義,周瑜NB就完事了,吊打曹丞相,長的帥,有才華,這種人哪裡找?)
1.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孫堅兵討董卓時,他家人住在壽春,當時孫堅長子孫策與周瑜同年出生,而且在江淮一帶很有名氣。周瑜慕名前去拜訪,勸孫策帶母親弟弟移居廬江舒縣,孫策聽從了他的意見。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初平二,孫堅死後,孫策帶家人搬離了廬江。(這兩兄弟這交情,你看看。)
2.周瑜前去探望身為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正好孫策率軍入歷陽和縣西,將要東渡長江,於是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於是,周瑜隨從孫策先克橫江、當利,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江乘,進入曲阿,逼走劉繇。當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我用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陽。」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周瑜依附袁術,也是因為家族的原因。)
周瑜在做居巢縣長認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周瑜的名望不比孫策差,所以也是結交了不少名士。)
3.周瑜和魯肅一同回到吳郡。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酬德,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長得帥,做官又有德行,沒天理。)
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
建安四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手下劉勛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一起做兄弟,一起娶老婆)
4.,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為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服侍他。(陰謀論滾粗,周瑜從無二心,堅定支持孫權。)
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持。
周瑜一次對魯肅說道:「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說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如今我的主人孫權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通曉此理啊!」並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后,在建安七年,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到曹操這裡。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周瑜一直認為孫權不比孫策差。)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分析道:「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真正的頂樑柱,周公瑾,內事外事最後全部都需要他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