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423章變化
這樣說吧,高句麗最近幾個月在大勢所需要得東西,李靖都送給了他們。
而且是悄無聲息,只有執行者才能看到。
如果不是和李靖共事多年,再加上李靖得履歷非常真實,李孝恭都要懷疑是不是他們遭受了算計,要不然,李靖得輔助怎麼打得這麼好呢。
戰爭,終於還是打響了,當李靖召回所有在外得將軍們,直接率領大軍前往高句麗王城時,大戰就已經開始了。
李靖的這一手,直接打蒙了高句麗的所有人。
怎麼會這樣,現在不是正準備秋收呢嗎?你們佔領的那片地區,也需要秋收呀,現在你們不應該是防備我們,準備秋收嗎?
要知道,現在遠征的是你們,不是我們,你們才應該是缺糧食的人。
對於大唐的動作,高句麗人實在是跟不上。
對於李靖來說,他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也很簡單,沒有理由,就是想要把他們都打死,然後在一心一意的收糧食。
李靖是一顆糧食都不想給他們吃,只想自己吃。
本來只是都能一次性平掉高句麗的,之所以又留了他們一段時間,純粹是因為李靖想要把周邊的那群人也都削一遍,讓他們知道,忙,不是亂幫的。
大軍行走,氣勢如虹,大唐的三十萬大軍,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直接插向高句麗王城所在地。
意思很簡單,你們不是囤積了數十萬大軍嗎?
你們不是在王城附近有大量沒有收割的糧食嗎?
你們不是重兵布置在王城嗎?
那麼,接下來,就看你們是選擇決戰,還是撤離了。
選擇撤離,接下來的時間你們就繼續吃土吧。
秋天一過,冬天馬上來臨,到時候,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再頂著壓力往這裡運糧。
一但扯出王城,還是被外族逼迫的,那對於高句麗王也是一種打擊,還是非常大的那種。
綜合因素起來,高句麗只能選擇在王城和李靖一戰。
高句麗王城之中,一群高句麗的掌權者圍坐在一起。
「說說吧,怎麼做,是打是撤。」
高句麗王疲憊的問道,這幾年來,從傳出大唐有意攻打他們開始,他就一直再防備。
千日防狼,已經徹底讓他要崩潰了。
「陛下,我們已經沒有撤的機會了,大唐算準我們在這裡的布置,知道我們撤不了。」
高句麗的大相,一位老人嘆了口氣,無可奈何的說道。
是真的無可奈何,大唐的手段太高明了,給你絕望,然後在絕望之時,又給你一個希望,讓你能夠活下去。
最後,又讓你發現,這個希望,其實是一個更大的絕望。
「只能打了,可是,又該怎麼打呢,大唐的將軍意志非常堅定,派去阻擊和引誘的人一點用都沒有,對方根本就不上當,率領軍隊,直接沖向我們這裡。」
高句麗的一位將軍苦澀的說道。
他們派出過誘餌去誘惑過李靖,企圖阻止他的步伐,就算不能阻擊太長的時間,但是,最起碼,只要能夠延緩一下就好。
可是,李靖是誰呀,他身邊的又都是什麼人,沒有一個人是好對付的,大家都是一群狼人。
一眼就看出高句麗的想法,直接丑拒,距離近了,就派人去打兩下,稍微一遠,就直接回來,繼續跟著大部隊走,直接殺向高句麗王城。
「對方是鐵了心的要來這裡,不過,他們就不怕我們襲擊他們後方嗎?」
有人疑惑了,大唐就這麼心大,就不怕他們襲擊後方,造成後院失火的情況。
「不怕,對面是有信心一波平推掉我們,如果我們能阻擊住對面,那麼,偷襲他們後方的確是一個好辦法,用的好了,甚至能讓大唐滾出高句麗,可是,用不好了,兵力分散,我們死的更快。」
淵蓋蘇文解釋道。
他和大唐交過手,知道一些東西。
而且,作為一名頂級的將軍,淵蓋蘇文看的出偷家這種手段的厲害之處。
漢匈之戰時,衛青拉住了匈奴的大部分戰鬥力,霍去病去偷家,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圍魏救趙也是偷家的一種。
而無論是那種偷家的行為,都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正面戰場,要能夠拉住對面的主力,讓他們無暇顧及。
而高句麗的情況是,全部實力都沒有信心,一但分兵,更阻擊不住了。
而且,偷家也有一個時間量在裡面。
就算他們攔住了,之後呢,先不說大唐不管不顧的直接殺了他們,然後再去打偷家的人。
就是他們派去偷家的人被攔住,他們最後就只有死路一條。
任何計謀,想要施展成功,都有一個時間在,而高句麗,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無論是那一方面。
現在就像雙方打架一樣,一方身高體胖,力氣大,是一個打架小能手。
另一方呢,體弱多病不算,但是身體虛弱是肯定的了。
後者要想打贏,肯定需要想各種計策。
但,硬實力上的缺陷,真的不是想辦法就能彌補的。
有太多的機會,不是因為沒有看見,而是因為看見了,確沒有實力去參加。
有些人,可能缺的不是時間,而是實力,硬實力。
高句麗也一樣,從大唐要攻打高句麗的消息開始,到現在,依然奮鬥在第一線的,都是高句麗的忠貞之輩。
都是能為高句麗去死的人。
烈火之下,不光出殘渣,還會出現真金白銀,會出現真正的百鍊鋼。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有志之士,高句麗也是一樣,可能沒有大唐那麼多,但,也還是有一群能為了國家付出一切的人。
國家危難之時,最能看出一個人對於國家的想法。
忠貞之士,肯定會奮不顧身。
自私自利者,肯定是各種偷生。
任末又一次走在了高句麗王城之中。
一身白衣,儒雅之氣瀰漫,和周圍的景象可以說格格不入。
看著牆邊的污水,還有那一個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們,再配上無人的茶館,整個高句麗,再也沒有他上次來時的繁華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