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下輩子再也不做大洋國人了(大結局)
數年光陰荏苒,由於顧玩在科技界的威望,他建議的那些項目,都成功得到了通過。
至少是把國家本來準備做的事情,從背後推了一把,堅定了有關部門的決心、或者是調整了優先順序次序。
畢竟,經過數年的努力,顧玩早已在2010年之前,就實現了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成就,成了中科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同時當然也是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兩院院士了。只不過工程院逼格稍微低一點,以顧玩的水平都懶得提其中過程了)。
至於他成為院士的理由,也是幾年前的一件小事導致的,因為他對黑洞的一些理論發現,以及他之前某些成果的後續進展,總而言之他就是不小心拿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歲的時候拿到的吧,然後他就在29歲的時候當院士了。
誰讓院士評選標準第一條就寫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獲得者,菲爾茲獎獲得者,直接晉為院士。這是一票過關制,達成這個成就就不需要其他條件了。
這樣一個國內超級科學界大牛,對有關問題發表一些見解,怎麼可能沒有分量呢。
漢核科技可回收火箭的正式商用,在2015年得以實現,僅僅數個月後,就趕上了國產空間站的測試性發射實驗,以及其他一些商業訂單。
經過兩年的磨合,東方國大型空間站首個正式組件,在2017年發射升空,這個組件的重量,達到了45噸,太空艙外筒直徑達到6米,是按照漢核回收火箭當時設計的最大發射載荷直徑設計的。
太空艙外筒長度達到了單節12米,這樣大的一個空心筒子,重量在45噸,也就不奇怪了。
未來完全體的東方國空間站,會有至少三個大小不一的筒子,以及更多靈活接駁的功能倉組成。軌道總重會輕鬆超過200噸,但所用到的火箭,只要能確保可回收狀態下每次發射40幾噸就夠了,以如今的技術完全沒有難度,還省錢。
空間站的第一節軌道艙升空是在2017年,但後續各節和功能倉的建造、調試、發射也都需要時間,所以空間站的建設速度基本上是每過半年多出一大塊新組件。預計一共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在一千多公里的軌道上空搭好。
因此,給登月計劃和豪斯望遠鏡留出的研發調試製造時間,也還足夠。
在空間站還在組裝的過程中,對登月計劃的一個前置計劃,倒是先輕鬆實施了,那就是登月車探索計劃。
畢竟如今航天技術雖然比地球上同期發展要慢,但是自動化和無人駕駛技術、自動導航和觀測技術,那些都是有商業價值的,所以一點都不落後。
而從發射難度角度而言,無人探測車登月,可比載人登月容易太多倍了。說成本能降低十倍都不為過。
因為最重要的一點:載人登月要考慮讓人活著回來,那就要返回艙。這就等於不但要發射到月球上去,還要從月球上再啟動一枚火箭,把著陸倉的底座留在月球上、把人員倉再射回來。
這一折騰,起碼又是相差好幾倍的有效載荷,太浪費了。
而月球車自動探測登月,就不用考慮把機器送回來的問題了,登月車直接丟月球上不管就行。
所以,在2017年,僅僅作為載人登月的一個分支小項目,自動月球車登月非常輕鬆就完成了。
甚至只用到了一枚近地軌道有效載荷40多噸、月球軌道有效載荷15噸都不到的普通可回收火箭,就做到了。
又是三年的緊張科研過去,顧玩都已經是一個超過35歲、馬上奔四的中年大叔了,2019年,豪斯軌道望遠鏡計劃,總算是搶在載人登月之前,率先圓滿收官。
在這一年裡,分成了好幾個組件的豪斯天文望遠鏡,被分別發射到了近地軌道,並且在太空站中服役宇航員的輔助操作下,成功裝配了起來。
望遠鏡最終在年底成功服役,然後很快就證明了顧玩當年預測的一些天體物理和宇宙學領域的預言。
比如,發現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而不是像原來傳統大爆炸學說認為的那樣「雖然在膨脹,但因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越來越低,輻射力也在越來越低,所以膨脹的速度是在減緩的,未來膨脹到輻射力抵消不了引力之後,還有可能重新收縮」。
要解釋這個加速膨脹,那就得找一個新的借口,大家翻了一遍,發現顧玩當年早在《宇宙最初的3分28秒》裡面,就留了口子,對這種情況有過備胎解釋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要承認「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存在。因為只有承認了暗能量提供的宇宙膨脹輻射,才能解釋為什麼宇宙膨脹的速度是這麼快,而且還在越來越快。
沒的說,暗能量和暗物質模型的定義者、預測者和觀測發現者集於一身,而且還自掏腰包了3億美金造人類第一座軌道望遠鏡,才實現的這個目標。(雖然還拉了個贊助商捐了8億美金)
這怎麼也得再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了。
所以,顧玩又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個諾獎,算是錦上添花,聊以**了。
在一派喜悅與奮進中,年關翻篇而過,轉眼進入2020年,東方國的載人登月計劃,也終於到了最後衝刺。
一切組件和配套技術都已完備。為了降低成本開支,用幾十億美元的成本就把月給上了,東方國的登月方案,比地球上當年美國人的方案還簡化了一些。
首先自然是因為自動化技術的進步,所以需要的宇航員從三個人減少到了兩個到時候在月球軌道附近留一個,這一點不變,但降到月球表面的宇航員,可以減少到只有一個。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只有「阿姆斯特朗」,沒有那個大眾連名字都記不住的第二名了。
人員減少一個,至少能省掉好幾噸的月球軌道設計載荷。另一方面因為電子技術遠勝於1960年代,所以飛船上的所有控制系統、電腦的重量也省下了幾噸之多。
最後摳摳縮縮算下來,只要30噸的月球軌道載荷,就能發射過去了。換算成從地球軌道發射出去的載荷,有個80噸就非常充裕了。
顧玩在地面準備了3顆單顆載荷45噸的可回收火箭,然後運了一大堆東西到地球軌道上。然後無數宇航員和自動組裝設備,就在地球軌道上,硬生生把完全體的登月飛船給組裝了起來。
這個過程,當然要向全世界直播了,反正如今的網路科技那麼發達,還都是5g信號,視頻傳輸太快,質量清晰度太高了。
一堆大洋國的拜金國民,在youtube上看著自己那個自以為燈塔的祖國,居然因為吝嗇,終於吞下了苦果,被大洋彼岸那些明明比他們窮的國家,靠著暗暗偷跑超車了。
網上一堆大洋國國民在那兒咒罵:「大洋國究竟怎麼了?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這一定是體質的問題!」
「果然社會注意才是人類的未來,社會注意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攀科技方面多優越?再看看我們這個拜金主義!給了你那麼多年的領先時間,一個奇觀都點不出來!」
「不過這也正常,你玩《文明6》點奇觀也點不過秦始皇啊,秦始皇的種族特性在點奇觀上開掛的好不好,人家能直接耗費一組勞工強點奇觀進度的好不好!」
大洋國和西方網民一片哀鴻遍野,但也改變不了什麼了,畢竟就算大洋國官方想知恥而後勇,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載里就把這事兒追上去。當初你不肯出這個百億美元級的科研預算,就已經輸了。
在全球網民的關注中,經過幾個月的緊張建設,在2020年底,東方國的登月飛船,終於載著兩名宇航員,成功登上了月球。
其中一名宇航員,把東方國國旗插在了月球表面,並且說出了「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另一名宇航員,則在顧玩的指示下,按照近月軌道貼著繞行飛行的時候,用手機拍攝了一些視頻這個視頻,其實跟地球上那兩大著名的天文科普照片之一的「地出」,頗為異曲同工。
(地球上人類公認的「兩大」天文科普照片神作,一張是「地出」,另一張叫「暗淡藍點」。暗淡藍點是旅行者一號飛到海王星軌道后、即將飛出太陽系時,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轉身回望拍了一張地球。那張照片是卡爾薩根促成的。)
而地出,其實站在月球上是拍不到的,因為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是一樣的,所以月球始終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在月球上任何位置看地球,地球都是永遠不動的。
不過,在月球的近月環繞軌道上,飛行器卻可以拍出『地球從月平線上升起』的景色。
當年地球文明那張「地出」還只是照片,而顧玩這邊直接要求拍成視頻。
所以,全世界的網民,都在網上看到了「地出東方」的奇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探索宇宙。
「跪了,我下輩子想投胎做東方國的人,那裡的人太有理想了,太有詩和遠方,價值觀太多元了。不像留在大洋國,就只能賺錢,我下輩子再也不做大洋人了。」
大洋國憤青們紛紛在他們的非死不可上留簽名感慨。
看到那一幕的時候,顧玩覺得自己大腦里那個思想鋼印,徹底崩解了,不再控制他對那個來自地球的科技資料資料庫的調用。
或許,是因為藍洞星人的三觀,已經被他從拜金主義的邪路上,引回崇拜科學的人間正道了吧。
往後的日子,他會繼續努力,不過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渺小的,讓整個星球文明共鳴,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大結局)
(新書《開局一條小漁船》已上傳。今天的推薦票別投給這本書了,願意看新書的就投新書吧,不願意看的也不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