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媽我回來了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天又熱了。
第二醫院,總有那麼多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景元姍趕到病房。
病房擠滿了人,景淑婉已經準備好回去。
嘭!
景元姍跪在媽媽跟前。
其他人都嚇一跳,為這家讓出了中心。
景淑婉才六十一歲,被病魔折磨的,回去就是等死了。
但她收拾的很整齊,玫紅色的裙子,眼睛更是慈祥,溫暖,拉著景元姍:「乖,起來。」
景二珊也長到十六歲大姑娘了,哽咽:「大姐,你回來了。」
景思裳才十四歲,依舊嘴快:「大姐,媽媽好擔心你。」
景元姍點頭:「媽媽,是我錯了。」
景淑婉摸摸她頭,很自信、愛惜:「我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先回去。」
景元姍沒錢,沒話說。家裡還是媽媽做主。
有大姐在,景二珊和景思裳安定了好多,拎著東西。
景元姍攙扶媽媽,坐車回家。
這病能拖三年,景元姍覺得,老天給了她足夠的時間,但她什麼都沒做出來,沒臉。
景淑婉不覺得。
那些去國外求醫?有好的,有白花錢的。看元姍,氣色不錯。
景淑婉不覺得,她生病了,女兒就得跟著憔悴,她養了十多個女兒,就指望她們好好的。
看元姍,以前就聰明,雖然考上燕大沒去成,但這幾年,顯然沒白過。她沒白養這些孩子,就滿足了。
醫院到家不算遠,一路上沒再說話。
景城花園,比較老。
景淑婉這套房子,在收養景元姍的時候買的。
另一套房子,養這麼多女兒給賣了,這套房子大概六七百萬,但景淑婉不賣,給女兒留個安身之所。
女孩子,若是無處可去,太危險。
進屋,景元姍的心就像這房子,雖然三室兩廳,住上十幾個人,哪怕女人能收拾,依舊擠滿了。
景淑婉坐在沙發,難受的一點不想動。
景思裳去廚房準備做飯,景二珊倒了水。
景元姍陪媽媽坐著。
景琪兒抱著個孩子回來。
景元姍一看,很熟悉。
她五歲的時候,多了一個二珊,七歲的時候,多了杉杉和思裳。
景元姍就是大姐,媽媽工作也沒法做了,家裡妹妹也是越來越多。
景淑婉緩過來,讓杉杉、思裳都坐著。
景琪兒不太願意帶小妹妹,不過,媽媽雖然溫和,思裳就是暴脾氣。
景元姍還顧不上琪兒,拉著媽媽的手一直不知道怎麼說。或許要拉一輩子。
景淑婉也用力拉她手:「當時,就想養個孩子,你從小就好,二珊也是老實的。」
景二珊低著頭抹淚。
景元姍特別冷,眼淚最沒用。
景淑婉、說話特別慢、盡量平靜:「養這些孩子,是我的意願,不能強加給你。你若是想上學,燕大、交大都可以。」
景元姍搖頭:「上學不急。」
景淑婉長嘆、緩解病痛:「你才二十一,正該上學啊。」
景元姍看著媽媽:「世事洞明皆學問。」
景淑婉微微點頭:「我知道,你會照顧她們,但,你們幾個也聽好。」
二珊、杉杉、思裳都端端正正。
杉杉也是十四歲,濃眉大眼的美人,穿的素凈,但是媽媽教導的氣質。
思裳也是,窮人的孩子、孤兒懂事早。
景淑婉不說一輩子,但從元姍開始,是真正用心在養她們:「現在,只有元姍成年。但,你們沒有實質的關係,大姐照顧你們是情分,不照顧你們是本分。你們要聽大姐的話,十八歲成年,就別拖累大姐了。」
景二珊想起大姐跪媽媽,她跪在大姐跟前。
景杉杉、景思裳都跪在大姐跟前。
景淑婉拉著元姍,讓她們跪著、繼續說:「元姍有本事,有善心,以後能做更大的事。和我不一樣。所以,若是有好的機會,我希望你們能盡量照顧好自己。」
景無衫回來,比思裳小一歲,但長得更快,個頭奔一米七了。
還壯,以後能當女漢子使喚。
景二珊也明白,她們五個大的,照顧自己容易多了,或者,再照顧後邊小的。
不能讓大姐一人承擔壓力。
景琪兒過來問:「大姐做什麼去了?」
景思裳發飆:「幾時輪到你說話?」
景淑婉抬手,小的都閉嘴。
誰家媽媽要倒了,孩子能不心慌?
景淑婉看元姍:「這房子歸你,她們你看著辦,以後,有事找我大哥。」
景元姍點頭。
景淑婉看著她特別溫柔:「給你接風洗塵啥都顧不上了,準備準備,過好以後日子吧。」
景元姍點頭,姐妹十三個,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好?
下午快四點,律師先到。
之後來的景光澄、景照澄。
景元姍知道,景光澄是燕大副校長,景照澄正是交大副校長,媽媽還有個弟弟在國外。
景家書香門第,然而,媽媽也遇到了小三,離婚後,養了景元姍。
景光澄看這屋子,皺皺眉,沒多說什麼。
景照澄戴著眼鏡,很嚴厲,這時候也不會多說。
別的孩子怕景校長。
景元姍必須在這兒。
景二珊、景思裳端茶遞水,完了乖乖站一邊。
律師已經準備好,其實景淑婉也早簽了字。
景光澄看一眼,妹妹養孤兒二十年,他沒什麼好說的,這套房他更不會搶。
景照澄簽字,若真有該怪的人,離婚二十年了還提他做什麼?
手續辦完,反正後事交給兄弟了,景淑婉疲憊的。
景元姍要扶媽媽。
景光澄讓她讓開,自己扶著妹妹進卧室。
景元姍沒跟著,媽媽親兄妹或許有話說。
就像收養的,只和媽媽有關,而與景家沒半點關係。一群人若是賴去景家,那就莫名其妙。
事實上,媽媽養的孩子多了,都不怎麼和景家來往,十幾個,要費她多少心思?
景元姍能讓媽媽養大,已經是莫大的福氣。
哇~~~十三又哭了。
二珊趕緊去抱小妹妹。
思裳和大姐解釋給景校長聽:「本來說不養了,但媽媽在醫院,看這孩子沒人管,不得不抱回來。雖然領養孩子的多,但像媽媽當自己孩子的少。有些人連自己孩子都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