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初出茅廬 第016章 將相不和

第1卷 初出茅廬 第016章 將相不和

接下來的三天比較安靜,高陽周邊幾乎沒有清軍行動。一直到天使的到來徹底打破高陽的平靜。前來高陽宣旨是司禮監秉禮太監高坑,相當年輕,卻地位不低讓孫承宗等人都不敢輕視。王樂年、楊鴻章等人則都被要求到孫府接旨。眾人一通忙活之後跪伏在地,就聽高坑尖著嗓子大聲宣讀。而聖旨的內容則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先是擢孫承宗為中極殿大學士領兵部尚書,聖旨到日即可入京。宣讀完畢之後高坑立即上千扶起孫承宗,高坑臉上一臉的笑容,顯然是早就知道聖旨的內容,一打聽,高陽北面的戰事果然徹底糜爛。先是盧象升領天雄軍和保定鎮、大同鎮兵馬在涿州與多爾袞對峙。幾番交戰敗多勝少,而關寧鐵騎額千里馳援來到固安之後卻按兵不動,結果被多爾袞偷襲,損失慘重。皇帝朱由檢這次招孫承宗入京顯然是想讓他替代盧象升的。高坑也毫不避諱地說皇上是因為見到孫閣老的捷報才突然決定的。內閣的幾位輔臣都力主孫承宗總督天下勤王兵馬。

高坑此次前來的另外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查驗戰果,只要戰果屬實,就立即敦請孫承宗入京。顯然包括高坑在內的北京城的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孫承宗不可能在這種事情上扯謊,而且現在的局勢太需要這樣的局部勝利來鼓舞人心,所以孫承宗作為勝利者有必要進京一趟再出京。

第二個輪到楊鴻章,楊鴻章十分不情願地跪伏在地聽的很認真,只是聖旨似乎有點長,聖旨上卻洋洋洒洒寫一大篇,其中包括孫承宗、王樂年甚至夏冬偉都不甚了解的長江口海戰,皇帝朱由檢對楊鴻章虛張聲勢打草驚蛇的做法大加讚賞,對上海城外的及時增援和戰果也感到意外。總之一句話,皇上很開心,朝中大臣們很期待楊鴻章有所作為!而在孫承宗等人看來這楊鴻章早就簡在帝心了。然後來到直隸后三戰三捷。朝廷為表彰楊鴻章以往的功勞,授楊鴻章為從五品武略將軍,著孫承宗、楊鴻章等人立即組建高陽守備營,由楊鴻章統帥就地組織抵抗建奴,牽制建奴。其餘各級將官由孫承宗酌情選拔后報備朝廷。

對於這個早就期待而且也是預料之中的決定,高陽上下一片歡騰,總算這支主要是民壯組成的隊伍正式成軍。而且楊鴻章也因為前幾次殲滅清軍騎兵被朝廷賞識也算是安撫了楊鴻章手下人。

相對而言高陽知縣王樂年則升為兵科給事中只能是略微有褒獎,當然比起高陽一個小縣城,王樂年的新差遣是可以經常參與朝議見到皇上的,暫時留任高陽協同作戰,待戰事結束后入京。

毫無疑問,除了楊鴻章外,孫承宗的重新起複和王樂年的陞官都和楊鴻章等人來到直隸后那一千多顆清兵人頭有關。楊鴻章也沒想到自己瞎打瞎鬧還能讓孫承宗重新入閣。想到孫承宗即將離開高陽,只要是進入了北京城就相對安全,即使將來再出京城也是有重兵保護的,大明的歷史因為自己這隻蝴蝶的到來而終於有所改變楊鴻章暫時鬆了一口氣。

向思問沒有出現在現場,而是躲在看熱鬧的人群中,和幾位當事人比起來他更加的緊張。幸好聖旨里也沒有提及他,說明孫承宗與王樂年都是厚道人,並沒有將河間失守以及向思問人在高陽的事情上報朝廷。朝廷使者的到來對於孫承宗、王樂年甚至向思問來說都是好消息。但是對於楊鴻章來說只能是喜憂參半。自己能夠有一官半職也能將自己手下掌握的兵器、戰馬合法化。但京城周邊的戰事,顯然不容樂觀。一個多爾袞就讓盧象升、高起潛頭疼不已,若是岳托南歸……事實上隨著戰事的焦灼,岳托與多爾袞會師是必然的。而高陽則是岳托行軍的必然路線!

其實無論是從聖旨內容還是從孫承宗的即將離開,都為楊鴻章暫時離開高陽轉戰他處提供了機會。因為孫承宗的離開必定會動搖高陽上下死守到底的決心,尤其是文官王樂年。而聖旨上也只是要求楊鴻章組織軍隊抵抗、牽制!沒說過要死守高陽!但是如何找機會離開,又去哪裡?

在高坑的再三催促下,孫承宗不得不連夜動身。原本孫承宗想隻身跟著高坑的衛隊入京的,王樂年和楊鴻章自然不幹。最後孫承宗只能怪帶著五十名親兵,將剩下的家丁和親兵交給了楊鴻章,再三叮囑兩人好好駐守高陽。

事實上沒等王樂年與楊鴻章兩人好好談談,向思問再次急不可耐的提出來偷襲河間並且駐守河間的計劃。其實純粹從武將的角度,楊鴻章是贊成向思問的。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孫承宗的死守高陽的戰略。那時候孫承宗認為自己年事已高,誓與高陽共存亡很正常。就算現在去問孫承宗,說不定他也不堅持讓王樂年與楊鴻章死守高陽了,因為站的角度不一樣。

但王樂年顯然不願意就此放棄高陽或者說還和以往孫承宗在一樣放棄自己的權力。他在高陽做五年知縣了,若不是楊鴻章這幾次勝利他怕是要老死人在知縣位置上了。朝廷使者前腳走,他後腳就逃離高陽豈不是作死,政治前途幾乎就此終結了。所以王樂年堅決不同意放棄高陽,儘管他的內心也不一定願意堅守高陽,大必須擺出一個姿態來,這樣的爭吵自然不歡而散。

向思問自然不會放棄遊說楊鴻章,他看到了楊鴻章的動搖,也相信楊鴻章知道河間的戰略地位遠不是高陽能比的。楊鴻章也只是笑而不語,作為朝廷剛剛任命的高陽守備他就算是離開也需要一個好時機。

果然從孫承宗離開的第二天,王樂年就完全改變了態度,將自己當做了高陽的主事人。原本明朝就是以文御武,現在他是正六品文官,實職差遣還是知縣,楊鴻章不過是從五品的散官。所以從防禦工事的修築到軍隊的訓練王樂年都一一過問。楊鴻章也是有苦難言,凡事有利有弊啊。原本以為孫承宗的離開,他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但是這個王樂年顯然不是一個願意安靜配合的主,尤其是當他需要表現得更加堅定地固守高陽的時候,更要命的是他是地頭蛇!

高陽將相不和的情況在楊鴻章的刻意淡化之下並沒有引起下面人的強烈反響。兩人明面上的爭執是在孫承宗離開后第三天,從北面逃過來大量的難民。關於是否讓難民入城的問題上,王樂年與楊鴻章各執一詞,王樂年認為自己是一地父母官,這些難民都是大明的百姓,現在高陽儲備糧食還能供應認為應該接納難民。

楊鴻章則堅持認為高陽旦夕不保,這些難民已經無家可歸,不如讓他們直接逃難去河南或者山西。免得不了幾日又要面臨清軍的劫掠。

由於楊鴻章不太堅持,第一次爭執王樂年取得了勝利。不過隨著難民的不斷增加,每日的糧食開銷不斷增加,眼看著有坐吃山空的危險。而更加讓王樂年頭疼的是這些難民入城之前幾乎一無所有。高陽縣城由於沒有清軍劫掠相當安寧。於是一些不安分的難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干起了偷雞摸狗的勾當。每日處理這些雜務佔據王樂年許多時間。

這種情況又持續了四五天,一直到這天從北面過來一群大約千餘人的難民,就在王樂年糾結是否要讓他們進城的時候,這些人卻繞開了高陽繼續往南走。楊鴻章見到這種奇怪現象連忙派人去城外找人查問。得到的答覆是北面的安州已經被清軍攻陷。盧象升在涿州戰敗,退守保定了。多爾袞大軍緊追不捨,攻陷安州只是順手為之。高陽的氣氛頓時再次緊張起來。

果然第二天下午就有三千多清軍騎兵出現在高陽城北。向思問、王樂年和楊鴻章三人第一時間登上城牆,看著對面地動山搖、煙塵滾滾的架勢三人沒有一個人輕鬆得起來。尤其是向思,對於清軍騎兵的攻擊力他是深有體會的。高陽縣城的城牆還不如河間。向思問先看看王樂年,再看看楊鴻章,居然可恥地想著等下怎麼開溜,轉念又覺得釋然了,楊鴻章是對的,孫承宗和王樂年又死守高陽的動力,但是楊鴻章沒有,他向思問就更加沒必要搭上這條老命,所以他就尋思著一定要找個機會離開高陽!作為一個知府和一名旁觀者,王樂年和楊鴻章的分歧他看的非常清楚,也知道楊鴻章肯定爭不過王樂年。

所以在向思問看來如果要離開高陽當然最好是能夠拉著楊鴻章一起走,他覺得楊鴻章這些人雖然少,但是戰鬥力強悍,在這個亂世是保命的關鍵所在。萬一真的逮住機會偷襲河間成功他就能繼續做河間知府甚至更上層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興大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復興大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1卷 初出茅廬 第016章 將相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