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陰陽墓
墓內還是湧出一股冷氣,和上一次一樣。
上一次因為我注意力都在腳下的墓穴里,也沒太當回事,此時才覺得事情有些詭異。
按說這只是個普通的古代貴族墓穴,既不算太大,也不算很深,而且墓內連屍骨都不存在了,怎麼會有股冷氣呢?
冷氣就是陰氣,有陰氣自然就應該有咱們常說的「髒東西」。
莫非墓穴里還藏著上次我們沒看到的東西?
胡亂尋思著,已經到了墓穴底。
我第一時間掃向那口棺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此時,棺材竟然挪動了位置。
在棺材原來的位置上,又有個黑漆漆的洞口,直通向下。
墓內別無它物,不用說,老道士肯定進入到了洞裡面。
仔細看洞口,和外面的洞口不一樣,這是個老的,應該是這口墓穴一部門。
難道……
古代防盜墓技術五花八門,吳靜涵給我講過:
盜墓的歷史太久遠了,從有了埋葬開始,就出現了與之對應的盜墓。
雖然目的不同,但都是對死者墳墓的破壞。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發現了墓葬被有意識的破壞的現象,也許那時盜墓並不是出於錢財,可能是處於報復。而有文字記載的盜墓事迹就是我國商朝的開國王商湯。
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強盛,對於中原虎視眈眈,大有問鼎中原的野心和實力,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各諸侯都欲取周王而代之,各種僭越的行為頻頻出現,墓葬就是其中之一,超越等級的陪葬規格,陪葬品越來越豐富。這也滋生了盜墓的行業。
大批金銀珠寶玉器銅器埋在地下,不能不讓人心動啊!於是鋌而走險的人就加入了盜墓的行列,盜墓之風盛行了起來。
第一種方式那就是在墓中設置機關埋伏。
據出土的文物來看,機關包括流沙,弓,毒物等。
河南輝縣發掘的魏王墓,就是採用流沙這種防盜技術的,整個巨大的墓室中,安置好棺槨,將流沙灌滿整個墓室,棺槨淹沒於流沙中,盜墓者除非將所有流沙清理掉,否則剛打的盜洞瞬間就被流沙堵住。
有人要說,只要不斷挖,總有一天會挖出來的,理是這麼個理,但事卻不是這麼個事,要知道,古代統治者對盜墓這種行為深惡痛絕,嚴厲打擊,所以都是小規模,小團伙作案。
一般皇陵的工程量那都是幾十年幾百萬人的工作量,憑几個盜墓賊想清理掉這麼多流沙,除非他們每個人能活五百年,然後不吃不喝地干。
因此這種防盜技術在空間和時間的複雜度上還是挺高的。
強弓在秦始皇陵中就有,據《漢舊儀》記載,漢代的皇陵地宮中「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強弓,設伏火」,可見古代皇陵中,弓機關是非常多的。
雖然強弓有失效的那一天,或者有用完的那一天,但是每個盜墓賊命只有一條,誰也不想冒這個險,說不準哪個地方就冒出一支冷箭,因此,這種機關對於盜墓賊的心理威懾還是挺強的。
毒物的話,在秦始皇陵中就有水銀,即汞,所以墓室中充滿汞蒸氣,在古代防毒技術較為低下,這種防盜技術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種方式就是加固陵墓。用鐵水澆灌,將整座山作為陵墓等。
歷史上有個奇葩的諸侯王,雖然貴為諸侯,但卻愛好挖墳掘墓。沒錯,廣川王劉去,說的就是你!劉去,又叫劉去疾,怎麼跟霍去病有點像呢?
不管了。這個劉去是漢景帝劉啟曾孫,廣川惠王劉越之孫,廣川繆王劉齊之子,西漢諸侯王。他老爹死後,他就被立為廣川王。
這貨生性酷虐淫暴,竟然在自己的封地內大肆挖墳掘墓,在被挖的墓中,襄王冢最為出名。
「襄王冢,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日乃開。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初至戶,無扇鑰。石床方四尺,上有石几,左右各三石人立侍,皆武冠帶劍。復入一戶,石扇有關鎖,扣開,見棺柩,黑光照人,刀斫不能入。
燒鋸截之,乃漆雜兕革為棺,厚數寸,累積十餘重,力少不能開,乃止。」
這段話意思是說襄王用鐵水澆灌陵墓,劉去挖了三天才挖開,然後就毒氣泄漏,七天才散盡,然後就進入墓室,一番刀砍斧劈,硬是沒弄開,然後就停下了。
劉去那是官盜,動用的軍隊,裝備比一般盜墓賊好的沒法說,看看這工程量,所以,這一招防盜還是管用的,只是墓主沒想到,他死後會有一個諸侯王來盜墓。另外,武則天的墓門也是用鐵水澆灌的。
其次就是依山建陵,在陝西這地,看見氣勢雄偉的山,十有八九是什麼什麼陵,雖然知道,可是讓盜墓賊去挖一座幾百萬人幾十年修起來的一座山陵,這個有點難為他了。
同樣,這種技術也是提高了時間和空間的複雜度。
而唐代的陵墓也是依山而建,《唐會要》記載「乾陵之官,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鑄鐵,以固其中」,五代時期盜墓行家溫韜挖墳無數,但在乾陵面前卻悻悻而歸。
不得不說,乾陵是集各種防盜技術為一體的絕世之作。
其實還有一種防盜墓的做法,考古界稱其為「陰陽墓」。
簡單說就是同時修築兩個墓穴,上面一個假的,真的在假墓穴的下面藏著。
一般的盜墓賊挖到假墓后,不會想到真正的墓穴其實就藏在下面。
「陰陽墓」多見於西周至漢代,八十難帶湖南長沙就挖到一座,當時看到空空的墓穴,考古隊友都快氣瘋了,誰知在挖掘時,無意中發現一面幕牆後面是空的。
他們挖開后,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等陪葬品。
難道這座墓也是「陰陽墓」?
我下意識握緊了剔肉的刀,徑直走向了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