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五章:本土防禦的準備(上)
時間進入1945年3月,歐洲戰場上盟軍已經殺入了德國本土,德國敗亡已經不再是什麼時間問題,而是就在當下。
相比與德國,日本的情況雖然要好一點,但也僅僅只是好一點而已,日本已經從各個戰場全面潰敗,戰火也不可避免的燃燒到了日本本土。
當美軍相繼攻佔了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等之後,隨之即在這些島上加緊擴建日軍原來的機場,並完善各種飛行設施。
之後美軍的B-29戰略轟炸機群,連連飛到這些機場。
從此日本本土遭到由這些基地起飛的美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這種大規模連續轟炸之結果,使日本的社會逐步喪失機能,海上、陸上之交通癱瘓。
除文化古城京都、奈良等大城市外,已無區別的被夷為平地,工、商業已經停頓,教育亦已中止,大批民眾亦因此而流離失所,而對戰爭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
事實上,早在1944年11月1日,1架從馬利亞納基地起飛的美軍B-29偵察機,飛往日本東京地區進行偵察。
事後這架偵察機的飛行員和領航人員認為,再沒有比偵察東京這樣容易的事。
因他們飛過硫磺列島和小笠原群島之後,迎面即可看到和飛行航線平行,點點散在於約350公裏海面上的伊豆諸島。這些小島的連線,把飛機引導至面向太平洋的相模灣和東京灣。
當空中剛發現三浦半島時,而在東京灣西岸的橫須賀海軍基地、橫濱市、川崎市和在東京灣西北側的東京市,則相繼進入眼帘。
偵察這一地區,面狀的反光地標——東京灣、印幡沼、霞浦和線狀反光地標——相模川、利根川,則可為空中提供判斷方位、確定地面目標的有利依據,非常的簡單。
隨著空中偵察之後,美軍將印好之日文傳單,在東京地區進行空投,勸告居民離開東京,免遭空中轟炸。
然而在軍、警統治下的日本民眾,奉命將拾到的傳單上交。並禁止傳播、議論,東京地區的氣氛又一如往日。
美軍為了麻痹東京地區的日本人,在投放傳單后的20天內,沒有派飛機到東京上空。
但就在日本人以為這只是美國人口頭上的恐嚇時,1944年的11月24日,美軍以110架B-29轟炸機,突然轟炸東京及其以西的三鷹中島飛機工廠。
這110架美軍戰機,每架載彈量為9噸,當天就在日本東京附近傾瀉了上千噸的航彈。
東京市民及上層,首次感受到了大轟炸的威脅。
然而對美國戰略空軍來說,這僅僅是開始。
任何國家的高級軍事指揮機關,對其本國及敵國的有關情況,總是了解得異常清楚,以便為防衛和進攻提供依據。這一點,美軍的指揮機關也不例外。
進入1945年,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更趨劇烈。
美軍太平洋戰略航空隊的目標組人員,根據以前的資料,知日本城市的房屋建築多為木製結構的這一情況,提出對日本東京及其它各城市採用「火攻」的建議,並得到了批准。
美軍的氣象人員,時刻注意著日本地區的氣象變化,特別是季節風的出現,然而這一天終於到來。
3月9日,東京地區颳起了每秒20公尺以上的大風。美國戰略空軍按計劃以334架B-29轟炸機,共載炸彈3千噸,於夜間到達東京上空,按劃定的轟炸區域,投下了燃燒彈。
東京頓時一片火海,成千上萬的人為了逃命,跳入冰冷的隅田川河或附近的河塘之中。
這次大轟炸,東京有27萬戶的房屋被燒毀,佔東京住房的18%。燒死、燒傷達72489人,日本侵略者開始受到嚴厲懲罰。
緊接著,美國戰略空軍根據美軍將發動對沖繩島、硫磺島的登陸戰役和按照癱瘓日本的空軍作戰計劃,又以大機群夜間對名古屋、大阪、神戶進行轟炸。
日本本土當時的城市共為207處,除指定的京都等為文化城市未予轟炸外,有115個城和市遭到轟炸。
面對盟軍的強勢進攻,再加上本土不斷地遭到轟炸,日本民眾以及政府成員對於這場戰爭業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了,反戰情緒變的高漲起來。
其實也好理解,在本土沒有遭到轟炸之前,幾乎所有的日本人不管是支持戰爭還是反對戰爭,其實全都出乎自身的感情和思想認知來發聲的,但是內心裡其實並沒有太強烈的想法。
畢竟這場戰爭從193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打了近14年,在這14年來,也就進入1944年之後日本本土才遭到轟炸,在此之前日本即便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老百姓的基本的生命權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正因為如此,日軍在海外打的好不好,其實國內的民眾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批的美軍戰略轟炸機不斷地光臨日本本土,大批量的炸彈丟下,一座幾百年甚至於千年才發展起來的城市,幾輪轟炸下來就會變成廢墟,大量的民眾在轟炸中被炸死炸傷,就像是待宰的羔羊一樣,這極大的刺激了日本民眾的心。
民眾如此,軍隊同樣如此,為此日軍內部就用兵作戰等一系列的問題產生了分歧,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大本營之間。
原本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和攻佔沿線的空軍基地,目的是使這些基地的空軍不能對日本進行轟炸,但實際上這已失去其作用。
因為此時美軍早已攻佔了馬里亞納群島,從那裡的空軍基地起飛機群轟炸日本,其距離與桂林、柳州大致相等。
且其航空油料、炸彈、器材等可通過海上直接大量運輸,這與桂林、柳州地區機場所需要的油料、彈藥等從印度空運的情況相比,就大不相同。
第11軍攻佔全縣之後,日本的陸軍省、參謀本部,除了作戰部長真田穰一郎少將和作戰科長服部卓四郎大佐之外,幾乎都反對繼續進攻。
理由也很簡單,緬甸方面軍牟田口廉也中將的第15軍由於進攻印度東部的英帕爾遭英印軍的反擊而失利,雖然用了相當嚴厲的手段,先後撤換了3個師團長的職務,但作戰形勢並未得到改變。
3個師團進攻時,連同配屬部隊及後勤等單位約有10萬人,但在總撤退之後,僅剩下3萬人。
向東撤退後,連親敦江這一線都未能保住,而敗退至伊洛瓦底江以東之曼德勒及其以南地區,這使日軍在東南亞戰線上出現了缺口。
再就是小畑良中將的第31軍,在塞班島、提尼安島、關島的防守,相繼失利。
由於在太洋戰線上又出現了缺口,所以日軍決策機關的一些高級軍官認為,美軍下一步將以其優勢的陸、海、空軍進攻菲律賓。
因此在大陸上以主力深入中國後方,在供應不繼的情況下與國民黨軍隊決戰,極易出現像衡陽那樣的局面,這將直接影響到主戰場菲律賓當前和以後的戰局。
所以大本營方面希望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能停止進攻,集中部分力量打通韶關至英德的南段粵漢鐵路即可,隨時接應南線的部隊,或是增援菲律賓戰場。
為此,日軍大本營派原為汪精衛偽中央政府最高顧問現任陸軍次官的柴山兼四郎中將來華,向畑俊六傳達了這一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