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國寶回國
歷來瓷器以精美絕倫,晶瑩如玉,色澤鮮透為美,像是景德鎮的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種瓷器才是精品,而哥窯瓷器卻打破了這個常識。
哥窯以表面的零亂,不規則的金絲鐵線裂紋的缺陷為美,被文人賦予一種美的追求,叫病態美,為審美的最高層次。
在宋朝,文人墨客在對傳統美的追求達到極限后,又追求了一種病態的缺陷美,哥窯瓷以其缺陷美受到無數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皇室狂熱的追捧。
這是一件宋代哥窯青釉筆洗。現存哥窯瓷器非常少,全世界大約有一百多件,每一件都具有極高藝術和欣賞價值,這件文物算得上是精品。不過王毅並沒有太過在意,這東西他上次找到的沉船寶藏中就有好幾件,而且器型比這個更好。
就在幾年前,紐約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和圖片上差不多的哥窯梅花洗就拍出了四千萬。
王毅繼續往下翻,這是一件元青花罐子,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罐,這幾年青花瓷在收藏界廣受追捧,就比如那件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當初可是拍了三億,眼前的這個青花罐,雖然比不上那一件鬼谷子下山,差距也不算太大,破億還是沒問題的。
雖然只翻看了三頁,王毅就對腐國王室的收藏有了一個充足的認識,記得以前看了一個新聞,上面說腐國女王的財產大約在五億英鎊,那位寫《哈利波特》的羅琳的財富已經超過腐國女王了,現在看來完全就是在瞎扯。
別的不說,就王毅手中的清單上的物品,價格全部加起來,價格就不菲了,再加上他們收藏的其他的藝術品,五億歐元的身價?這是零頭還差不多。
對於腐國王室的財富有多少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因為其數量之驚人,性質之複雜,外人根本無從猜測英國王室財富的數量。
但有一點可以非常肯定,非常龐大,可能超過200億歐元。
腐國女王擁有六座宮殿,每一座宮殿中都收藏了大量藝術品,還有珠寶、股票、大片地產,可以說這些東西就價值幾十億歐元,除了這些外,每年英國女王還有高達三千六百萬的年薪。你沒看錯,腐國女王這個位置是有工資的。
這位待機時間超長的腐國已經領了快七十年的工資,僅僅工資就已經超過二十億歐元了,但是那些人居然舔著臉說英國女王的財產不到五億歐元...除了這些之外,王室資產管理局管理著腐國王室所擁有的土地、物業、遍布腐國國內的高爾夫球場、賽馬會、還有數不清的農場等等。
誰要是相信腐國王室只有五億歐元的資產才是真正的傻瓜,王毅估計,這些所謂的資產評估應該就是王室放出來的煙幕彈,為的就是要掩蓋皇室過於豐厚的資產。畢竟一個過於富有的國王,天然的會引起廣大貧民的敵視。
王毅翻看清單的速度很快,這些清單上還有大量敦煌遺書,當初那位腐國人斯坦福可是從敦煌運走了上萬件敦煌遺書,其中不乏精品。基本上這本清單上面的東西,都是非賣品,依照腐國王室的尿性,他們是絕對不會拿著這些東西去拍賣的。
如果不是想要換取王毅手中的那些名畫,可能這些文物就只能在腐國的博物館中偶爾才能見到。
當然除了腐國的這份清單,高盧國提供的清單也絲毫不遜色,高盧國這次用了一百四十多件從未展出過的,近百年來一直收藏在藏寶庫中的華國精品文物交換到了王毅手上四十二幅歐洲名畫。
只是讓高盧國念念不忘的《蒙娜麗莎》手稿並不在這四十二幅歐洲名畫當中,但是就算如此也是非常大的收穫了。
交換到四十二幅歐洲名畫其中有畢加索的,夏加爾的,等歐洲繪畫大師的名作。高盧國付出的只是因為政治原因,擔心被華國索回等原因,無法展出的一百四十多件華國文物。
同時,腐國也在高盧國和王毅交易之後,也將準備用來交換的文物運送過來。他們這次運送來到包括十三件商周時期的青銅重器,五十多幅華國古代書畫作品,還有數量多達一千於卷的敦煌遺書和四十多幅敦煌絲織品古畫,其中最古老的就是《樹下講經圖》。
這絲織品佛畫是公元八世紀的作品,也是敦煌遺書中最古老的畫作。這些敦煌遺卷雖然多,但是和當初斯坦福運走的敦煌遺卷相比,大概只相當於十分之一。
腐國人拿出這麼多的東西總算是如願以償了,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手稿換到手中。這幅《蒙娜麗莎》手稿應該是達芬奇畫蒙娜麗莎時候最後一幅手稿,因此這幅手稿和最後的那副畫非常接近。
腐國人在無法獲得《蒙娜麗莎》之後,就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幅《蒙娜麗莎》手稿交換過來。
兩天後下午。這場文物交換在雙方數十名藝術品、文物鑒定專家、法律專家的參與下,這筆設計數百億的交易成功完成。
王毅邀請了十幾位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對這些文物進行認真鑒定,許多年齡足以當王毅爺爺的老專家看到如此多的文物歸國,一個個激動的淚流滿面。
作為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打拚了大半輩子的老先生們,他們無數次的希望那些遺失海外的國寶有一天能重新回到祖國,雖然這些國寶的數量遠遠無法和流失在國外的國寶數量相比,但是這次回來的國寶無論是數量還是珍貴程度是這幾十年來最好的一次了。
與此同時,網路上的各種媒體已將傳瘋了。上千件的國寶回歸,讓無數國人感到自豪,而王毅的名字也再一次登上了熱搜,他的微博在短短几個小時內關注度直接翻了一倍,從之前的兩千萬變成了四千萬,甚至還在不斷增長。
無數媒體新聞都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大肆報道,甚至就連《人*日報》都特意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新時代的青年》。